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樓主 |
發表於 2009-10-27 02:15:11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fendifendi 於 2009-10-27 02:53 AM 編輯
眼鏡蛇
眼鏡蛇科 Elapidae
學 名:Naja naja atra
英文名:Chinese cobra, Common cobra
俗 名:飯匙倩、膨頸蛇、扁頸蛇、五毒蛇
眼鏡蛇為大型蛇類,一般體長約120公分,最大全長可達2公尺。背部暗褐色,腹部偏白,頭部有一條較寬的黑白環紋,乍看似戴眼鏡,故又名為眼鏡蛇。驚怒時上身直立,頸部變扁平猶如飯匙並發出噴氣聲。
本種頭呈橢圓形,無頰窩,口內有對細溝牙,長僅約1至3mm,咬傷後不易見到毒牙痕,雖歸類為神經性毒蛇,但其毒素成份神經毒僅佔20%,其餘80%為心臟毒素,此心臟毒素為細胞毒性,咬傷後很快造成患處極度疼痛、腫脹併組織壞死,毒性雖較雨傘節弱,但排毒量大,不可輕忽之。其咬人的記錄在台灣排名第4位,但死亡率排名第3位,約10%。
眼鏡蛇為保育類動物,分佈於泰國、中國長江以南、越南東部、馬祖及台灣全島,棲息於500公尺以下山區或農墾地,偶爾可見。於白天活動為主,天氣悶熱時改為黃昏活動,且常固定在同一地區活動,攻擊性強,以魚類、蛙、蟾蜍、蜥蜴、蛇、鳥、鳥蛋及鼠類為食,於5月左右交配,而在夏季產卵,每窩可產7-25枚,約1.5-2個月孵化,仔蛇全長約20公分,雌蛇有護卵的行為。
對蛇知多少!!??~
蛇嘅聽覺遲鈍, 蛇沒有外耳同中耳,只有耳柱骨,沒有鼓膜、鼓室同耳咽管,所以蛇唔能夠接受空氣傳過來嘅聲波。蛇只有內耳,一端連於內耳嘅卵圓窗,另一端連于方骨附近嘅橫骨上隅肌嘅內側邊,對於從地面傳來嘅震動就好敏感,所以我地喺荒涼草地上勞動或者行走時,用棍棒敲打地面或者故意加重腳步行走,就能把蛇嚇走,這就是"打草能驚蛇"嘅道理喇。(適可而止, 咁樣行山會好辛苦 )
蛇嘅眼睛同耳一樣遲鈍, 主要感覺是靠舌尖來感覺環境, 眼鏡蛇嘅雙眼不能轉,不能眨,佢地看到嘅世界一片灰暗,獵物嘅影像亦都模糊不清,但一有異動佢地就能立即察覺。佢地嘅主要資訊接受器唔係雙眼,而係舌尖同頸部皮褶。 眼鏡蛇嘅舌尖是一種導向器,空氣中或地面上嘅化學物質迅速融化成雙叉舌尖上嘅液體,液體又迅速導入它特殊嘅味覺器官,喺極短嘅時間內佢就可以偵察到外界潛在嘅獵物或者威脅。而頸部皮膚,除了炫耀武力同大隻,更實用嘅功能就是紅外探測,一旦附近有溫血動物出現,佢嘅紅外探測儀就能立即尋找到熱源。
舟山眼镜蛇
毒蛇對人嘅潛在威脅的確不容忽視,但係毒蛇亦並非好多人想像中嘅那樣可怕。好多人總以為毒蛇中意躲喺暗處,等到一有人經過就咬佢一啖,事實上呢種舉動除咗攞來殺身之禍外,對毒蛇本身毫無益處,因為毒蛇嘅毒液除咗係覓食嘅工具同防衛嘅武器外,也有潤滑同消化食物嘅功能;而且毒液係一種蛋白質成分,用完咗仲要花費能量經過一段時間先能再補充返,因此毒蛇不會隨意浪費寶貴嘅毒液。絕大部分嘅毒蛇喺受人干擾時,先會試圖逃走,除非走投無路才會反擊,因此見到毒蛇時唔好試圖撥弄或者捕捉,要係避免蛇咬嘅首要保身之道。除此之外,一般人最容易被蛇咬傷嘅狀況,多半係無意間探觸或者踩到毒蛇所引起佢嘅反噬,因此喺野外行走時應儘可能穿著長褲、長統鞋,打草驚蛇亦係有效嘅方法;喺野外露營時,避免喺離水邊很近之處紮營,而應選擇平坦空曠嘅地方;此外,喺夜晚或者光線唔足之處,欲以手接觸物體、岩石或地面時,應先確實睇清楚再動手。
蛇在驚蟄之後開始活動,對於喜愛野外活動嘅人,實在是要了解多啲,幾乎每個人都怕蛇,即使無毒嘅蛇,亦令人感到厭惡甚至恐怖。怕蛇原因,部分係因為我地對蛇唔熟悉,但最主要係因為傳聞不實所致。我每次單獨行山,都好少見到蛇,但是因為對蛇嘅習性了解,因此總是無驚無險。
冇人希望你喜歡蛇。但一旦你對蛇有所了解,知道佢地嘅習性,如何辨別危險嘅蛇類,預防蛇咬嘅簡單方法,以及喺發生被咬後嘅身心情況,了解急救嘅方法,你就唔會對蛇類發生害怕。事實上,被毒蛇嘅咬傷之機率好少,(反為被蚊咬機會多, 危險性都要留意) 蛇咬傷後中毒致命嘅比例好少,令到中毒致命都係延誤就醫所致。
你喺書本報張上所睇到有關蛇, 蛇咬,以及你所聽到有關蛇類的故事,大多有啲誇張,你可不必掛懷。嗰啲赤足行走而被咬傷足部或腳踝嘅人之中,往往有啲是宿命者,就一個穿著鞋子瞓喺帳幕嘅人而言,被毒蛇咬傷嘅危險性係非常少。瞓喺帳幕或營舍,即使嗰度蛇好多,但可能很少見到, 因為蛇本身都唔想被你見到, 在叢林工作嘅人不時看見他們,嗰啲從事於清除地面,割草,喺叢林中開路或挖土嘅人,可能容易見到蛇。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