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醫軒 / MedYeah!

 找回密碼
 註冊
尚醫堂
搜索
查看: 5013|回復: 5

[分享] 周楣聲:灸法的選穴要點與三種灸法的功效簡介(轉帖+整理)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6-8-27 23:13: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一.灸法的作用與一般的選穴要點灸法自最早的直接灸而下,歷代以來對之均有不同的改進、補充和發展。大體可分為直接灸,間接灸和溫和灸三大類。雖然由於灸法的種類不同,作用方式不同,其效果自然就不能完全相同,但基本治療原則還是不會改變的。故先行對不同灸法的共同作用與選穴要點作一說明,再於相同中求相異,而分別對待。

()不同灸法的基本功效,都離不開選穴,而選穴的方法以就近與遠道為主,故根據這一共同基礎,用以說明不同灸法所共有的基本功效與治療規律。

1、就近(周部)取穴的效果由艾灸或針刺直接作用于患處,古人稱為阿是穴或天應穴。如在患處附近或離患處不遠之處取穴,今人就稱為就近取穴。兩者的作用機制,都是以調整局部機能為主,提高全身機能為輔的一種治療方法,凡與患病器官鄰近的各穴,均具有區域性的就近治療的作用,如頭部各穴均能治頭痛,眼眶周圍各穴均能治目疾,耳廓周圍各穴均能治耳病。腹部各穴均能調理胃腸,腰骶各穴均能作用于前後陰及泌尿生殖系統,胸背諸穴,均作用於心肺,四肢諸穴均能作用於關節。局部取穴對於患處的作用,既為就近取穴所特有,也能為遠道取穴所共有。不外是:
   (1)改善患處血管和淋巴管之機能,使機能障礙的血液迴圈和淋巴重新再建,恢復維持細胞生命的物質應,增強局部的營養。加速新陳代謝,有助於減輕水腫和消退炎症,促進滲出物之吸收。由於迴圈旺盛,可以帶走或中和蓄積於患處的病理產物,打斷病理的衍進過程,阻礙和減少病理產物的產生,減輕患病組織所發出的劣性衝動,大大有利於疾病的康復。
   (2)患處中是病理產物蓄積最多之處,患處附近的孔穴也是病理產物謀求出路最近之處。如果加作用於這些孔穴,則病理產物自會更易得到宣洩,或是病理產物在灸針的作用下,由於理化狀態的改變,而減輕其毒性。特別是灸法,對很多病菌與毒素均有直接撲滅與中和的作用。在多種急性化膿性炎症的初起,以及蛇蟲咬等,直接在患處施灸,均有很高的療效。
   (3)直接加灸作用於患處及其附近之孔穴,既同樣可以刺激神經末稍及其感受器,向高級神經中樞發出衝動,激起全身與局部的各種反應,也可作用於經絡體系,使感傳向遠處傳導,促進病理產物的移除,與激起全身機能的調整。特別是後者在灸法中有許多實例可資證明。

2.遠道(循經)取穴的效果由艾灸或針刺作用於遠離患處之相應經穴,是由遠而近,以提高全身機能為主,調整局部機能為輔的一種方法,其作用不外是:
   (1)由艾灸或是針刺所激起的循經感傳,向著患病區域與相應的器官擴張,可以清除積滯在患處及與之相連屬器官內的病理產物以打亂和改變病理產物的衍變過程。
   (2)遠距離循經取穴,有疏通某些經脈全程的作用,由於局部經脈的壅滯和失其暢順。必然是以全身機能失調為其根源。因此遠距離取穴就可統籌兼顧,收到調整全身機能的作用。
   (3)一側或局部的機能失調,也就是全身平衡關係的被破壞。因此不僅要注意對病處及病側機能的提高,更應促進全身平衡狀態的恢復。灸針療法的上病下取,下病上取,左病右取,右病左取,前病後取,後病前取等陰陽互引諸法,也就是通過遠距離的經絡感傳與感應等作用,恢復生理平衡所收到的效果。
   (4)可以運用生克制約的原理而隔經取穴,以打斷惡性循環,建立良性迴圈。根據人體勝腑的不同屬性與互相連貫的關係而隔經施治,乃是中醫治療學最大的特點與特色。灸針療法是中醫治療方法的一個主要內容。因此加作用於遠離病處之互相依維與制約的經穴,以打亂和改變連貫發生的病理過程,就尤其重要。
   (5)可以根據經絡表裏與臟腑相屬的關係而彼此互治,也是中醫治療方祛的特點之一,用於灸針療法更為明顯而突出。
   (6)適用於全身病及遊走無定無法在患處及共附近取穴的疾患,如發熱、盜汗,失眠,遊走性關節疼痛及其他許多全身病。可以根據全身狀況及發病的特徵與特點而選穴旅治。
()灸法選穴的共同法則人身的孔穴甚多,而各種配穴方法又是五光十色名目繁多,如何執簡馭繁,也是灸針臨床上的一項重要環節。僅就個人所慣用者,介紹於下:
1.傳統特效穴如灸腎俞與氣海、以固本培元,取三裏與中脘以寬中和胃,口苦取膽俞與陽陵,口甜取脾俞與陰陵,盜汗取陰郗。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皆須依靠平時的經驗積累,用時方可手到拈來。

2.臨床經驗臉穴如百會與腎俞同灸,可舉陷升陽而治遺尿久泄,風池與陽陵同灸,以降逆疏風,可立即降低血壓.耳尖可以統治全身百病,腸俞可以專攻腸癰.這些都是在前人基礎上,有所補充和發展而來的。
3.病理反應有諸內必然形諸外,故內臟病變常可在體表的某特定部位出現某些病理反應物與病理現象,而即或是在體表的病變也能在其附近或遠隔部位出現某種反應。如小紅點、小黑點、局部皮膚凸起或凹陷之處。或按壓體表之某一點時,指下感有空虛,硬結,索狀物,成舒暢與壓痛等。在急性炎症時,小紅點最為多見,以壓痛反應最為重要,故另作專題介紹。
   另外還有熱敏點反應,也應注意選用。古方有神燈照法,是用辛溫竄透之品,卷成藥條,點燃,在患處慢慢移動熏照。當照至敏感點時,每見火焰下沉,而局部之熱感亦向深處竄透。或用艾條點燃慢慢熏烤,當熏至敏感點時亦可使熱感向內深透,或向遠方傳佈。如有發現這些是最佳的灸點(亦可針)。低電阻反應亦與此法相近。
二、介紹三種灸法與效果觀察:
()固定溫和灸〔灸架支援法) 這也就是艾條灸在使用方法上的改進。由於溫和灸不會造成灸瘡、溫和舒適,所以頗受歡迎。但目前多數是用手持對準孔穴及患處熏烤,而有上下移動之雀啄法及左右移動之迴旋法諸名.這僅能收到灸療的部分效果,實未能發揮灸法的最佳妙用。因為手持艾條移動施灸,總是或高或低,或左或右決難使熱力均衡,作用集中,位置穩定和時間持久。灸字本來從火從久,時間必須長久,作用才能發揮.手持極易疲勞,故總是在不太長的時間內結束操作,難以達到要求。這也就是灸療未能充分顯示的原因所在。當代所研製的溫灸器,有手持的,有帶系的,目的均是為了克服直接灸的燒灼棄與手持法的勞累而創用的。
1.灸感過程:由於人體對於不同的刺激因數,和同一因數的不同作用方式,而有不同的應答性反應。因此這種過程主要是不使火力中斷在連續施灸時產生的,有其三種不同的階段特點,而稱為“感傳的三個基本時相”。所謂“相”,有相關、相連、相承、相接與相感之意在內,這是意味著在感傳之全過程當中,既有各不相同的階段特徵,又有一脈相承的彼此聯繫,掌握這種階段特徵的彼此聯繫,在溫和灸的臨床上有相當重大的意義。

●第一相(定向傳導期) 灸針的作用古人早既特別重視能使“氣至病所”使可“快然無所苦”這就是今人所說的灸針的感傳作用。採用“灸架”施灸時,其作用可大大提高,常在第一次施灸時感傳即可到達過患處,有時也要在二次以上才能到達。
●第二相(作用發揮期) 當定向傳導到達患處後,感應時問卻能久不消失,能持續2小時以上。當作用發揮期開始不久和到達頂峰時,病人的自覺和他覺症狀即開始有所輕減,如產生舒適感疼痛大減或停止,體溫下降,腫處出現皺紋等等。
●第三相(下降中止與循經再傳期) 第三相則會有兩種差別:下降中止期當作用發揮期到達頂峰時,患處的感應多是減弱而消失,貫串線(經絡)的感應也消失,最後僅剩下灸處局部皮膚的灼熱而無任何作用。一次治療到此也應中止。因此施灸時間的長短,應依感應時間的長短來決定,下一次治療間隔的時間,一般是在34小時以後為好。循經再傳期:如身體有幾處病變,僅取一個孔穴施灸,能出現先後再傳、往返再傳、輪流再傳以及全身再傳等現象.根據感傳第三相的循經再傳,可以減少不必要的取穴,有關一穴能洽多種病,古人早有所知。如《靈光賦》曰“針灸一穴數病除,學者尤羅宜加仔細”。即是指這種情況而言。

●可為臨床診斷指明方位:由於感傳第一相的基本特點,是以病患所在為其投射目標與行進終點,因此就可為臨床診斷提供方位,例如腎病患者,是一側受病還是雙側同病?兩側同病是否輕重一致或輕重不同?利用現代科學手段當然可以測知,但必須條件具備。而根據感傳所見則是右病至右,左病至左,左右同病刻左右皆至,左右輕重不同,則左右的反應也是強弱不一。另如在上腹劇痛時,是胃院痛,膽絞痛,胰腺炎,還是闌尾炎之早期?一時也不能分清,而根據感傳的終點,就可指明部位.這既是對病人的治序,也是對病人的檢查,而且有雙重意義。
●可以發現隱藏和潛伏的病灶:例如上腹痛而灸治三裏,當感傳進入下腹後,竟遲滯不前久不上達,或終不上達,而下腹的反應卻很明顯,這就必然是中途受到另一病變組織所阻斷的原故。由於這種病變尚未產生自覺症狀,或是症狀輕微尚未引起注意,這就必須跟蹤檢查及早發現。

●可以打破“經絡所過,主治所及”的陳舊觀點:採用灸架施灸時,無論所取為何經何穴或非經非穴。只要能與病處發生互相感通的關係,感傳一經發生,則定向傳導即可完成。在針灸學上的傳統見解,均認為是“經絡所過,主治所及”,而根據定向傳導的感傳所見,可從客觀憑證中打破這一見解,感傳可以按照自己的投射方向,不受內臟器官與組織的阻隔,斜行直貫而暢行無阻。足以證明是“穴病相連,經無常道”。但這僅是指在病理狀態下而言,並不是由此否定正常經絡體系的存在。

(二)淬針(火針)
古稱火針為淬針,與直接灸有著相同與近似的作用機制和適應範圍,故特列入在灸法之內,而稱為淬灸。
1.歷史淵源:火針是我國傳統有效的融合灸針於一爐的治療方法,最早的文字記載與具體的應用,當首推《靈樞·經筋》對經筋病“燔針卻刺,以痛為腧”的論述。由於灸的作用是以熱灼為主,針的作用是以刺入為主,兩者的自身特點雖有不同,而其作用機制又是十分相近。如果把它們結合在一起而聯合應用,自然就可起到雙重作用而加強其功效。古人早就注意到這一點,所以在金屬針的基礎上,出現了燔針、火針、畏針、淬針、燒針與溫針等名稱不同而作用相近的灸針聯合法,這就使灸針療法更為豐富多彩而又各有所宜。
2.與直接灸的關係:直接灸與火針的功效所在,都是由人為所造成的一種燒灼傷,是由急劇強烈的刺激,再延續為溫和持續的刺激所產生的效果。對許多急性病症也可當時收效,有其最大效果的出現,則是在針孔與灸瘡枷分泌物增加之高峰,故對慢性病更為相宜,等到分泌減少與瘡口癒合時,病症每可痊癒或減輕。因為不論是火針還是直接灸,當首次的強烈刺激除去或停止後,其續發的創傷也是一種刺激,只要創口一天不癒合,共作用也就一天不停止。而常針(古稱氣針)的刺激除去以後,由此所產生的反應也就很快減弱與消失,故功效不能持久。《聚英》曰:“凡治癱瘓尤宜火針,易獲功效,蓋以火針大開其孔,不塞其門,風邪從此而出。若氣針微細,一出其針,針孔即閉,風邪不再外泄,功力不及火針。若風寒濕三氣在於經絡不出者,宜用火針以外發,針假火力,故功效勝幹氣針也,破癰堅結積癭瘤等,皆以火針猛烈可用”。因此火針與直接灸的主要特點,就是作用持久,刺激均衡,對於慢性病特別相宜。故可以認為火針即淬針是直接灸的變法而稱為淬灸。

3.工具與操作方法:舊式火針是將粗長鐵針夾在組頭上,用棉絮載植物油針頭上,點燃燒紅,然後迅速抹去棉花,向患處直接刺入,有時能深人78cm,令人膽戰心驚,故《聚英》說:“火針甚難須有屠兒心,劍子手,方可行針。切迄太深,深則反傷經絡,不可太淺,淺則治病無功,但消息取中也。凡行火針,必先安慰病人,勿令驚心”。此法現時自然不能應用,因而出現了不少的改進方法,以下是個人所常用者安全簡便,可為患者所接受。取血管鉗1把,大小不拘,酒精燈1台,辦公用大頭針數枚即可,安排好病人的體位,選定孔穴,皮膚及工具無消毒要求,將大頭針在酒精燈上燒燈。對準孔穴刺入,分點刺和按刺兩種。
(1)點刺法:垂直刺入,深約1-2mm,每穴可點35下,可呈口或形,各點之間距離不要太遠,只是不互相重疊,一點即去,不要久作,點入時可口出一縷白煙,並可聞列人肉的氣味,但痛感並不劇烈,取穴可以多至10個以上,適用於一般病種,這是常規的刺法,也是麥粒灸的改進。
2)按刺法:針刺入穴,約深2-3mm,用力下按〔不是使針深入),不要放鬆腕力.可停留10-20秒鐘出針。病人往往灼痛增強,針感可向遠處傳導,常用於癱瘓及劇痛難忍之時,一般只取23穴,最多也不超過4穴。如症未曾緩解,可在原處再重複一次。
4.選穴與適應症:除顏面,手足指及動脈應手諸穴外,全身各部皆可取用,頭部諸穴,在癱瘓諸病中必取。在直接灸的取穴以1-2穴為宜,而在火針取穴可以多至10個以上。對新病久病,輕重緩急,各種症侯均皆適宜,高熱神昏,癱瘓癲癇,四肢強立,角弓反張等危重症更為有效.曾救治142高熱狂躁之患者,為之按刺大椎,第一針神定,第二針神清.第三針高熱立即下降至39,未用任何藥物,6小時後降至正常。

(三)快速點灸:這是在古代雷火針與陽隧錠的基礎上所改制成的一種新的灸具和灸法。主要特點是收效快速,操作簡便,適應範圍廣泛,無煙塵污染與消毒要求,節約時間,有著明顯的優越性,在1~2分鐘內即可完成操作,故稱之為“萬應陽隧筆快速點灸法”,雖不能代替其他各種灸法,但執各種灸法之牛耳則毫無愧色,是目前灸法史上的一大進步.現將其有關內容列敘於下:
1.藥物
(1)藥筆成分:人造麝香、肉掛、丁香、牙皂、乳香,沒藥、阿魏、川烏,草烏、冰片、硫黃,細辛、松香,白芷、蟾酥等名貴中藥及適量的精製艾絨,加入甘草浸膏,拌和壓縮成長條有如筆的形伏而成。保持乾燥,不能受潮。
(2)藥紙作用:為了保護皮膚,同時更能增強藥效,特製成專用藥紙,與藥筆配套應用.使點灸後皮膚不變色,不起泡,能保持效應2--4小時。約有10%左右的患者,口中還能呼出藥物的氣味,待過1~2天后,點灸處偶可出現褐色焦皮,兩天后即可脫落不遺痕跡,如果在點灸後即時塗抹一點冰片蟾酥油即可助止褐色熱皮的產生,簡單的方法,用酒精棉花擦一下也可防止。

2.使用方法:藥紙平鋪在孔穴上,塗有藥的一面貼近皮膚,無藥粉的一面向外。將筆點點燃對準孔穴中心心及其周圍快速點灸3-4下,每點灸一次略行更換位置,不宜重疊。手法應輕重適中,不能將藥紙燒焦燒穿,有蟻咬樣輕微疼痛。手法過輕達不到治療要求,太重如出現水泡時,塗一點龍膽紫即可。水泡雖略有不適,但每可提高療效。用後將藥筆插人所附的玻管中滅火、每支可應用10次以上。

3.取穴要點:靈活多變,常用者有以下數法:穴灸,就是針對某一穴位進行點灸;片灸,是在某一病患之局部進行片狀點灸,範圍以患處大小而定;圍灸,是在息處之周圍進行點灸;條灸;根據經絡的分佈與走向,進仔線條狀點灸。以上各法可以交叉或同時進行,以就近與局部取穴,配合遠道或循經取穴更為合適,
  (1)遠道取穴以身體未梢部位為主,如:
  耳尖歷來均以耳尖作為對目疾與偏頭痛的常用穴,時其他方面似乎未被重視.本人經多年臨床實踐,發現到幾乎對全身各個系統與多種疾患均可應用,是陽隧筆快速點灸法的常規與必取穴之一。現按照其效果之快慢與大小,依次列舉如下:對全身各部的扭傷挫傷尤以下肢之扭傷與血腫更為有效,遠非其方法可相比;多種化膿性與非化膿性炎症,不僅只限於急性結合膜炎,舉凡扁挑體炎,腮腺炎、各種膿腫及蜂窩織炎等,其效果毫不亞於各種抗生素而尤過之;消化道病諸如胃炎、腸炎、菌痢、胃院痛、腸絞痛、肝炎與肝區疼痛,莫不包羅在內;心血管病,如心律不齊、急性心衰,及高血壓與商血壓性頭痛冬較之藥物如速效救心丸收效更為迅速;呼吸系病如外感咳嗽、急性氣管炎,以及支氣管肺炎等,對於大葉性肺炎也可作輔助治療;泌尿生殖系病,如腎絞痛、尿道炎、睾丸炎等,效果均皆優異,手術後疼痛預防與控制感染,其作用更不可忽視,關節及運動系病,急性病例效果特佳.對慢性病例效果亦好。以上的各種病症均是用之有效的,可能還有未被發現的特殊作用,有待繼續觀察。
  十二井:指頭是人身最靈敏的敏感點,所謂十井與十宣。從《灸繩》中所列舉的感傳規律及臨床效果來看,其作用本是一致的。而且外側爪甲角與內側爪甲角其功用亦大體同,以咽喉與腮腺腫痛來論,取大指內外側爪甲角皆可有效,故大指甲角內側之少商,也有甲根之中商與甲角外側老商之說。為了應用上的習慣與解說上的便利,故把十二井的選穴方法與適應症分別予以說明。如:表裏同取,少商與商陽同取,可以清利頭目,消腫止痛,對急性扁桃體炎、腮腺炎及口赤腫痛等,可立即生效;中沖與關沖同取,可以清營止渴,瀉火除煩,適用於高熱煩錫、息粗尿赤,以及尿道灼熱與刺痛諸症;少沖與少澤同取,可以寧神泄熱,清解上焦,對面赤面熱、口舌糜爛,以及腮腺腫痛等盡皆適宜;隱白與厲兌同取,以消脹寬中,止嘔降逆,對嘔吐反胃有顯效;大敦(中趾尖新大敦)與竅陰同取,以安眠鎮驚,祛風止痛,對頭痛脇痛,魂夢不寧,以及崩漏下血等為慣用;至陰與小趾內側甲角同取,可以引氣潛陽,通閉利尿,對頭痛目眩與手術後之尿儲留,每能立即解除。上下同取,少商與隱白同取,可以安心寧神,止咳平喘;商陽與厲兌同取,可以安中止咳,兼可清利頭目;中沖與新大敦同取,可以舒肝降逆,活絡袪風,對頭痛口苦、睾丸腫大等,確可灸()到病除;關沖與足竅陰同取,可以解鬱泄熱,益氣祛風,對偏頭痛及耳鳴耳聾等症,採用尤多;少沖與至陰同取可以交通心腎,寧神安眠,對夜臥不寧、煩躁多夢者自不可忽視。以上僅是指手足指尖的常規配穴法而言,其他還有各人不同的經驗配穴法,如少商與老商、少沖和少澤,四穴同取,對流行性腮腺炎是百發百中一次而愈,對急性結膜炎等也有顯效,決無例外,其他不能具述。故灸針選穴,既要吸取別人與古人的經驗,也要建立和積累自己的經驗,方可應付自如。
  (2)就近取穴,可以按以下四種方法進行,如:
   以患處中心為主,某一病患如有其中心位置與中心癥結所在,進行各種各樣的針對性處理,每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教。如膽絞痛,對膽囊壓痛點著灸,每能立即緩解。各種癰疽癤腫,在其中心部位燒灼,亦為常用有效之法。
   以患處之周圍為主中醫外科在癰疽癤腫的治法上,常應用圍藥,促使炎症局限,我們在灸法當中也常應用圍灸,其目的與作用也是相同的。即在患處周圍用小艾柱間隔適當距離圍成一圈,然後同時點火,這樣可使紅腫範圍當即縮小,起到頗挫病勢與防止擴散的作用。此法尚未見有報導。
   以患處周圍之痛點為主,在某些局部病當中,周圍均可出現壓痛或觸痛,但分佈決不是勻稱的,而有輕有重與特別敏感的不同,而特別敏感與壓觸痛明顯處,在《瘍醫大全》上稱為病根,也就是灸的最佳處所,今人尚未廣泛應用。
   以病變擴散方向為主,在外科的癰疽癤腫中,常見沿所屬淋巴管向前擴散,而出現紅筋,紅線等症狀。針刺的方法是在紅筋末斷挑破出血,以阻止其進行,艾灸同樣也不例外,也可當其末端用點灸或小艾柱燒灼,其功效有過之而無不及。如紅筋已開始逐步向後回縮,可再在其末端逐次灸之,直至症消失為止,
4.適應範圍:凡屬針灸的適應症也就是本法的適應證,對全身各個系統與多種疾病均皆相宜,收效迅速奇特,依次分述於下:
 (1) 各種軟組織損傷:如跌傷、扭傷與擊傷等。取穴以耳尖與局部相結合,收效最為快速明顯。
 (2)多種急性化膿性與非化膿性炎:取穴以雙耳尖,及對患處圍灸與中心點灸,每可立即使疼痛減輕與消失,腫處皮膚可出現皺紋如急性結合膜炎、腮腺炎、扁桃體炎,各種癤腫及蜂窩組織炎等。其效果可超過抗生素之上。
 (3)各種痛症不論為腸絞痛、胃絞痛、腎絞痛、頭痛、牙痛、腰背關節痛皆可收效。(對椎間盤突出症及骨質增生之疼痛則收效不顯)取穴以耳尖與局部相結合為宜。
發表於 2007-7-1 14:45:50 | 顯示全部樓層
好東西,收藏起來!
感謝分享!
發表於 2007-10-25 16:55:53 | 顯示全部樓層
收藏作為進修之用,感激樓主
發表於 2007-10-30 10:55:47 | 顯示全部樓層
理論與見解足以為初學者參考。
發表於 2007-11-13 11:49:44 | 顯示全部樓層
高血壓患者需要注意灸百會時,時間不可過久,否則因為提氣關係造成血壓突然升高,一般3至5分鐘即可,灸完百會後一定要灸命門穴﹝肚臍﹞正後方督脈。可以降低血壓,達到平衡作用。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錢 +15 收起 理由
Kevin + 15

查看全部評分

發表於 2009-1-14 00:13:35 | 顯示全部樓層
我覺得這文章非常好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Archiver|鳴醫軒 / MedYeah! 創用 CC 授權條款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香港 授權條款授權.

GMT+8, 2024-11-24 04:32 , Processed in 0.03323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