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醫軒 / MedYeah!

 找回密碼
 註冊
尚醫堂
搜索
查看: 5094|回復: 0

[分享] 胃潰瘍活動期的中醫證治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7-11-16 23:35:4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轉載一則資料:

胃潰瘍活動期的中醫證治

《中華中醫藥學刊》2007年第9期  
 摘要:胃潰瘍是一種常見的多病因消化系統疾病,病程長且易復發是其主要的臨床特點。胃潰瘍癌變的發生率約為1%-3%。中醫療本病積纍了豐富的臨床經驗,療效經過反復長期的驗證是可信的。深入探討胃潰瘍活動期中醫的證治對指導本病的治療,提高潰瘍病治療的質量和水平,有效防止復發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其病由毒起,熱由毒化,日久釀成毒熱之邪蘊結於胃證。其治療擬以癰論治,用清熱解毒、消癰生肌之法治療本病。多年臨床應用取得了較為滿意的療效,力求為治療本病探索另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

胃潰瘍是指胃黏膜缺損達到或穿透黏膜肌層的潰瘍病變,是一種多病因且反復發作的消化系統常見疾病。探討本病活動期的中醫證治對治療胃潰瘍,提高愈合質量,降低發病率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本病其症:典型的胃潰瘍疼痛多呈中上腹反復發作性節律性疼痛,疼痛多呈燒灼痛或咬痛、或難以忍受的上腹壓榨性饑餓痛,痛勢急迫。活動期胃鏡下可見圓形或橢圓形的潰瘍,邊緣光整,底部覆有灰黃色或灰白色滲出物,周圍黏膜可有充血、水腫。其病理可見周圍黏膜常有炎症水腫。潰瘍淺者纍及黏膜肌層、深著達肌層甚至漿膜層,潰破血管時引起出血,穿破漿膜層時引起穿孔。患者臨床表現多伴有口乾、口苦、反酸等。其舌象多為黃苔、黃厚苔或腐苔,其脈象多為弦脈或弦數脈,其發病受季節、飲食、情志、藥邪等因素影響。高復發率是本病的又一重要臨床特點。
 本病其因:本病是多病因疾病,外邪傷中、肝氣犯胃、情致過極或藥邪損傷等因素均可以誘發本病。本病病位在胃,與肝脾關係密切。其病機及病理演變可由氣到血、由實轉虛,也可寒熱互化。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主受納腐熟水谷,脾胃同居中焦.脾主升,胃主降,為氣機升降之樞紐。外邪傷中,或膽火、或情志犯脾挾胃,致脾胃氣機升降失司,氣機郁滯,邪氣不解,日久則郁而化熱,即病由毒起,熱由毒化,日久成“毒熱蘊胃證”。關於毒熱蘊胃,《金匱要略·心典》雲:“毒者,邪氣蘊結不解之謂”,其性屬熱。《三指禪·卷三一內外癰疽先變脈論》雲,“凡屬肺癰與胃脘諸癰,總是熱毒蘊結,四字該之。”《聖濟總錄》又提出“胃脘癰者,由寒氣隔陽,熱聚胃口,寒熱不調,故血肉腐敗”,而成潰瘍。
 本病其病機:其關鍵病機如清·尤怡在《金匱要略心典》認為“毒者,邪氣蘊結不解之謂”,此語有兩層深刻且密不可分的含義,即“蘊結”與“不解”。“毒邪”作為致病因素又有與“外毒”、“內毒”之分:外毒或為外感六淫過盛,如《素問·五常政大論》王冰注曰“夫毒者,皆五行標盛暴烈之氣所為電”,或為疫病之邪熾盛,侵襲人體;內毒系由髒腑功能氣血失養,調節失度,致毒內生,蘊積體內。或外邪襲中,由口而入,或情志過極,或膽汁返流,不循常道,“肝膽之火,移入於胃”,正如《靈樞·四十氣》曰“善嘔,嘔有苦……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故日嘔膽”。或為藥邪傷胃,或失治誤治,或對本病不當理解,或過度診療,或心理負擔過度,其憂思再傷其脾,重傷於胃,凡此種種可致邪氣長期蘊結於胃而不解,致使胃腑失養,氣血凝滯。毒侵熱盛,故《靈樞·癰疽》曰:“熱盛則肉腐,肉腐則為膿”。內外毒並非絕對孤立,在一定條件下兩者可相兼為患,日久漸成潰瘍。“蘊結”是前因,“不解”是後果,且可互為因果。因“不解”而生“蘊結”,邪氣又可因“蘊結”加重而更加“不解”。
 本病其治:根據長期的臨床觀察,反復驗證,擬定“清熱解毒、消腐生肌”之法,將中醫外科“消”、“托”、“補”法引人本病的治療。所謂“消”法是指運用不同的治療方法、方藥使初起癰腫消散,不使邪毒結聚成膿,是癰腫初起的治療總則。此法用於尚未成膿的初期腫瘍。“托”法是用補益氣血或透膿的藥物扶益正氣,托毒外出,以免邪毒內陷的治療法則。適用於潰瘍中期,即成膿期。此時熱毒已腐肉成膿,由於一時瘡口不能潰破,或機體正氣虛弱,無力托毒外出,均會導致膿毒滯留。“托”法又分為“透托”和“補托”。“補”法是指用補養的藥物,恢復其正氣,助養其新生,使瘡口早日愈合的法則。此法適用於潰瘍後期,此時毒勢已去,血氣虛弱,膿水清稀,肉芽灰白不實,瘡口難愈。三法可有先後,也可融於一方。其遣方用藥,劑量設計當以病情而定,始終要體現中醫辨證論治的原則性和隨機調節的靈活性。證變法變方亦變,只要不斷探索本病證治規律,臨床發展還有很大空間。
  本病的治療應在治療其發病的關鍵環節,尤其是活動期:一要清熱解毒,去腐生肌;二要護脾和胃,托毒生肌,將兩者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是促進潰瘍愈合或成功的治療本病的關鍵。清熱解毒可首選黃連,而紫花地丁、敗醬草、地榆等均可選擇,其意在清熱解毒理瘡瘍;護脾和胃首選黃蓍,而沙棘、砂仁、白豆蔻亦可選,意在固護脾胃,托毒生肌。黃蓍等既可健運中州,同護脾胃之氣,又能正佐而托腐生肌,反佐黃連苦寒之品再傷其胃。要講求藥物處方配伍,同時還要注意藥物劑量設計和藥物的炮製方法。
     起病之初毒熱偏盛,清熱解毒藥量可偏大,正如《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中所謂“有故無殞,亦無殞也”;病至中後期,毒熱漸退,則該類藥物當減;後期應處處固護脾胃之氣,促其復健。藥達病所,由口而入,故治療本病的藥物炮製及服用方法又當斟酌,初起毒熱偏盛,黃連、地榆、甘草均可生用,中後期黃連可姜炒,地榆亦當炒用,甘草當炙,瓦楞予當鍛碎入藥,白及用粉,凡此種種,不再贅述。
 本病其預後:包括胃潰瘍、胃息肉、殘胃、慢性萎縮性胃炎等可視為癌前疾病或癌前狀態,這是一種臨床狀態,是一種臨床概念。伴有中重度以上異型增生,方可稱為癌前病變,是一種病理學概念。癌前狀態與癌前病變均可稱為癌前期變化。人們對這種“變化”,應該是積極乾預、有效治療。隨著病因學與治療藥物的不斷深入研究與發展,治療本病取得了良好的療效,且輕度的異型增生還有逆轉的可能。
   積極乾預治療,正確的解釋與理解,可影響到本病的預後。定期複查,有效對本病進行嚴格系統的治療,監視疾病的動態變化,同時更應注意對患者的飲食及情志的調節。忌煙、酒,忌辛辣、避免過度的緊張與疲勞,正確認識本病的病情及預後,提高患者對治療本病的依從性,有效解除不必要的精神壓力,保持良好的心態,均為本病治療過程中不容忽視的重要環節。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錢 +5 收起 理由
Kevin + 5

查看全部評分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Archiver|鳴醫軒 / MedYeah! 創用 CC 授權條款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香港 授權條款授權.

GMT+8, 2024-11-24 06:36 , Processed in 0.02347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