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 證】:出自《雷公炮炙論》;點《唐本草》:“薄荷莖方,葉似荏而尖長,根經冬不死。又有蔓生者,功用相似。”點《本草圖經》:“薄荷,舊不著所出州土,而今處處皆有之。夏、秋採莖葉暴幹。古方稀用,或與薤作蘼食,近世醫小兒疳積。
【生藥材鑒定】:乾燥全草,莖方柱形,長15~35釐米,直徑2~4毫米,黃褐色帶紫,或綠色,有節,節間長3~7釐米,上部有對生分枝,表面被白色絨毛,角棱處較密,質脆,易折斷,斷面類白色,中空。
葉對生,葉片捲曲而皺縮,多破碎,上面深綠色,下面淺綠色,具有白色絨毛;質脆。枝頂常有輪傘花序,黃棕色,花序多數存在。氣香,味辛涼。以身幹、無根、葉多、色綠、氣味濃者為佳。
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產,主產江蘇、浙江、江西。顯微鑒定: 葉橫切面:上表皮細胞長方形,下表皮細胞細小扁平,有氣孔;上、下表皮凹陷處有腺鱗(扁球狀腺毛)。柵欄組織為1列細胞,偶有2列;海綿組織為4-7列細胞,葉肉細胞含有針簇狀橙皮甙結晶,以柵欄組織為多見。
主脈維管束外韌型,木質部導管常2-4個排列成行,韌皮部細胞細小,主脈上下表皮內方有厚角細胞,薄壁細胞及導管中有時亦含橙皮甙結晶。粉末:淡黃色。點葉表皮細胞垂周壁彎曲;下表皮有直軸式氣孔。
點腺鱗頭部類圓形,8細胞,直徑61-99μm;柄極短。點小腺毛頭部單細胞,橢圓形,直徑15-26μm,柄1-2細胞。點非腺毛1-8細胞,稍彎曲,有的略呈折節狀,直徑10-43μm,長約至792μm,壁厚2-7μm,疣狀突起較細密。點莖表皮細胞類長方形或類多角形,有縱向的角質紋理。點 橙皮甙結晶存在於莖葉表皮細胞及薄壁細胞中,淡黃色,略呈扇形或不規則形,隱約可見放射狀紋理。此外,可見導管、木纖維等。
【中藥化學成分】:新鮮葉含揮髮油0.8~1%,幹莖葉含1.3~2%。油中主成分為薄荷醇( Menthol),含量約77~78%, 其次為薄荷酮(Menthone), 含量為8~12%, 還含乙酸薄荷脂(Menthyl acetate) 、莰烯(Camphene)、 檸檬烯(Limonene)、 異薄荷酮(Isomenthone)、 蒎烯(Pinene) 薄荷烯酮(Menthenone)、 樹脂及少量鞣質、迷迭香酸(Rosmarinicacid)。 鮮莖葉含揮髮油約1%,幹莖葉含油1.3%-2%。油中主要含l-薄荷醇(l-menthol)約77%-87%,其次含l-薄荷酮(l-menthone)約10%。另含異薄荷酮(isomenthone)、胡薄荷酮(pulegone)、乙酸癸酯(decylacetate)、乙酸薄荷酯(menthyl acetate)、苯甲酸薄荷酯、α-蒎烯、戊醇-3、β-蒎烯、β-側柏烯(β-thujene)、己醇-2、d-月桂烯(d-nyrcene)、寧烯、辛醇-3、桉葉素(cineole)和α-松油醇(α-terpineol)等。此外葉尚含蘇氨酸(threonine)、丙氨酸、谷氨酸、天冬酰胺等多種游離氨基酸。據稱含有樹脂及少量鞣質和迷迭香酸(rosmarinic acid)。還有多種黃酮類化合物。
【中藥化學鑒定】:(1)取本品葉粉末少許,經微量昇華得油狀物,迅速加硫酸2滴及香草醛結晶少量,顯黃色至橙黃色,再加水1滴,即變紫紅色。(示薄荷醇)(2)取本品0.5g,加石油醚(60-90℃)5ml,密閉,振搖數分鐘,放置30min,濾過,濾液供點樣,另以薄荷醇為對照品,配成每ml含2mg的對照品溶液。分別點樣在硅膠G薄層板上,以苯-醋酸乙酯(19: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後,噴2%香草醛硫酸試液,在100 ℃加熱2-5min,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玫瑰紅色斑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