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醫軒 / MedYeah!

 找回密碼
 註冊
尚醫堂
搜索
查看: 4301|回復: 2

[分享] 人參功用,妙在理中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9-1-6 16:37:4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人參之功用,時醫謂為補氣,若依仲聖,卻未必盡然。經方中用人參,大意有二:一、補陰液以止渴、止身痛;二、燮理中焦。補液之理,人多知之,暫且不論。理中之義維何?今當說之。

        一般宗日本古方派者,多依《藥徵》之說,謂人參治痞。的確,有人參的很多方劑都有痞滿的表現,如三瀉心湯、人參湯(即理中湯)、桂枝人參湯、旋覆代赭湯等,都有心下痞滿(或心中痞)之症。但人參為何能治痞呢?

        考心下痞之證其因有三:一者熱,如大黃黃連瀉心湯是;二者飲,如五苓散是;三者痰氣,如旋覆代赭湯是。約束而言,只是一火一水。我們知道,太陽本氣寒水,標氣為陽,中見少陰君火。如果標熱內陷心下,則是大黃黃連瀉心湯證;若寒水壅於心下,則是五苓散證。三瀉心湯證(半夏瀉心湯、生薑瀉心湯、甘草瀉心湯)則是介於水火之間,太陽客熱與水氣同結於胃脘,姑且稱其為“水熱痞”。若歷時稍久,客熱已解,而水氣結為痰涎,則成旋覆代赭證。我們應注意一個細節,三瀉心湯與旋覆代赭湯組成類似,且皆治痞,但旋覆代赭湯卻不名瀉心了。為什麼呢?這是因為瀉心二字,是專指芩連瀉熱而言的。細觀論文,“干噫食臭”(生薑瀉心湯)、“心煩不得安”(甘草瀉心湯),是可以看到明顯的熱象的。所以三瀉心湯的痞滿,主要是以芩連來治療的。同樣,旋覆代赭湯也是,此證是痰氣痞,是以旋覆花、代赭石來消痰結、降逆氣的。

        這幾個有痞滿表現的方證中,雖然都有人參,但人參並不是作為主藥來治痞滿的。我們再來細觀察一下這幾個證的兼見症狀:如半夏瀉心湯的嘔、生薑瀉心湯的胃中不和、干噫食臭、腹中雷鳴、下利,甘草瀉心湯的下利日數十行,旋覆代赭湯的噫氣不除。從中可以看出,它有共有的特點是都有脾胃升降失常的表現。這幾證病程皆非久長,即使脾胃氣虛,也不是特別重。所以說,人參在此處的功效並不是補氣,而是協同諸藥(薑、草、棗等)來調理中氣之升降。

        如果說人參是大補元之藥,那麼何以仲師在《金匱》虛勞篇中並無一方以人參為君,來補虛建中呢?或曰:大建中湯不有人參乎?答:大建中湯所主“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食”,也是用人參來調理氣機而止嘔的。可以說,仲師是寧可用黃芪來擔負補氣之職(黃芪建中湯),也很少用人參來補氣的。即使在炙甘草湯中用參,也是補陰的意味居多。

        下面更舉數例經方中用參之劑,以證此說非謬。

        大半夏湯(半夏、人參、蜜)治胃反嘔吐;吳茱萸湯(吳萸、人參、生薑、大棗)治食穀欲嘔,或少陰病吐利,或干嘔、吐涎沫;理中湯治霍亂吐下;桂枝人參湯(理中湯加桂枝)治太陽病下之,協熱而利,利下不止;干姜芩連人參湯治寒下、食入即吐;干姜人參半夏丸治妊娠嘔吐不止;竹葉石膏湯治傷寒差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黃連湯(黃連、桂枝、半夏、人參、干薑、炙草、大棗)治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小柴胡湯治心煩喜嘔、嘿嘿不欲飲食;橘皮竹茹湯治噦等。

        從上例證中可以看出,這些含有人參的方劑中,中氣不是上逆,即是下奔,失其協調。《傷寒論》赤石脂禹餘糧湯證條文中有云:“理中者,理中焦。”意謂理中湯的作用在於調理中焦脾胃,那麼在這四味藥(參、术、薑、草)中,孰能堪當大將之職呢?毫無疑問,非人參莫屬。或問:薑不可為君乎?答曰:不可。理中湯,仲景於霍亂吐瀉中出之,重在理中焦之逆亂,而干薑重在溫。理中的四味藥中,薑溫、术燥、草和,而唯有人參方可謂之理。又,理中湯《金匱·胸痹》中,仲師名之曰“人參湯”,人參為君之義甚顯。

        因此,總結人參之功用,即是在中焦氣弱、升降逆亂、嘔利並作、心下填塞之時,調理脾胃氣機,撥亂返正,臻于安治。要注意,在這種情況下,人參不是補,而是“理”。如一國之相,一人之力豈能填眾口之饑?但善治國者,使民自安耳。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錢 +5 收起 理由
Kevin + 5

查看全部評分

發表於 2009-1-6 17:42:01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載一則人參、黨參的資料:

  醫者只要稍加留意,就會發現,明代以前(含明)的所有醫著,上至神農本經,下逮本草綱目,中含金元四家醫藉方案均無有關黨參的記載,而清至晚近,黨參見諸醫藉舉目皆是,而明以前醫方中原用人參的,也多易爲黨參,猶如進入黨參大爆發時代。人們不禁要問,這是怎麽啦,於是疑雲頓起,不同的看法爭論隨之而生,其較有影響者是古之人參即今之黨參說,清代醫家王燕昌首言:人參爲補劑君藥,然方書所用,乃晉潞上黨所産,非關東與高麗産也。獨參湯昔也黨參,今用關東參矣。繼之張錫純氏也認爲:人參之種類不一,古所用之人參,方書皆謂出於上黨,即今之黨參是也。考《神農本草經》載,人參味甘,未嘗言苦,今黨參味甘,遼人參則甘而微苦,古之人參其爲今之黨參無疑也。然細思此說,亦不無疑問。難道千百年來,我們的先人遍嘗百草,竟於此重要藥物一無所知?況本草綱目所記兼畫影圖形,亦皆人參形象。尤爲可證者,是日本柴田承二用雙波長薄層掃描法對保存在日本奈良 寺正倉院中的唐代人參作了化學成分分析後,確認中國唐代人參是五加科人參,而不是黨參。於是提出了古藉所載人參皆爲人參說,後世所用黨參是在人參資源貧乏後,新發現或培育的人參替代品。然此說也不無疑問,一是資源問題,二是經濟問題。病者涉用參者不少,藥源能否保證。尤難者是經濟問題,如張仲景時代瘟疫流行,民生凋敝,(金元明時代亦然)其經濟能力能承受得了嗎。據本草綱目所載:(人參)“上黨者根須頗纖長,根下垂,有得一尺余者,或十歧者。其價與銀等,稍好難得”,足見參價之高。尤可怪者,有 植物藥物學家之稱的李時珍,以畢生之力考察探究。竟對黨參未置一詞。,殊爲費解,不過魏晉時期的陶弘景,在論人參之形時說其形長而黃,狀如防風。考防風之形似與人參有異。於是又有人猜想。古代人參黨參並存,提出人參黨參混用說。孰是孰非,難以定論,終成迷團矣。
發表於 2009-2-2 05:43:02 | 顯示全部樓層
謝謝大大無私的分享~~
非常感謝您!!
非常感謝您的分享~~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Archiver|鳴醫軒 / MedYeah! 創用 CC 授權條款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香港 授權條款授權.

GMT+8, 2024-11-24 05:33 , Processed in 0.04271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