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醫軒 / MedYeah!

 找回密碼
 註冊
尚醫堂
搜索
樓主: nastsin

[分享] 鳴醫百子櫃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08-10-1 14:34:38 | 顯示全部樓層
(5)菊花

性味:甘、苦,微寒
歸經:肺、肝
功用:疏散風熱,平肝明目,清熱解毒是其主要功效,為清肝明目要藥。
用法:10-15g,煎服。


小結

1.        體輕達表,氣清上浮,微寒清熱,長於疏散風熱,用治風熱感冒,或溫病初起,溫邪犯肺,發熱,頭痛,咳嗽。
2.        善疏風清熱,清肝瀉火,兼能益陰明目,用治肝經風熱,或肝火上攻所致目赤腫痛。
3.        疏散風熱用黃菊;平肝明目用白菊;清熱解毒用野菊;黃者入陰分;白者入陽分;紫者入血分。
4.        冬苗、春葉、夏蕊、秋花,備受四氣,飽經霜露,得金水之精居多。
5.        《正義》:凡花皆主宣揚疏泄,獨菊則攝納下降,能平肝火,熄內風,抑木氣之橫逆。
6.        疏風清熱宜配防風;疏風散熱,清肝明目宜配蟬蛻。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樓主| 發表於 2008-10-2 16:06:09 | 顯示全部樓層
(6)蔓荊子

性味:苦、辛,微寒,(輕浮升散)
歸經:膀胱、肝、胃,(太陽經、陽明、厥陰)
功用:疏風散熱,清肝明目,袪風勝濕。以清利頭目見長,為治療風熱之要藥,升舉清陽常用之品。
用法:6-10g,煎服


小結
1.        辛能散風,微寒清熱,輕浮上行,主散頭面之邪,有袪風止痛之效,用治外感風熱,頭痛頭暈。
2.        能疏散風熱,清利頭目,故可用治風熱上攻,目赤腫痛,目昏多淚。
3.        佐補藥中,以治頭痛最妙,因其力薄體輕,借之易於上升也。
4.        《通考》:或問:蔓荊子入太陽經,能散風邪,何仲景不用以表太陽之風邪,得毋非太陽之藥乎?不知蔓荊子入太陽之營衛,不能如桂枝散衛而不散營,麻黃單散營而不散衛,各有專功,傷寒初入之時邪,未深入在衛,不可引入營,在營不可仍散衛,蔓荊子營衛皆散,所以不宜。
5.        配伍:與白蒺藜辛辛相合,同氣相求,相使為用,袪風之力增強;辛苦結合,升降相因,散風降火功效顯著。能治肝經或肝火上炎而致的頭痛,眩暈,目赤多淚等諸症。
6.        本品與藁本、白芷三藥皆能升舉清陽而治頭痛,蔓荊子治風熱頭痛,其部位偏於太陽穴附近;藁本、白芷偏治風寒頭痛,藁本所治頭痛偏於巔頂腦後,白芷偏於前額眉棱骨間。
7.        胃虛者慎用。氣血衰弱者不可頻用。
8.        葉:能活血化瘀,袪風止痛,治跌打損傷,風濕疼痛。煎服,搗汁沖酒服或外敷。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樓主| 發表於 2008-10-4 10:04:02 | 顯示全部樓層
(7)柴胡

性味:苦、辛,微寒,味薄
歸經:肝、膽
功用:解表清熱,疏肝解郁,調經,升舉清陽,為和解少陽要藥,尤擅疏肝解郁,為疏肝利膽之佳品。
用法:3-5g,升舉清陽;10-12g,疏肝解郁;15-30g,解表清熱。和解退熱宜生用,疏散肝郁宜醋炙,骨蒸勞熱當用鱉血拌炒。


小結
1.        辛苦微寒,芳香疏泄,尤善於疏散少陽半表半裏之邪,為治療邪在少陽,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口苦咽乾等少陽證之要藥。
2.        用於肝郁氣滯,月經不調,胸脅疼痛,本品能條達肝氣,疏肝解郁,調經止痛。
3.        長於升舉脾胃清陽之氣,善治氣虛下陷神倦發熱,食少便溏,久瀉脫肛,胃、子宮下垂等症。
4.        主陽氣下陷,能引清氣上行,而平少陽厥陰之邪熱。(肝、膽、心包、三焦相火)。行少陽黃芩為佐;行厥陰黃連為佐。
5.        為足少陽表藥,若病在太陽,服之太早,則引賊入門;若病入陰經,復服柴胡,則重虛其表,最宜詳慎。
6.        前人曾有“柴胡劫肝陰” 之說,忌用於陽亢陰虛之證。然配伍當歸、白芍等養血柔肝之品,亦不必過於拘泥。
7.        配伍:與甘草相合,辛從甘化,增強解表清熱和解之功的同時,使陽中有陰,內補營氣而養血。
8.        《正義》:約而言之,柴胡主治,只有二層:一為邪實,則外邪之半表半裏者,引而出之,使還於表,而表邪自散;一為正虛,則清陽之陷於陰分者,舉而升之,使返其宅,而中氣自振。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樓主| 發表於 2008-10-4 17:51:00 | 顯示全部樓層
(8)升麻

性味:辛、甘,微寒
歸經:肺、脾、胃、大腸
功用:發表透疹,清熱解毒,升舉陽氣
用法:3-10g,煎服。發表透疹解毒宜生用;升陽舉陷固脫宜制用。


小結
1.        能表升陽之劑,,療傷寒,解陽明在表(發熱,頭額痛,眼眶痛,鼻乾,不得眠)之邪,發痘瘄於隱密之時,化斑毒於延綿之際。
2.        須同氣血藥共用,可佐使而不可以為君臣。
3.        《主治秘要》:其用有四,手足陽明引經一也;升陽於至陰之下二也;治陽明經氣分頭痛三也;去皮膚風邪及至高之上四也。
4.        入脾胃經,善引清陽之氣上升,而為升陽舉陷之要藥。常用治氣虛下陷,久瀉脫肛,胃,子宮下垂等證。
5.        升麻體質輕清,空鬆透徹,氣味皆薄,稟純陽之氣,故《本經》以為辟惡殺魅之用,而解百毒。
6.        能發散陽明肌腠之風邪,透表發汗,其力頗大,惟表邪之郁遏者宜之,而陰虛之熱自內發者,不可妄試。
7.        配伍:
A.        配大黃:升麻輕浮升散,大黃苦以降陽,寒以清熱。二味相合,升降相因,清胃瀉火解毒之顯著。主治胃火牙痛,口舌生瘡,牙齦出血等。
B.        配柴胡:升麻主入陽明;柴胡主入少陽,二藥同用,可使清氣之陷於陰分者重返其宅,令清陽敷布,中氣自振。但必寓於補中益氣諸藥中為輔佐藥,共引清氣行於陽道,共奏升陽舉陷之功。
8. 麻疹已透,陰虛火旺,肝陽上亢,上盛下虛者均忌用。
9.裏白外黑,堅實者良,名鬼面升麻。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樓主| 發表於 2008-10-4 17:53:39 | 顯示全部樓層
(9)葛根

性味:甘、辛,涼(平),
歸經:脾、胃
功用:解肌發表,升舉清陽。長於升陽明之清氣,鼓胃氣上行生津。本品辛散透達,麻疹不透為常用;生津升陽,口渴泄瀉亦可治。
用法:10-15g,煎服。生用則透發而生津,煨用則升陽而止瀉。


小結
1.        葛根有解肌退熱的功效,適用於熱性病發熱無汗,怕風,頭痛,項背牽強等症。
2.        既能解熱,又能生津,無論是外感還是內傷口渴,均可應用。又能升發脾胃清陽之氣而止瀉痢的功效。
3.        能發表散邪,解肌退熱,透發麻疹之功,故可用治麻疹初起,表邪外束,疹出不暢。
4.        《備要》:為治脾胃虛弱泄瀉之聖藥。(清氣在下,則生飱泄)
5.        本品藥性中正平和,無所偏倚,當以性平為是。
6.        配伍:升麻葛根合用,辛散透達,解肌透疹,升舉清陽之功倍增。葛根柴胡合用,解肌退熱,透邪外出之力加強。
7.        多用反傷胃氣(升散太過)。
8.        生葛汁大寒,解溫病大熱,吐衄諸血。
9.        葛花善解酒毒,醒脾和胃。
10.        溫病熱病,熱在陽明,不可妄用葛根。
11.        斑痘已見紅點,不可用葛根升麻湯,恐表虛反增斑爛。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樓主| 發表於 2008-10-4 18:22:19 | 顯示全部樓層
解表藥結束。
發表於 2008-10-4 19:58:21 | 顯示全部樓層
感謝超板大大的分享喔   感恩喔   
發表於 2008-10-4 19:59:43 | 顯示全部樓層
感恩超板大大的分享呢   感恩喔   
 樓主| 發表於 2008-10-7 21:47:49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nastsin 於 2009-3-15 04:23 PM 編輯

(二)清熱藥

目錄
A.清熱瀉火藥
(1)石膏
(2)知母
(3)蘆根
(4)天花粉
(5)淡竹葉
(6)梔子
(7)夏枯草

B.清熱燥濕
C.清熱解毒
D.清熱涼血
E.清虛熱藥


A.清熱瀉火藥

(1)石膏

性味:辛、甘,大寒,體重而降
歸經:肺、胃(兼入三焦)
功用:生石膏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瘍科應用能促使頑肉溶解,腐脫新生;煅石膏具有收斂生肌之功,腐肉已脫,瘡面淨化後應用,能護膜制泌,生肌生肉。
用法:15-60g,打碎,先煎。外用宜火煅研末。


小結
1.        味辛甘、性大寒,為清熱瀉火之首藥,傷寒陽明經病非此不能除,溫病氣分高熱捨此莫能退。
2.        歸肺胃二經,能清二經客熱,是以肺熱咳喘(邪熱郁肺,氣急喘促、咳嗽痰稠,發熱口渴)、胃火牙痛等證,臨床應用每奏捷效。
3.        煅用能清熱收濕,斂瘡生肌。用於瘡瘍潰爛,久不收口,以及濕疹浸淫,水火燙傷等。但若煅石膏用於外感實熱者,則將痰火斂住,凝結不散,反而傷人。
4.        耿鑒庭先生擅治喉科,稱石膏之用有五:一治胃火之口舌破爛或牙齦腫痛;二治牙痛;三治白喉之高熱不退;四作擦牙之用;五與外治藥合用,可生肌長肉。(心悟)
5.        善治腦漏(鼻淵):治腦漏之證,多用辛夷、蒼耳。若因肝熱移於腦或風邪久而化熱者,辛溫之藥則不可用,生石膏最為相宜。(臨證)
6.        善解肌腠結熱,欲清欲散者,用之恰當;如胃腑結熱,欲攻下者,非其宜也。
7.        配伍:與知母同用,既增強清熱瀉火之功,又有滋陰潤燥,生津止渴除煩之效,主治溫病陽明氣分熱盛者;與熟地同用,石膏清胃火之有餘,熟地滋水之不足,是清火而又壯水之法。攻補兼施,相得益彰。
8.        《備要》:胃主肌肉,肺主皮毛,為發斑發疹之要品。
9.        禁忌:脾胃虛寒、陰虛內熱、胃弱血虛,及病邪未入陽明者禁用。

[ 本帖最後由 nastsin 於 2008-12-3 01:48 AM 編輯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樓主| 發表於 2008-10-11 09:50:05 | 顯示全部樓層
(2)知母

性味:苦、甘,寒
歸經:肺、胃、腎
功用:清熱瀉火,以治實熱之證,凡傷寒陽明,溫病氣分壯熱諸證,每用為要藥;退熱除蒸,以療虛熱之候,治陰虛火旺,骨蒸勞熱,諸方中多未可闕如也。肺熱咳嗽,胃火牙痛亦常為選用。具有上清肺金,中泄胃腑,下瀉腎中相火之效。
用法:3-12g,煎服。


小結
1.        甘寒質潤,善清肺胃氣分實熱,而除煩止渴。用於溫熱病邪熱亢盛,壯熱、煩渴、脈洪大等肺胃實熱證。
2.        能清瀉肺火,滋陰潤肺。用於肺熱咳嗽、痰黃粘稠。然痰濁彌漫非柔潤滋膩所宜。
3.        又能滋腎陰,潤腎燥而退骨蒸故有滋陰降火之功。
4.        滋陰降火,瀉南補北,是知母之長技。
5.        知母苦寒,氣味俱厚,沉重下降,而又多脂,最易損及脾陽,令人溏泄,惟利於實火有餘之證。
6.        知、柏,本治實火之有餘,非可補真水之不足。
7.        性寒質潤,有滑腸之弊,故脾虛便溏者不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Archiver|鳴醫軒 / MedYeah! 創用 CC 授權條款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香港 授權條款授權.

GMT+8, 2024-11-24 05:36 , Processed in 0.035653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