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醫軒 / MedYeah!

 找回密碼
 註冊
尚醫堂
搜索
查看: 3986|回復: 1

[分享] 萬法簡史、意識的光譜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7-4-27 22:41:2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萬法簡史 - A brief history of everything

  科學家們致力於人類基因排序之謎,而整合學的理論大師肯恩‧威爾伯,卻埋首於另一項巨大的工程:為人類數千年來的知識和文化進行排序。他認為,人類的各種知識系統如物理學、生物學、心理學、宗教神學等,以及世界各地的文化傳承,就像一顆顆彩色的珠子,而他最大的貢獻,就是將這些珠子串成項鍊,以呈現人類進化的整體圖像和意義。

  現年五十六歲的肯恩‧威爾伯,擅長用流暢的筆鋒、熱情的書寫方式,來解析尖澀、隱微而又繁複無比的學術議題。他的洞悉力、整合力與綿密的歸納能力,吸引了歐美及亞洲世界無數的讀者。在日本,威爾伯被視為一派宗師;在德國,他是學院派熱衷研究的重要現象之一;宗教史權威休斯頓‧史密士(HustonSmith)認為威爾伯在整合西方心理學與東方智慧傳承的貢獻上,遠遠超過了榮格;希拉蕊‧柯林頓的精神導師珍‧休斯頓(JeanHouston)將他與佛洛伊德並列;約翰‧懷特(John White)則稱他為意識研究領域的愛因斯坦。

  威爾伯所關注的主軸,是人類意識的進化和發展。宇宙的發展有其方向,所以人類的進化也有方向;進化的順序是從物質到身體,到心智,到靈魂,再到靈性;從潛意識、自我意識,到超意識(超意識即係達到宇宙意識, 與宇宙能量共振),每一個階段都朝向更大的潛能,讓深度更深,意識更高,含攝更廣。一旦到達最高進化階段,個體的意識將觸及無限,與光輝的萬有合而為一,這就是法界意識(Kosmic consciousness)。

  《萬法簡史》是威爾伯最受歡迎的著作之一,他在書中為讀者呈現了一種「料理」式的國際風格:以靈性進化為主題的豐盛自助餐,全部排列成一道亮麗的彩虹,一道關於人類高深潛能的光譜,一幅標示出各種可能性的成長地圖。這一幅地圖將邀請你一起探索你廣大的意識領域,從自我與萬物的連結,到創造中的神性本質,到超意識的擴展,開發你幾近無限的「存有」(being)與「變化」(becoming)的潛能。(即係全息心靈)

  而要踏上這一條無限潛能的成長之路,真正的關鍵在於四大象限的實修和整合:不但要在個人情感、心智、靈性面(個體內在)探索和修行,也要以運動、營養和飲食來鍛鍊身體(個體外在);不但要實踐社會責任,關注公益、生態和環保議題(集體外在),還要處理好自己與家人、朋友、社群的關係(集體內在),使關係成為個人成長的一部分,降低自我中心傾向,透過與他人及自然萬物的深層連結,擴展生命的深度及視野。

作者簡介

肯恩‧威爾伯


  生於1949年,父親是美國空軍,從小全家常隨父親遷徙。原本就讀杜克大學醫學院,偶然讀到老子《道德經》,大開眼界,決定休學。23歲寫出第一本書《意識光譜》,三年後出版,一夕成名,演講邀約不斷,但他盡量回絕,每日靜坐、閱讀、寫作,靠洗盤子打工為生,在數年間接連完成五本著作。1995年出版厚達八百多頁的《性、生態、靈性》,隔年又完成更適合大眾閱讀的普及版本《萬法簡史》,將東西方的科學、心靈及文化進行史無前例的歸納整合。1998年出版《靈性復興》,1999年私人札記《一味》問世,更披露了他證入最高境界的生活實錄。




----------------------------------------------------------------------------------------------------------------------------------------------------------------------------------------------






《意識轉化(Transformations Of Consciousness)——自我發展的傳統觀點和冥想觀點》
     
肯恩.威爾伯 / 傑克.安格爾
丹尼爾.布朗合著

人類發展的全光譜模型

   這是一本整合東西方心理學最重要和最精密的書。在東西方知性對話方興未艾的時候,這本書將會被視為里程碑。任何關心人類發展可能性的人,不管是用冥想練習或心理治療的方式,都能從閱讀本書中獲得豐富的收益。

   本書不僅引用現代的心理學和精神醫學,也運用世界的偉大冥想傳統,來呈現人類發展的第一個「全光譜」模型,而能同時包含心理成長的傳統階段和靈性發展的「高等」層次。《意識轉化》是個威力強大的作品,可以改變意識研究和臨床實習的未來。

   肯恩.威爾伯是新科學圖書館的編輯,享有創立「意識光譜心理學」的聲譽。他寫了超過一百篇的文章,並且著作或編輯了十本書,包含了《事事本無礙》和《來自伊甸園》等書。

   傑克.安格爾是劍橋醫院的席夫精神科日間治療中心的臨床主任,也是哈佛醫學院的督導心理師。他也身兼《超個人心理學期刊》的編輯,並且修習多年的佛教心理學和禪修。

   丹尼爾.布朗是哈佛醫學院和附屬劍橋醫院的行為醫學部主任,也是心理學訓練和臨床服務的主管。他曾經主導一些對於冥想的大規模科學研究。

目錄  前言   序言    作者群簡介
引言  肯恩.威爾伯、傑克.安格爾和丹尼爾.布朗
第一章  心理治療和冥想的治療目標:自我呈現的發展階段    ………  傑克.安格爾
第二章  禪修練習的精神障礙   ………  馬克.艾普斯坦和強納森.裏夫
第三章 意識發展的光譜…肯恩.威爾伯
第四章 精神病理學的光譜…肯恩.威爾伯
第五章 治療方法的光譜…肯恩.威爾伯、傑克.安格爾和丹尼爾.布朗
第六章 內觀禪的階段:一項有效性評估的研究
第一部 研究和結果………傑克.安格爾和丹尼爾.布朗
第七章  內觀禪的階段:一項有效性評估的研究
第二部 討論………  傑克.安格爾和丹尼爾.布朗
第八章  冥想階段的跨文化研究………  丹尼爾.布朗
第九章  東正教的發展階段………  約翰.奇布藍

注釋
參考書目

前 言

   東方哲學早已長期浸淫在禪修體系之中,並把禪修視為自我發展的意識練習。精神分析雖然早期是精神醫學的一個分支,但在最近一個世紀也開始用意識的練習來促進個案的自我發展,以便能脫離病理狀態。歷史上不時有人嘗試研究精神分析和冥想哲學的分界線。現在是雙方展開跨界對話的時候了。

   東方哲學傳來西方的時候,已經被剝除掉許多導致傳統保守主義的宗教裝飾。精神分析也擴展到涵蓋許多心理動態的觀察和理論的形成。此外,發展心理學和精神病理學的發展理論也已經有所進展。人類生命發展週期的階段和時期也已經重新加以檢驗,而能找到真實的進化可能性。人類社會雖然大量濫用迷幻藥和其他改變意識狀態的藥劑,並且隨意尋求心理治療和其他速成療法,而帶來很多傷害,但也算是某種形式的社會解放。現在是嚴肅學術研究踏進此類管道的時候了。

   在這個領域中,重要的主題就是個體發展的各種可能路線。在這麼短暫的一生中,沒有一個人能夠做遍每一件事情,因此我們就要盡可能??清每一種選擇方案。治療師在替個案選擇一種治療法時,必須衡量當前的狀況和相關問題、角色發展的階段與個案的價值和目標,以及這三個項目與改變機會和潛能的關連。同樣地,所謂的良師益友在指導別人自我成長時,也要衡量當前的狀況、現存的自我組織(self-organization)狀態和個人技巧增進的價值觀。

   我不是有意用「技巧」這個字來貶抑治療效果的嚴正性。歷史上,有很多心智技巧對個體和社會都有深遠的影響。有些心智技巧容許自我組織成長到能夠整合不同觀點的高階象徵結構。這些自我組織的意義結構容許我們對世界形成一種嶄新的瞭解方式。我們對世界的知覺將能以更加細微和連貫的方式加以組織,並且根據這些新的知覺樣版或圖式來重建現存的記憶、工作事項和動機。

   圖式(schemata)是一種心智的內在運作模型,含有從早期經驗概括而成的資訊。因此,心智的發展可以說是把現存的圖式精細製成新的形式,並且把所有的圖式加以套疊成為一個有實用價值的階層。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記憶會被重塑,也會形成新的自我表達和避苦求樂的方案。不管是在心理治療或冥想,這種個人轉化的過程都需要時間。然而,對於某種人格類型有用的程式卻可能會對另一種人格類型造成侵害。此所以,我們現在需要進行一個嚴肅的學術對話。

   心智很少有安歇的時候。現代生活充滿了超速壅塞的資訊。即使我們能稍做休息的話,很多未完成的資訊容器又會突然打開。壓抑性憂悶、焦慮性擔憂和預期性演出的困窘練習都是常見的現象。可是,我們仍然能用意志和意向來影響意識的主題、模式和態度。比如說,我們能用「自由聯想」、「調息」、「作夢的紀錄」、「視覺意象的轉換」、「融入背景情緒調子」或「傾聽遙遠的聲音」等方式來建議,並且選擇或放棄某些主題。我們能從這些練習學到不少東西,也能在某些特定的心智狀態中完成「自我再圖式化(self-reschematization)」的某些面向。

   在心智發展的某些關鍵點上,比較有可能進行冥想。冥想能夠把警覺性的心智從外在適應環境的要求和內未為完成的活動主題中解放出來。這種特殊的冥想意識形式就像夢一樣,可以對心智圖式和持久性態度加以重新調整。這些圖式的改變可以造成嶄新的意識體驗,並且能回饋給其他的改變。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能位居不同的階段,因此不同的技術在不同時期中可能有益或有害。本書將會檢驗這項主題。

   讀者在研讀本書所述的冥想訓練和動態心理學理論時,應該會察覺到某些關鍵議題。橫誇這些領域的理論是仍在全新發展的變動狀態,還沒完全確認砅鉿陵藺??C比如說,在對於進階禪修者的羅夏墨漬測驗之中,這方面的科學努力才剛在草創的階段。這本書算是「開山始祖」,雖然不是最後的理論總結,但卻是首創以「超個人」觀點來研究冥想練習的用處。

   冥想發展可說是在產生一個新的自我結構。在本書的章節中,至少有兩種冥想發展的階段圖示,分別由威爾伯和布朗提出。這兩位理論家的看法大致相同,但也有一些有趣的差異。兩位作者都關心(1)心智如何處理資訊的過程,和(2)心智如何圖示化自我的位置。布朗強調前者,並且設法找出資訊如何轉化和組織的規章。威爾伯強調後者,並且用精神分析的客體關係理論來呈現自我和他人。布朗的圖示強調資訊的流動和自我觀點的影響力;威爾伯的圖示則強調自我從無我分隔的各種等級和超越自我界線的各種等級。

   這些分級理論的努力有助於闡明:心理治療或冥想的何種練習或技巧對何種人格類型是「有益的」。也就是說,這些理論可以回答哪一些部分的人口可以預備接受哪一種層次的練習。本書雖然無法解決這些實用練習的議題,但卻清楚凝聚出一個議題。這個議題就是個體性的角色和自我發展的社會性質。

   在關於自我發展的早期階段,這兩種理論也有一致的地方。未發展的自我可說是同時在和他人關係和深層自我結構之中形成。不只是「我是(I-ness)」感會逐漸形成,「我們是(we-ness)」或人際關連感也會形成。不管哪一個發展路線都有病理性的變化類型。這些關係首先是依賴性的,然後自我會從別人的壓力或社會團體的習俗當中,慢慢取得相對的自主性。

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呢?發展良好的個人一定要進行出世的寂靜練習,才能有進一步的發展嗎?如果是這樣子的話,這些人會在何時或如何再重入世俗社會呢?我們在這裏又回到價值的問題。如果擺脫東方文化現世唯苦和出離輪回的觀點,現代西方的自我發展觀點可說是有助於提高所有人的生命品質。全球的物理性探討必須用心智進化的研究來補充才行。心智的意向性不必然要被某個特定個體所包含,因為這些觀念和體驗方式都是「超個人的」。自我發展的目標不必然是逃脫人類的必死性或永生的幻想。良好發展的個體可以是更加有效率的領導者、更加有創意的撰稿人和更有同理心的照顧者。不管是個體需要的悲劇觀點或自戀觀點,都跟本書的探討無關。







----------------------------------------------------------------------------------------------------------------------------------------------------------------------------------------------






實相是意識層次——摘自《意識的光譜》
作者:肯恩‧威爾伯
譯者:李孟浩


我們已經看到人類有兩種認識模式可資運用,最重要的是哲學界、心理學界和神學界各路人馬都一致指出一個無謬的結論:只有非二元模式能提供「實相的知識」。也就是說,他們跟量子物理學家一樣達成一個共通的結論。

但是大部份的西方人認為這一點很難掌握,因為我們的文明、個人認同、哲學和生活目標都完全建築在二元主義的認識模式,以至於任何提到二元模式是虛妄不真實的建議都會令我們急促地逃離這種洞見。但是,我們也指出象徵-地圖知識的內在困難。它是二元主義的,把宇宙分成「能見」與「所見」,因此將「世界一分為二」,而使宇宙「欺瞞自身」。

當抽象化的象徵宇宙和實際宇宙混在一起時,我們會把地圖和地域相混淆,並犯了誤置具體性的謬誤,而使這種認識模式加速破滅。我們若是只用這種裝備來探討實相,就會發現我們的理論和世界圖像很快崩落,因為我們在物理世界的基礎中,找不到確定性的承諾,只有測不准的原理;我們在心理世界的基礎中,也只能找到不完全的論域,也就是說所有的「觀察都會干擾實相。」這就是二元知識的本性,可是我們好像不想要檢查它的適當性,而只想透過科技(因為技術邏輯就是二元邏輯的自然延伸)發現「創新的」和「靈巧的」手段,來加強使用它。

也就是說,我們拼死捍衛我們幻象的根源。這件事就如愛丁頓所宣稱的一樣,「------要解決問題的我們也是問題本身的一部份」,而這個問題就是我們對二元主義的知識上癮了。所以,華茲說:「我們幾乎察覺不到我們位置的極端特殊性,也很難認識到一個簡單的事實-世上有一個對宇宙內涵的統一哲學共識。不管是在今日或六百年前,也不管是在新墨西哥或日本,都有人報告相同的洞見,並教導相同的根本原則。(注一)」

我們大多會覺得這種陳述略嫌誇大,因為我們在政治上都得不到共識,更別提絕對的實在。而古代中國禪宗門徒的實相觀點當然與現代生物化學家有所不同,所以也一定跟十四世紀歐洲神學家的觀點也不盡相同羅?可是,答案不是這樣簡單,因為這個問題可從兩個不同層面來探討,因為我們有兩種不同認識實相的方式。而象徵-地圖知識的世界圖像經常都是因時、因地、因人而異,只要我們隨時更新關於實相的科學、經濟和歷史觀念,這種實相的象徵圖像就會繼續改變。但是,非二元的認識模式並不把任何象徵或觀念當成「內涵」,而是直接面對實相本身,既然實相在每一個時空都是同一的,因此這種認識模式就可得到「一個對宇宙內涵的統一哲學共識」,這種瞭解實相的方式「不管是在今日或六百年前,都有人報告相同的洞見,並教導相同的根本原則。」也就是說,禪宗門徒、歐洲神學家和現代生物化學家的實相體驗都是同一的。(注二)

因此,象徵-地圖知識能產生各種不同的世界圖像,可是非二元的知識只呈現出一種了悟,沒有文字圖像可言。就拿香蕉船這個粗糙例子來說,可從象徵-地圖知識的不同觀點來描述:從化學觀點來看,它是碳、氮、氫、氧、硫、磷和某些痕跡元素的複合物。從經濟學觀點來看,它隨著市場變動而控制成分的開銷。從常識觀點來看,它就是用香蕉、核桃、霜淇淋和巧克力醬所做成的甜點。我們對於香蕉船雖然有三種不同的描述方式,但是我們可以從此推論出有三種不同的香蕉船嗎?這一點是當然不行,因為我們知道這是對同一個香蕉船的三種象徵性描述,而我們最後也是靠舔才能體會到香蕉船的滋味,而不是靠描述。大傳統也同樣地宣稱只有一種實相存在,可是它能用不同的象徵地圖來描述。而人在歷史上是經由暫時放棄二元知識,才能直接體會潛在的單一實相,這是所有地圖所仰仗的單一地域。也就是說,他們棄絕言語,而直接體驗,這種非二元的體驗「內涵」就是絕對的實相。

我們曾經指出過最後的「證據」不在邏輯的宣稱,而在實驗的事實。我們也只有在實驗時,才會覺察到第二種認識模式,並知道這是真是假。我們現在可以描述這個實驗,並同時呈現出第二種認識模式啟示實相的合理性。它是的確很合理,因為它直接繞過二元化認識模式的干擾。它不把宇宙一分為二,也不劃破其無縫外衣,好來戲弄它,並使它欺瞞自己。它也不受邏輯鐵絲網的擠壓,更不會為此而困惑。這就如德日進(Teilhard de Chardin)所說:我們直到現在都是在研究物質的質與量,我們好像可以分離物質的任何一部份當作樣本,而不管其餘的東西。現在該是指出這種程式只是一種知性閃躲法的時候了。從它的具體物理實在來看------宇宙就像一個巨大的『原子』一般不能分割,它有它的整體性------唯一不可分割的實在-- ----我們若是藉由強力的方法來看透物質更深遠的內涵,就會驚惶地發現其各個部份的相依共存性。宇宙每一個元素都在彼此正面交織------我們不可能切入這個網路,把某部份分離出來,卻不會磨損和拆散其所有的邊緣面。只要我們眼睛所能看到的一切,宇宙都把它們結集在一起,唯一真正能瞭解它的方式就是把它當成一個整體,而不要拆成部份來看。

而這就是非二元認識模式所要做的事,它把宇宙「當成一個整體,而不要拆成部份來看」,因此才沒染上象徵-地圖模式的分別和破碎特徵。我們在下列篇幅中會開始處理「非二元」模式的細部「特徵」。不過,它很顯然地沒有任何可用象徵來充分描述的地方,否則它就成為象徵-地圖知識了!愛丁頓也指出這種「親證」知識不會就範於分析或符碼化,但是讀者也許可以從不同角度來「感受」一下。我們現在必須指出德日進把宇宙當成整體的說法,跟黑格爾經由超神聖增加過程來達到「整體宇宙」的戲法有所不同。因為,黑格爾把每一件「事物」都只當成整體的一部份,因此我們必須把這些部份的片段一直增加在一起,才能到達絕對境界。這無疑地是有某些利益,但終極來說「片段的堆疊」和「片段的分割」都同樣是一種「知性躲避」,而非二元的認識模式卻是在沒有片段、分別和二元物可資結合或切離的環境中運作。(注四)此外,每一個「分隔的事物」並不只是整體的某個側面,也是自成一個整體。可是,這種自成的整體也不能跟史賓諾沙的犯神論相混淆。

我們可以從認識論的探討開始轉移到心理學的基礎,因為不同的認識模式本就相應於意識光譜漱ㄕP層次。而且,我們個人的認同也與我們運作的意識層次有密切的關連。因此,我們認識模式的轉變就會造成我們基本認同感的轉變。當我們只用二元主義的象徵認識模式時,主體便與客體分離,並賦予所知客體一個適當的象徵或名稱,我們也一樣覺得自己基本上是與宇宙相分隔和異化的,這個認同是由我們的角色和自我意象所構成,也就是說,我們把自身二元化所形成的象徵圖像就變成我們的物件。然而,非二元知識並不如此操作,因為其認識模式與所知物件同一,而這顯然也會對人的認同感產生轉變。

但是在深入探討這個之前,我們必須先澄清這個極端重要的論點。我們打過譬喻說非二元認識模式的「內涵」是絕對的實相,因為它顯示出宇宙的絕對本然面貌,而不是一般把它分割化和象徵化的面貌。更加嚴格來說,實相和實相的知識並不是分開來的兩種存在,而是說非二元的認識就是實相,它本身就是認識的「內涵」。可是因為我們的語言是如此二元化,所以實相和認識才會有點像是分隔的。但是我們必須一直記得認識和實相在原初體驗中是合併的。

我們因此也得到一個驚人的結論。既然認識模式相應於意識層次,而實相就是一種特殊的認識模式,因此實相也是意識的層次。可是,這不意味實相的「材料」就是「意識材料」,或是說物質客體是真的由意識所構成,或是說意識是一個未分化原生質的星雲團。它只表示實相是由意識的非二元層次所彰顯的東西,我們把這稱為心性。它顯示為一種體驗的事實,可是又要回到認識的象徵模式,才能給予精確的描述。因此,我們主張實相不是觀念的,也不是物質的,不是精神的,不是具體的,不是機械的,不是生命力的-實相是意識的層次,只有這個層次是真實的。

我們說只有心性層次方為絕對的實相,這可不是一條主觀唯心論的原則,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是可以如此解釋。因為,主觀唯心論主張宇宙可全部說成是意識的內容,而且只有主體(觀念)是真實的,所有客體都是現象而已。然而,這只是一種前方V.S.後方的精緻版遊戲,它專門宣稱二元主義的其中一方是不真實的,然後就把整個二元主義的問題推在一旁。而且我們說心性是實相時,可不是在講一個邏輯結論,而是在說一個一定經驗。就如我們所指出的,實相就是從心性的非二元和非象徵層次所了悟和覺受到的「東西」。雖然有某一類哲學很愛講這種基本體驗,這體驗本身可不是一種哲學,而是把所有哲學加以擱置;它不是某一種觀點,而是不沾滯於所有的觀點。它是印度所稱的無相三昧(nirvikplpa samadhi),或是西藏所稱的離念心體(hzin-dan-bral-pahi sems),或是禪宗所說的無念。二元主義的念頭既然會否決實相的呈現,那它就一定要把自身也加以否決。

所以,有關實相是意識層次或實相是唯一心性的說法,我們只是用來說明一種能照即是所照的覺醒狀態,宇宙在此就不會陷入能見與所見的二分狀態。而宇宙就是經由這種傷害性的助力來欺瞞自己,實相只能是先於這個助送的事務狀態。簡單來講,我們就是稱這非二元覺識的層次為唯一心性,因為只有這個狀態才是真實的。

我們提過認識模式的轉變會相應於意識層次的轉變,而這也會相應於基本認同感的轉變。我們現在就要好好處理這些相應,但是我們至少先要提一下最後一個因素-基本認同感的轉變。認識的二元模式會把人的認同限定在能知上,其餘的一切就會變成很疏遠和異化的所知。可是,能知轉變到不二的認識模式後,就會覺得與一切的所知同一,所以孤立個人的認同感就會轉變為整體合一感,因為認識實相就是等同於且認同於實相。這可用薛丁格的話來說:

你和其他一切存有物都是處在一即一切的關係,雖然這對常識來說很不可思議。因此,你的生命不僅是整個存在的一小部份,從某種意味來說也是自成一個整體-- -----因此,你可躺平在地上,在大地之母身上伸展軀體,深信你和她是一體的。你跟她一樣是如此堅定屹立,無法傷害的甚至比她還強上千百倍。當然,她將來會吞食你,但她也一定會將你重新帶出場,迎接新的奮鬥和苦難。而且也不只是在「某一天」:她在當下、今天和每一天都把你帶出場,不是一次而已,而是千百萬次,就跟她每一天吞食你千百次一樣。這些話可不是出自於含糊一切的「神秘主義者」,而是從量子力學專家的清明心智中講出來的。

薛丁格在此用鏡子的反映來說明唯一心性如何展現為主客二分的世界,因為你在鏡前放一物體,就會顯得有兩個物體,可是實際上只有一個鏡外的物體。當二分化的知性以相同方式反映世界時,我們就得到能見所見和主體客體等「兩種」意象,而實際上只有唯一的心性而已。
愛丁頓爵士也說「我們只能有一種研究進路,那就是靠我們心性的直接知識。物理世界的研究進路只會陷入貓追尾巴的惡性循環------(注十五)」

大乘佛教也跟這些物理學家一樣,用萬法唯心(cittamatra)或一念( ekacitta)等詞,來稱呼這個實相。因此,我們可以在《楞伽經》中找到下列的陳述:

佛告大慧:「非言說是第一義,亦非所說是第一義。所以者何?謂第一義聖樂,言說所入是第一義,非言說是第一義。第一義者,聖智自覺所得,非言說妄想境界--第一義者,但唯自心,種種外相,悉皆無有--」

《華嚴經》用更詩意的方式說:心如巧工畫師,畫種種之五陰。《起信論》也解釋說: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所謂心性不生不滅。一切諸法惟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從本以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惟是一心,故名真如。

當然,唯心不是理論,而是活潑潑的體驗,這點已由禪宗直接點出來。唐朝的黃檗禪師就說:諸佛與一切眾生,唯是一心,更無別法。此心,無始以來,不曾生,不曾滅,不青不黃,無形無相,不屬有無,不計新舊,非長非短,非大非小,超過一切限量名言蹤跡對待,當體便是,動念即乖。

因此,禪宗不喜歡空言教理,而要「直指心性」,而且他們幾乎都用命令句,如「佛只指出這條路」。因此,慧棱長慶禪師在放下分別心,而直見心性時,就說:大錯!也大錯!豎起屏風看世界!若有人問我是何想法,本座即一杖子打過去。

所有的傳統並非都稱這個唯一的實相為心性,而是用絕對存有、絕對之道、空、上帝等辭彙,這是可理解的一件事,而且「他們只是用很多名號來稱呼這唯一的實相罷了!」因此,我們在哥林多前書中,可找到下列的敍述:豈不知你們的身體是基督的肢體嗎?凡與主聯合者便與主成為一靈。(6:16-17)或是約翰福音中所載耶穌的話:使他們都合而為一;正如你父在我之內,我在你之內,因此他們也可在我們之內合一(17:21)

柏羅丁納斯也說到「所有靈魂歸元為一」,艾科哈特也宣稱「萬物在上帝中皆為一體,我們對此無法置任何一詞」,他因此勸勉我們要「有合一的體驗,才能找到上帝。」

為了合一,我們必須放棄二元主義,就如聖湯瑪斯福音所說:他們向他說:我們要彷如兒童,才能進天國嗎?耶穌說:當你使二為一,使內如外,使外如內,使上如下,使男女為一--那你當然會進天國(注二十)

聖湯瑪斯福音中還有說到一點:耶穌說:我是在他們之上的光,我是一切,一切都來自於我,一切都要達到我。劈開一塊木頭,我在那兒;翻起一塊石頭,你會發現我也在那兒。(注二十一)

基督無所不在,就如彼得行傳所解釋:您只察覺到精神,您是我父親、我母親、我兄弟、我的債主和我的招待:您是一切,一切在您:您存在,除了您沒有其他事物存在。(注二十二)

這種「唯一基督神性」的體驗跟佛教或物理學家的「唯心」體驗形式上是無可區別的,也跟印度教吠檀多的「唯一大梵」體驗是相同的。因此,在羯陀奧義書(Katha Upanishad)中就宣稱:單一的風大元素進入世間後,構成無數多的新形式;太一的神我進入世間後,也構成無數多的新形式。神我遍在於一切,可是又超然其外---神我就是內在於萬物的唯一統治者,他把自己的太一化為萬物。只有智者才能在靈魂寂靜處見到他,得到永恆的喜悅。

剃發奧義書(Mundaka Upanishad)中還說到一點:大梵生出所有的物質生命和精神。大梵也生出空間和光,以及地、水、火和風------- 因此,從超上的精神中產生無限的存有物。

我們因此看到奧義書從頭到尾都在宣稱實相只有一個,可以稱之為生主(Prajapati)、韋施紐(Vishnu)或大梵,但有這麼多名號的上主卻不怎麼是唯一的實相,「所有的宇宙實際上是大梵」(奧義書3.14.1)。

但是這個大一並非多中之一,而是「無第二者之一」,完全超越二元主義,但不排除它,包含所有相對,卻不受其束縛。道教的莊子就說這是「無待之一」,完全超越二元對立:

物無非彼,物無非此--------彼此方生之說也。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聖人不鯀而照之於天,亦因此也。此亦彼也,彼亦此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此乎哉?果且無彼此乎哉?彼此莫得其偶,是謂道樞。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譯按:此段大意是說天道本無主客對立的二元關連性,因此人也應該效法天道,放下二元的認識模式,改以虛一的認識模式來對待萬物。)

這些傳統都用各種比方來指出實相就是一切現象的唯一絕對的基礎,只要我們記得這只是個比喻,這就對我們有益。但是,大多數人不記得這個,反而認定絕對者就是一個全知全能的超大號宇宙主宰,與相對的雜多萬物截然不同,因而造成一種無面貌的泛神主義或枯燥乏味的一元論。所以,這些傳統講「大一」時,不是在字面上講「一個大東西」,而是在說一種「無二的體驗」。因此,只在字面上議論絕對大一是件最二元對立化的舉動,如禪宗三祖僧璨大師所說:一切二邊,良由斟酌。夢幻空花,何勞把捉。心若不異,萬法一如。

但是,這個「不二」不表示大一,因為僧璨指出純然的無二性是非二又非一!《華嚴經》中也提到「自性是不一不異」。天皇道悟禪師也宣稱「執一則見及當違!」當我們要遵循基督的指示「把二合一」時,不僅二不存在,連一也不能執實!

這些傳統說「大一」時,只是用類比的方式迎合大眾的想像,但是一旦要確實說出實相為何時,又會馬上回到否定的方式,指出實相不一不異、非一非多、非超越非內在。因為,這是一種「無一物可說」的無二體驗,也是艾克哈特所說的「無可名之的虛空性」,正如波曼所說「對世界而言是顯現為無一物,對智慧之子而言是遍及萬物。」因此,聖戴奧尼索斯才會說:

再往上高升,他不是靈魂、心智或知識的對象;他也沒有意見、理智和知性;他也不是理性、思想或可以言傳的認知物件;他也不是數字、秩序、大小、公義或相似;他不靜不動;他沒權能亦非權能;他沒生命亦不存活;他非存有,亦非時間;他非知識、真理、智慧、神聖和善;他非精神、太陽或天父;-----他非光明非黑暗、非真理非錯偽;我們無法對他做出任何完全的肯定和否定。(冥契神學第五部)

這一段可拿來與奧義書(Mandukya Upanishad)的說法比較一下,它指出最高實相是不知主客對待,亦非全知小知。他是不可見的、不可捉摸控制的、無區別的、超越思想的、不可描述的,這是自性的情境、發展的終點、寂靜善良又沒有二元對立。

說這麼多「非此非彼」,是因為若給實相指定一個特徵,就等於否認實相會具備相反的特徵,也因而把實相的骨架從中間硬生生撕裂,使它陷入自我欺瞞的困境。我們自己也會藉由把真理與神性等特徵加在絕對者身上的方式,變相在幫忙謀殺實相,並崇拜這些實相的意象,而渾然不知這是一種最微細的偶像崇拜,而且其中潛藏有禍害。「任何滿足於用語言來文字來說上帝和天堂的人,就是一位不信者。」用庫拉斯瓦密的話來說:偶像崇拜是誤把象徵執以為實。傳統哲學並不反對運用象徵和儀式;雖然許多正統派對這種誤用有話要說。但是,我要強調的是把文字表述當成絕對,會比誤用塑像來得危險。(注二十七)

因此,沒有基督徒會把基督的塑像和基督混為一談,可是很多人會把基督充滿聖愛的心理意像和基督混在一起,可是這跟金牛和羊的偶像崇拜便沒什麼不同了。

你不該膜拜那些偶像,或任何天上、地下和水中的類似東西。(出埃及記 20:4)
 樓主| 發表於 2007-4-27 22:59:56 | 顯示全部樓層
本來想換成文字檔上載的,可是想想還是免了,也好給大家省點嗚醫幣


回正題

這是近年流行的所謂「新紀元文化」、「整合學」的理論,在西方機械科技形的文化中也算是一股清流,不過其實這所謂的「新紀元文化」在中國已經「新」了好幾千年了,釋道眾家的學說早存,我們中國人卻不知重視,一味盲崇科學,把這些瑰寶打為「清談」、「迷信」,現在倒是洋人們把它們發揚光大了,作為中國人的我們是否應用有幾分反省?

不多說了,無論如何,這也是一門很有意思的學說,大家有時間便深究一下吧。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Archiver|鳴醫軒 / MedYeah! 創用 CC 授權條款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香港 授權條款授權.

GMT+8, 2024-11-24 05:38 , Processed in 0.03914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