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醫軒 / MedYeah!

 找回密碼
 註冊
尚醫堂
搜索
樓主: nastsin

[分享] 鳴醫百子櫃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08-10-13 00:13:23 | 顯示全部樓層
(3)蘆根

性味:甘,寒
歸經:肺、胃
功用:清肺熱,消痰排膿,泄胃熱,除煩止嘔,利小便,滲濕養陰
用法:15-30g,煎服。鮮品尤佳,用量加倍。


小結
1.        甘寒質輕,能清透肺胃氣分實熱,并能養陰生津,止渴除煩而無戀邪之弊。
2.        能清泄胃熱而降逆止嘔(胃熱火升,則嘔逆)。
3.        消渴者,中焦有熱,則脾胃乾燥,津液不生而然也。蘆根甘能益胃和中,寒能除熱降火,熱解胃和則津液流通而渴止矣。
4.        清透肺熱,袪痰排膿。(葦莖湯)
5.        地下莖為蘆根,嫩莖為葦莖。
6.        利小便,又能止小便數。《備要》(熱解則肺之氣化行,而小便復其常道)
7.        與白茅根合用,能增強氣血雙清之效,可治多種熱盛傷津,濕熱內停或水熱互結所致的尿少,尿痛,尿血及水腫等。
8.        脾胃虛寒者忌服。

[ 本帖最後由 nastsin 於 2008-10-16 10:34 PM 編輯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樓主| 發表於 2008-10-16 22:35:59 | 顯示全部樓層
(4)天花粉

性味:(酸)、甘、微苦,微寒
歸經:肺、胃
功用:清熱生津,清肺潤燥,消腫排膿。主治熱病口渴,消渴多飲,肺熱燥咳,瘡瘍腫毒。
用法:10-15g,煎服。一般認為不宜與川烏、草烏、附子同用。


小結
1.        善清胃熱而養胃陰,有生津止渴之效。前人稱能退五臟郁熱,為治渴之神劑。治熱病耗傷津液而致口渴唇燥、舌紅少津,心煩等症。
2.        清肺泄熱、潤肺止咳、化肺中燥痰,治肺熱咳嗽痰黃而稠;亦治陰虛燥咳,乾咳痰少,津虧咽乾。
3.        消腫排膿,治療癰疽及乳癰,膿未成能消,膿成能潰,膿潰後能排膿生肌。
4.        《匯言》:從補藥而治虛渴,從涼藥而治火渴,從氣藥而治郁渴,從血藥而治煩渴。
5.        明醫家倪朱謨說,五疸(黃、榖、女勞、酒、黑)身目俱黃而小便若淋若澀,是火熱郁結所致,天花粉能開郁結,降痰火,故能治之。
6.        為末服能下死胎;云孕婦忌服,待榷;惟痰濕之實滿,痰食熱結,則非所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樓主| 發表於 2008-10-26 23:54:44 | 顯示全部樓層
(5)淡竹葉


性味:甘、淡,寒
歸經:心、胃、小腸
功用:清熱除煩,涼肺清心,利小便,瀉火
用法:10-15g,煎服。


小結
1.        清心泄熱,降煩止渴,用於熱病傷津,心煩口渴之證。
2.        甘淡性寒,清心降火,滲濕利尿,用於心火熾盛,口舌生瘡,以及移熱小腸,熱淋澀痛等症。能疏通小便,清瀉膀胱濕熱。
3.        本品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淡竹葉的葉,與禾本科常綠喬木或灌木淡竹的葉不同。
4.        竹葉以清心除煩見長,淡竹葉則長於清熱利尿。
5.        竹葉卷心長於清心火,多用於溫病邪陷心包,神昏譫語之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樓主| 發表於 2008-11-1 12:51:13 | 顯示全部樓層
(6)梔子

性味:苦,寒
歸經:心、肝、肺、胃、三焦(輕飄象肺,色赤入心)
功用: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解毒,消腫止痛
用法:3-10g,煎服。


小結
1.        清泄三焦火熱,功能清熱瀉火解毒,清肝利膽,除濕退黃,既為清氣分實熱之要藥,又長於入血分,涼血止血。
2.        可用於外傷腫痛、瘡癰初起紅腫熱痛。
3.        瀉心肺之邪熱,使之屈曲下行,從小便出。(或用為利小便藥,非利小便,乃肺清則化行,膀胱津液之府,得此氣化而出。)
4.        治心煩懊憹不眠。煩者,氣也,用梔子治肺煩。(梔子豉湯,吐虛煩客熱;瓜蒂散,吐痰食宿食)
5.        能清利肝膽濕熱而退黃疸,用於肝膽濕熱郁結所致之黃疸、發熱、小便短赤。
6.        清熱涼血解毒,用於血熱妄行的吐血,衄血,尿血等。
7.        專瀉肝中之火。人身之火,只肝中之火有長生之氣,肝火不清則諸火不息,肝火一平則諸火無不平。
8.        與丹皮同用,增強氣血兩清之力,既能清熱涼血,又有疏泄肝膽郁熱之功。
9.        皮偏於達表而去肌熱;仁偏於走裏而清內熱;生用走氣分而瀉火;炒黑則入血分而止血。
10.        脾虛便溏者不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樓主| 發表於 2008-11-7 16:12:48 | 顯示全部樓層
(7)夏枯草


性味:苦、辛,寒(氣稟純陽)
歸經:肝、膽
功用:清肝火,散郁結
用法:5-15g,煎服


小結
1.        能清泄肝火,消腫止痛,又肝火得清,則陰血上榮,故兼養肝明目之效。
2.        辛以散結,苦以泄熱,主入肝經,有良好的清肝散結之效。用於肝郁化火,痰火凝聚,結於頸項,而致瘰癘癭瘤等證。
3.        《正義》:夏枯草之性,(本經)本言苦辛,並無寒字,眷至(千金)以後,皆加一寒字於辛字之下,然此草夏至自枯,故得此名,丹溪謂其稟純陽之氣,皆以宣通泄化見長,必具有溫和之氣。(逢原)改為苦辛溫,自有至理。苦能泄降,辛能疏化,溫能流通,善於宣泄肝膽木火之郁窒,而順利氣血之運行。
4.        配浙貝母,消腫散結,消瘰癘之力倍增。
5.        脾胃虛弱者慎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樓主| 發表於 2008-11-7 16:20:53 | 顯示全部樓層
清熱瀉火結束。
 樓主| 發表於 2008-11-7 16:48:57 | 顯示全部樓層
偷懶一下,轉載一些資料。
 樓主| 發表於 2008-11-7 16:49:33 | 顯示全部樓層
“ 細辛不過錢”今說
“細辛不過錢”一說,可追溯到宋代陳承的《本草別說》,其曰:“細辛非華陰者不得爲真,若單用末,不可過一錢,多則氣悶塞不通則死”。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沿用其說,謂:“細辛…若單用末,不可過一錢,多則氣悶塞不通則死,雖死無傷”。直到現在,大多數大夫仍奉之爲圭臬,致使細辛的運用受到一定的制約。
從古代醫家的記載可以看出,細辛不過錢的前提是:一是單用,二是用末,在這種條件下,細辛超過一錢,會導致嚴重後果。我們通過多年的臨床實踐體會,認爲複方配細辛時用量只有上升到9g(三錢)療效才顯著。細辛是治療風寒濕邪留滯人體致筋骨肌肉痹痛麻木的首選藥物之一,在複方的配伍湯劑中更要加大其用量,曾漸用至40g,先煎30分鍾,療效卻顯著提高。未出現不良反應。當然,古人提出細辛不過錢的警示,肯定是有過經驗教訓的,但必須明確因是“單用末”。
現代藥理研究證實,細辛根中的揮發油具有明顯的解熱、鎮痛、鎮靜、抗炎、抗痙厥等作用。近代有人確有因過用細辛(五錢)而引起中毒的報道,但從一些臨床文獻中用量“過錢”的亦屢見不鮮。漢代張仲景《傷寒論》用細辛5方,《金匮要略》用細辛13方,用量均在一至四兩,折合現代的3~10g左右,如小青龍湯中細辛用量三兩;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中曾提到細辛“二錢非不可用”。更有殊量驚人的記載,如清代《石室秘錄》記載治頭痛二方,曾用“細辛五錢和一兩”。近人有用細辛止痛治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病,曾用到30~160g,獲得良好療效且未發現明顯的不良反應。
據對細辛根中揮發油的研究發現,揮發油的主要成份爲甲基丁香酚和黃樟醚等。實驗證明,細辛揮發油有致青蛙、小白鼠、家兔等動物呼吸麻痹而死亡之毒性,這與本草所言“氣悶塞不通而死”十分紊合。藥理研究進一步證實,其揮發油中的黃樟醚是罪魁禍手,它有致動物呼吸中樞麻痹的作用。
從細辛根末與全草煎劑所含揮發油黃樟醚的測定分析來看,細辛的功能與毒性在很大程度上與其所含的揮發油有關,細辛全草經不同時間煎煮後其煎液中揮發油及黃樟醚含量,隨煎煮時間的增加而降低,而揮發油中含量最高且爲其主要成份之一的甲基丁香酚,則隨著煎煮時間的增加,其含量下降的速度較黃樟醚慢,所以煎煮30分鍾後,煎汁中還保留著一定量的有效成分甲基丁香酚,而有毒成分黃樟醚的含量則已大爲下降,不足以引起毒害。還有人進一研究證實,煎劑的用量即使是散劑的4倍、12倍,也不致引起不良反應。因此,細辛不過錢之說,從古人記載和現代藥理研究都證明,主要指“單用其末(散劑)”,並非指煎劑。
當然,臨床中所用細辛的品種不同,也給細辛的運用帶來難題,入藥的正品細辛就有遼細辛和華細辛之不同。前者又名北細辛,主産於遼甯、吉林、黑龍江等地,氣甚芳香,味辛辣,在口內有麻木燒灼感;華細辛與遼細辛相似,但根莖較長,主産於陝西,香氣及辛辣味較弱,而麻木燒灼感較強。除上述正品外,少數地區尚有以杜衡、大花細辛、圓葉細辛、盆草細辛、長花細辛、茨菇葉細辛、金耳環等類似品種作細辛使用。由於品種的不同,其性能功效及其毒副作用也有較大的差異,這也是細辛用量不易掌握的一個原因。
綜上所述,筆者認爲對細辛的用量用法應遵循如下原則,一是注意品種是否是正品,藥品質量是否過關;二是不用末、不入丸散劑,宜入湯劑;三是煎煮時間宜適當延長,可先煎30分鍾左右;四是用時從小量開始,特殊病例可不受古人“不過錢”之說的約束,適當加大劑量,以充分發揮其應有的療效。
按:本文發表於《中醫雜志》2005年第六期。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錢 +5 收起 理由
Kevin + 5

查看全部評分

 樓主| 發表於 2008-11-7 16:59:24 | 顯示全部樓層
浅析半夏的炮制方法
半夏是中药中最早记载的炮制品种之一,而且随时代的变迁炮制方法有所发展。现将市场上半夏的三主要炮制品种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进行总结、评价,以促进半夏炮制工艺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半夏 Pinellia ternata (Thunb.)Breit       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又名:三叶半夏。多年生小草本,高15~30cm,块茎近球形。野生于山坡、溪边阴湿的草丛中或林下。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7~9月间采挖,洗净泥土,除去外皮,晒干或烘干。


    1  药材与成分


    1.1  药材        干燥块茎呈圆球形、半圆球形或扁斜状,直径0.8~2cm。表面白色或浅黄色,未去净的外皮呈黄色斑点。上端多圆平,中心有凹陷的黄棕色的茎痕,周围密布棕色凹点状须根痕,下面钝圆而光滑,质坚实而致密。纵切面呈肾脏形,洁白,粉性充足;质老或干燥过程不适宜者呈灰白色或显黄色纹;粉末嗅之呛鼻,味辛辣,嚼之发粘,麻舌而刺喉。


    1.2  成分        块茎含挥发油,少量脂肪、淀粉、烟碱、黏液质、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精氨酸、β-氨基丁酸等氨基酸;又含药理作用与毒芹碱及烟碱相似的生物碱,类似原白头翁素刺激皮肤的物质。嫩芽含尿黑酸及其甙[1]。


    2  炮制


    2.1  法半夏  取净半夏,用凉水浸漂,避免日晒。根据其产地质量及其颗粒大小,斟酌调整浸泡日数,泡至10日后,如起白沫时,每半夏100斤加白矾2斤,泡1日后再进行换水,至口尝稍有麻辣感为度,取出略凉。另取甘草碾成粗块,加水煎汤,用甘草汤泡石灰块,再加水混合,除去石灰渣,倒入半夏缸中浸泡。每日搅拌,使其颜色均匀,至黄色已浸透,内无白心为度,捞起,阴干[2]。


    2.2  姜半夏  取拣净的半夏,浸泡至口尝稍有麻辣感后,加白矾与生姜切片共煮透,取出晾至六成干,闷润后切片,晾干。


    2.3  清半夏  取拣净的半夏,照上述法半夏项下的方法浸泡至口尝稍有麻辣感后,加白矾与生姜切片共煮透,取出晾至六成干,闷润后切片,晾干。


    3  药理


    3.1  镇咳、祛痰作用  口服煎剂0.6g/kg对1%碘溶液注入猫右肋膜腔引起的咳嗽有明显的镇咳作用,但比口服可待因1mg/kg的效力略差,药效能维持5h以上,静脉注射0.5~1g/kg亦有明显止咳作用[3]。


    3.2  止吐作用  用洋地黄酊给鸽静脉注射引吐法,证明口服制半夏,或生半夏流浸膏,姜半夏或白矾半夏混悬液,姜半夏或生半夏煎剂3g/kg,每日2~3次,连服2日均有一定的止吐作用。


    3.3  解毒作用  其中所含葡萄糖醛酸的衍化物有显著的解毒作用,可使士的宁对小鼠半数致死量的值升高,对乙酰胆碱也有解毒作用。


    4  毒性


      浸膏给小鼠腹腔注射半数致死量为13.142g/kg家兔灌服0.5g/(只·日),连服40日,一般情况良好,体重增加;剂量加倍,多数兔有腹泻,半数兔于20日内死亡。小鼠口服各种制剂的混悬液,以死亡为指标,则生半夏毒性最大,其次为半夏,白矾半夏最小。经白矾处理似能解除半夏的毒性。半夏催吐成分不溶或难溶于水,加热可破坏[1]。半夏水溶成分内加醋酸铅后沉淀的物质中含有引起小鼠骨骼肌痉挛的物质,以及箭毒样肌麻痹的物质。


    5  结果


      通过对半夏三种炮制方法的研究分析,半夏经炮制后,能降低毒性,缓和药性,消除副作用。清半夏可增强燥湿化痰作用;姜半夏可增强降逆止呕作用;法半夏燥湿化痰,多用于中成药中。在临床应用上,生用,治虫、蛇蛰痛,痈肿痰咳,如“桂麝散”;清半夏,治寒痰咳嗽,如“二陈汤”;姜半夏,治痰饮呕吐,如小半夏汤,由半夏、生姜组成,治胃脘痞满:如“半夏泻心汤”;法半夏,治胃寒气滞:如“香砂养胃丸”,由法半夏、木香等组成。

从上面可以看出,无论那种炮制,至少浸泡10天以上,能剩下多少有效成分真不好说。

考半夏为天南星科,而我们做菜吃的芋头也是天南星科,芋头生食也会使口腔咽喉粘膜发麻而中毒。但经煮熟20分钟以上,则是香喷可口的佳肴。

受此启发,我前段时间也炮制1公斤半夏。方法:先把生半夏洗净滤掉水分,装入塑料袋湿闷一天,捡大个半夏切开看是否润透,如无润透,则喷水再闷半天。然后把半夏放入家用高压锅的蒸层上,加热,待高压锅冒气后再加压半小时。取出蒸熟的半夏,尝了几个,软绵绵而略Q,根本无发麻感觉,类似吃芋头,只是味道淡而已。晒干入药。

此法加工半夏时间短,也达到去毒目的,且无明矾、石灰等杂质的副作用。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錢 +5 收起 理由
Kevin + 5

查看全部評分

 樓主| 發表於 2008-11-7 17:14:50 | 顯示全部樓層
辛溫解表藥
麻黃︰發汗、平喘、利水
桂枝︰發汗解表、溫經通陽
紫蘇︰發表散寒、行氣寬中、解魚蟹毒
荊芥︰祛風解表、透疹止痒、(炭) 止血
防風︰祛風解表、勝濕、止痛、解痙
白芷︰祛風解表、燥濕止帶、消腫排膿、止痛
生姜︰發汗解表、溫中止嘔、溫肺止咳
香薷︰發汗解表、和中化濕、利水消腫
羌活︰解表散寒、祛風勝濕、止痛
辛夷︰散風寒、通鼻竅
藁本︰發表散寒、祛風勝濕、止痛
蒼耳子︰散風寒、通鼻竅、祛風濕、止痛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Archiver|鳴醫軒 / MedYeah! 創用 CC 授權條款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香港 授權條款授權.

GMT+8, 2024-11-24 06:09 , Processed in 0.03783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