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邢斌博客
朱某某,女,45岁。
2007年12月1日初诊。
主诉:每天大量打喷嚏2年。
病史:近2年来每天打喷嚏,一天大约有几十个喷嚏,流清涕,有时打喷嚏引起尿失禁。西医诊断为过敏性鼻炎,经治无效。经常头昏、头胀痛,头颈、肩部板滞不舒,背心发凉,一凉则引起胸闷,晚上因为背心凉影响睡眠,有时夜间胸闷连及背痛,畏寒乏力,腰酸尿急,心烦易怒,咽喉有异物感。纳可,经常嗳气,但无泛酸腹胀,大便干结,二三天一次。月经周期28天,经期2天,量少,有血块但不多,色不暗。有慢性尿路感染史十多年和甲状腺肿大病史,无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史,心电图检查未见异常,无自汗。舌质偏淡,脉沉细。
处方:制附子9g,桂枝9g,白芍9g,炙甘草6g,生姜3片,红枣6枚,生黄芪30g,白术9g,防风9g,制川乌9g,赤石脂15g,干姜6g,川椒6g,当归30g,苁蓉30g,细辛3g,柴胡6g,苍耳子15g,白芷9g,生麻黄3g,7剂。
2007年12月15日二诊:服药一周,打喷嚏略有改善,背心发凉、睡眠、头颈肩部板滞、头胀痛、尿失禁均好转。月经12月12日来潮,2天而净,量略增多。大便等症如前。舌质偏淡,脉沉细。
处方:守方,改防风15g,当归40g,苁蓉40g,白芷15g,生麻黄5g,14剂。
2007年12月30日三诊:打喷嚏、流清涕减少,夜间胸闷连及背痛、头胀痛均再未发生,畏寒乏力减轻,大便每日一次。舌质偏淡,脉沉细。
处方:守二诊方,肉桂3g,7剂。
接服膏方:
白参(另煎冲)150g,红景天(另煎冲)150g,生黄芪300g,党参300g,制附子120g,肉桂30g,桂枝90g,白芍90g,炙甘草60g,生姜60g,红枣150g,白术90g,防风150g,当归600g,苁蓉 500g,细辛30g,柴胡60g,苍耳子150g,辛夷150g,白芷150g,生麻黄60g,制川乌90g,赤石脂150g,干姜90g,川椒60g,葛根900g,白蒺藜200g,鹿角片200g,杜仲300g,桑寄生300g,熟地150g,山药300g,山茱萸300g,制首乌90g,蚕茧60g,金樱子300g,五味子90g,覆盆子150g,菟丝子150g,制香附90g,陈皮90g,生谷麦芽(各)300g,鸡内金90g,生山楂90g,六曲90g,鸡血藤600g,玄参300g,制半夏90g,厚朴60g,苏梗90g,茯苓120g,丹皮90g,泽泻60g,旋覆花90g,代赭石90g,夏枯草90g,栝楼皮90g,薤白90g。
上味共煎浓汁,文火熬糊,再入鹿角胶120g,阿胶60g,龟板胶30g,蜂蜜500g,熔化收膏。每晨以沸水冲饮一匙。
2009年12月20日四诊:服用膏方后,诸症均已明显缓解,特别是鼻炎症状基本平复。刻下背心略凉,头颈肩部板滞(程度比过去轻),咽喉有异物感,大便偏干,两天一解。舌淡红,脉沉细。
处方:在2007年膏方基础上略事加减。
按语:患者症状繁复,证属肾阳亏虚、表卫不固、督脉不利,而兼有肝郁血虚。初诊以桂枝加附子汤益火固表、调和营卫、温通督脉为主,配伍玉屏风散、乌头赤石脂丸,并酌加养精血、通鼻窍之品。药合病机,服药一周,病情即得改善。后因时值冬令,患者希望服膏方进补。从其请,在初诊方基础上,扩大其制,制成膏方,两年后再诊,病已明显缓解,仍制膏方续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