|  | 
 
| 看到兩個病例,有相似的地方。 
 1.<<指迷>>茯苓丸:肩周炎之神方
 
 讀各家醫案,治療肩周炎多以寒凝血瘀論治.效果極為緩慢.
 我也曾試過多種方法,皆不盡人意.偶翻<<醫學心悟>><肩背臂膊痛>一章, 云:肩臂痛,古方以茯苓丸,謂痰飲為患也,而亦有不盡然者.於是,重新翻開<<方劑學>>,找到茯苓丸一節.才恍然大悟,"兩臂疼痛,手不得上舉,或左右時複轉移,或兩手疲軟,或四肢浮腫,舌苔白膩,脈沉細或玄滑."乃是 "痰停中脘証".
 於是,拿來試用,為加強療效,本人加用理中湯以溫化痰濕
 加姜黃引諸藥達肩部.效如桴鼓.共治療五例,皆不過五劑.
 例: 女 70  左肩周炎    肩部明顯萎縮    平舉不超過30度    疼痛致夜不能寐     舌淡苔白濁   脈滑   病程
 半年有余,中西藥,膏藥都試過,沒有明顯效果.
 處方:茯苓12克.炒枳殼10克,姜半夏9克.芒硝3克.黨參15克.白術25克.干姜10克.炙甘草6克.姜黃10克.    五劑
 只服用四劑,肩關節就恢複了正常.(出現過腹瀉)
 我的病例暫時很少,發表在此,希望各位朋友和前輩,共同探討和探索.積累更多的經驗和教訓.
 經典的方劑有許多神奇之處,初學的朋友不要總想著
 淘一個秘方,其實許多秘方就是最原始的經典方劑.看看<<串雅>>就會明白.
 
 
 2.痰湿蕴集致右髋骨疼痛
 
 看<丁甘仁医案>前有曹仁伯作的序,谓丁老治病,辄先规定六经,然后再按经治之,常得良效.及致看丁甘仁医案时,确实如此.不过丁老之辨证按六经而来,而论治却似并不循伤寒治之.难得窥其中三昧,常看完一案,不知方从何来之问.
 
 前些日,老父打来电话称右腿髋骨处酸痛不已,不定时间.其实一月前,吾归家帮修房时已听老妈提起说老父腿痛之事,认为是劳累过度,休息时间当可痊愈,没想到却是越来越厉害了.本欲从老父的口述症状中,拟药寄回,但后思之,还是亲自诊治为好.最好拍片排除股骨头坏死之虞.
 
 及老父上到长治后,我先诊治.其症并无奇处,但舌苔却颇有奇处.现把基本四诊述下.
 男,51岁,体瘦,精神好,主诉股骨头处酸痛一月多,不定时,痛甚则需蹲下,约几分钟后可以缓解.舌苔滑腻,而以根部和右半部为甚,一观极其明显.而左半部则无甚特殊之处.脉略滑.
 
 原本听老父之言,本以为是人老体虚,肝肾虚极,至血不养筋所致.但现在看来,却与想象中的病有很多不一样之处.
 
 从舌苔来看,左右为肝胆,根部为肾,而痛的部位又为足少阳胆经之居庸穴位.
 痰湿蕴集胆经,祛湿化痰,当可取效.
 
 三妙合温胆汤,二剂.
 
 上午看内经时,有一句与老父的情况颇有相似之处.经云:胃脉搏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髀,即为股骨.足阳明胃经,从气卫下髀而抵伏兔.据郭蔼春注释.>
 按舌苔症状脉像而言,颇有可取之处.后期尝以从胃入手.平胃散治之,不知效何?
 
 [ 本帖最後由 nastsin 於 2007-6-8 03:37 PM 編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