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醫軒 / MedYeah!

 找回密碼
 註冊
尚醫堂
搜索
樓主: rain

[其他] 無得去啊~~~~~~~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5-11-2 21:30:02 | 顯示全部樓層
還是氣虛發熱,李東垣所謂"陰火"?
 樓主| 發表於 2005-11-3 03:25:44 | 顯示全部樓層
<P><FONT size=2>1.方的感覺嘛~~~這個真的很難呢~<BR>     我跟過一個看胃病的老師,她所有開的方子基本上都是我們學過的理氣疏肝清熱藥等等,但來看病的人其實是有不同的胃病的,症狀嘛,都大同少異,但每張方子就是有那一點&#28857;不一樣,令人摸不著頭腦,<BR>    對,就好像詩一樣,把它拆開了,逐個文字看,根本無法領&#20250;出箇中的詩意情境,但是,如果不先學&#20250;領&#20250;每個文字的獨特之處,對她有種深徹的了解掌握,就算她存在於詩中,你也不&#20250;發現她存在之妙也,她存在那種恰到好處,這個才是最&#25886;命的地方啊<BR><BR></FONT></P>
<P>[em42][em42][em42][em42][em42][em42]<BR><BR><FONT size=2>如果病人來找我看病,我都不知從我的雜亂法&#23453;袋拿出那一件法&#23453;給她才對~~~~</FONT><BR></P>[em36][em36][em36]
發表於 2005-11-3 03:44:14 | 顯示全部樓層
<DIV class=quote>脾虛郁火是脾虛肝郁化火,還是脾虛胃火郁結呢?<br></DIV><br>
<DIV class=quote>還是氣虛發熱,李東垣所謂"陰火"?<br></DIV><br>
遊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隱藏內容請回復

[此貼子已經被作者於2005-11-2 19:44:48編輯過]

 樓主| 發表於 2005-11-3 03:49:32 | 顯示全部樓層
<DIV class=quote>6. 思路是有方法的,特別是學習的階段,更應該養成良好的習慣。</DIV>
<P>正碓的思路方法是怎樣才對呢?[em49]<BR>我自己也不知怎樣做呢.<BR>如果說從書本上學到的就是辨証&#36816;用四診啊,八綱啊去考慮,見到病人記得問下舊病史,做下其他病証的鑒別診斷.......<BR>但係,我想說的是,當真正見到病人的時候,有時&#20250;腦袋一片空白,然後下一句就是<FONT face=黑體 color=#000000 size=3>"救命啊"</FONT>[em42][em42],<BR>再唔係就是跟老師辨証的方向相反......<BR>究竟怎樣才可以比較有系統去進行一個思路的呢??薛老師可不可以分享一下你的心得呢,謝謝啊~~~</P>[em35][em35][em35]
發表於 2005-11-3 04:02:39 | 顯示全部樓層
<P>非常期待啊!</P>
<P>不過,我覺得思路也是要經過多番練習才會有進步的。<BR>當然,如果有名師指點,咁就事半功倍了。</P>
發表於 2005-11-3 04:03:50 | 顯示全部樓層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rain</I>在2005-11-2 19:25:44的發言:</B><BR>
<P><FONT size=2>1.方的感覺嘛~~~這個真的很難呢~     </FONT></P></DIV>
<P>你能理解到我用詩來比喻方劑,我相信你懂得如何『感覺』方的。<BR>再提幾點的是:<BR>1. 不一定要用墨守君臣佐使的。詩也有五言七律之分,組方也不止一途。<BR>2. 熟讀唐詩你能吟,所以方也要熟讀才會有感覺。<BR>3. 熟了還不行,那只是模仿,你超不過原創者的,要再進一步的話,就要化為己用,變化出焉。這有點像土的特性,你吃下去的東西,不消化是不能化成精微物質供你使用的。</P>
發表於 2005-11-3 04:16:01 | 顯示全部樓層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rain</I>在2005-11-2 19:49:32的發言:</B><BR>
<DIV class=quote>6. 思路是有方法的,特別是學習的階段,更應該養成良好的習慣。</DIV>
<P>正碓的思路方法是怎樣才對呢?[em49]</P></DIV>
<P>這個是滿複雜和滿多內容的東西。。。。。<BR>這個我也不懂如何講,我覺得要碰到具體的東西才好講,不然會很空泛,而且意義不大。<BR>這個也跟你所掌握知識的多寡有關,你不懂的東西你是不會想到的,自然會影響思路。<BR>臨床上問診除了寫大病歷,否則是不會從頭到腳的問的。而是要分清主次地問。<BR>舉個例子,來一個發熱的病人,你會怎麼考慮呢?</P>
發表於 2005-11-3 07:28:47 | 顯示全部樓層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Kevin</I>在2005-11-2 20:03:50的發言:</B><BR><BR>
<P>你能理解到我用詩來比喻方劑,我相信你懂得如何『感覺』方的。<BR>再提幾點的是:<BR>1. 不一定要用墨守君臣佐使的。詩也有五言七律之分,組方也不止一途。<BR>2. 熟讀唐詩你能吟,所以方也要熟讀才會有感覺。<BR>3. 熟了還不行,那只是模仿,你超不過原創者的,要再進一步的話,就要化為己用,變化出焉。這有點像土的特性,你吃下去的東西,不消化是不能化成精微物質供你使用的。</P></DIV>
<P>關于方的感覺,我覺得學習傷寒論是很重要的,若只是死背,沒有好好了解方中的意義,那是很難有感覺的,就像拍拖一樣吧!不了解,那有感覺可言!</P>
發表於 2005-11-3 08:17:39 | 顯示全部樓層
跟“中醫”拍拖真係好辛苦,要了解她真的不容易。<BR>而且要用很多$$$<BR>惟一的好處可能是她不會發你的脾氣吧!
 樓主| 發表於 2005-11-4 04:02:02 | 顯示全部樓層
<DIV class=quote>舉個例子,來一個發熱的病人,你會怎麼考慮呢?<BR></DIV>薛老師,這個問題,真是....看似簡單,其實係超級超級超級難.<BR>要知道呀,淨係講發熱已經可以出一本書啦!!![em43]<BR>不過,我想嘗試一下回答,但係,要等等我,也請各位師兄師姐仗義幫忙指教一下,謝謝! [em49]<BR>各位,"發熱問診\",不日公映,萬勿錯過~~哈哈[em34]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Archiver|鳴醫軒 / MedYeah! 創用 CC 授權條款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香港 授權條款授權.

GMT+8, 2024-11-24 05:38 , Processed in 0.04741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