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醫軒 / MedYeah!

 找回密碼
 註冊
尚醫堂
搜索
查看: 4128|回復: 1

[其他] 寒熱八十八方證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8-1-8 21:26:1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寒熱八十八方證


  

1    風寒束表型惡寒
    [病因] 風寒之邪外束,衛陽郁閉所致。
    [症狀] 惡寒,微發熱,無汗,頭身疼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脈浮緊。
    [治法] 辛溫解表,疏風散寒。
    [主方] 麻黃湯加味。


2    寒中少陰型惡寒
    [病因] 素體心腎陽虛、寒邪乘虛直中少陰。
    [症狀] 惡寒無熱,體倦肢冷,精神萎靡不振,嘔吐,下利清谷,小便清長,舌淡苔白,脈沈微。
    [治法] 溫陽散寒。
    [主方] 四逆湯。


3    陽虛陰盛型惡寒
    [病因] 勞倦內傷,或久病陽氣衰弱,陽不制陰,于是陰寒內生而惡寒。
    [症狀] 惡寒,四肢冰冷,倦怠無力,少氣懶言,口淡不渴,大便溏瀉,小溲清長,面色白,舌淡,脈沈遲無力。
    [治法] 溫陽祛寒。
    [主方] ①腎陽虛,用右歸飲。②脾陽虛,用附子理中湯。③心陽虛,用        桂枝甘草湯。


4    陽盛格陰型惡寒
    [病因] 邪熱深伏于裏,陽氣郁閉于內,不能透達于外。
    [症狀] 惡寒肢冷,煩渴喜冷飲,胸中煩熱,腹部捫之灼熱,咽幹口臭,大便秘結,小溲短黃,舌紅苔黃,脈伏。
    [治法] 清瀉裏熱。
    [主方] 白虎湯或承氣湯。


5    痰飲內停型惡寒
    [病因] 痰飲停滯體內,陽氣不得宣通。
    [症狀] 惡寒,肢體沈重,胸腹滿悶,飲食不香,口渴不欲飲,苔膩,脈滑。
    [治法] 通陽化飲。
    [主方] 苓桂術甘湯加味。


6    臍周惡寒
    [病因] 系由水飲內停,寒凝小腸,脾腎陽虛,陽不衛外所致。
    [症狀] 臍周惡寒,如有冷風所吹之狀。雖在暑月,夜晚與午夜就寢,腹部仍需用棉被覆蓋。伴有腹        痛隱隱,腸鳴轆轆,大便溏薄,飲食不香,神疲乏力,面色少華,腰膝沈重,兩足微腫,口幹不        欲飲,舌淡,苔白滑,脈沈細而弦。
    [治法] 分利內飲,溫陽散寒。
    [主方] 回陽救急湯加減。


    名家經驗學說
    李用粹
    發熱惡寒者,發于陽也。無熱惡寒者,發于陰也。夜寒者,陰氣旺于陽分。晝寒者,陰氣上溢陽中。                重陰者,晝夜俱寒。陽虛則外寒,陰盛則內寒。他如風寒暑濕痰火郁瘀癰瘡,一切邪氣怫郁于表        ,表中之陽氣不能發越,皆令惡寒。惡寒者,雖居密室幃幙之中,猛火近熱之處,仍覺憎寒拘急,甚則毫毛畢直,鼓頜戰傈,非若惡風之候,見風則凜凜畏怯,無風則坦然自適也。惡寒有陽虛、勞倦、肺火、痰飲、傷酒、傷食、瘡毒、郁火及産後等類型(略)。內外惡寒辨:外感惡寒,雖近烈火不除,內傷惡寒,稍就溫暖即止。衛不和而惡寒者,調中益氣湯。脾胃弱,補中益氣湯。陽虛,四君子湯加黃芪、炮姜、肉桂、附子。        表虛,黃芪建中湯。濁痰滯膈,先用姜茶探吐,後用通聖散加減。肺火,甘橘湯加酒芩、天麥冬、山梔仁。惡寒久不已,服諸藥不效者,亦宜解郁。大抵惡寒之症,種種不同。然世人以背惡寒屬太陽經。此經氣郁而不行,或濁痰阻滯經絡,藥中必加羌活以散太陽之邪。


7   半身惡寒
    [病因] 汗出偏沮,令人偏枯。
    [症狀] 半身惡寒或惡風,易出汗,溫度比健側半身爲低。
    [治法] 補氣活血通絡。
    [主方] 補陽還五湯加味。


    名家經驗學說
    秦伯未
    半側寒冷,較爲少見。患者白頭至足,左半或右半身不溫,汗出時亦一側獨無,當風則一側先覺冷氣                入骨,關節運動自如,酸軟乏力,脈象沈細。用右歸飲加當歸、細辛,溫運陽氣,通其血脈。


8    寒 戰
    內療辨治
    寒邪外束型寒戰
    [病因] 外寒襲表,邪郁經絡,腠理閉塞,衛氣郁結。
    [症狀] 惡寒戰栗,高熱無汗,頭身疼痛,舌苔薄白,脈弦緊。
    [治法] 辛溫解表。
    [主方] 麻黃湯加味。


9    陽虛寒盛型寒戰
    [病因] 陽氣虛弱,或寒邪傷陽,陰寒內盛。
    [症狀] 畏寒戰栗,四肢厥冷,得暖則緩,口淡不渴,大便溏薄,小溲清長,舌質淡,脈沈微。
    [治法] 溫陽祛寒。
    [主方] 四逆湯加味。


10   戰汗透出型寒戰
    [病因] 外感熱病,邪正劇烈交爭。
    [症狀] 在外感熱病過程中,突然惡寒,甚者肢冷,脈伏,繼則全身透出大汗,汗後熱退身涼。
    [治法] 益氣回陽。
    [主方] 參附湯。


11    外寒風熱型寒戰
    [病因] 先有內熱,繼感外寒,致寒邪外束,熱邪內郁。
    [症狀] 惡寒戰栗,四肢厥冷,頭身疼痛,發熱,口渴,煩躁不安,大便燥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        ,脈浮緊而數。
    [治法] 解毒清裏。
    [主方] 防風通聖湯。


    名家經驗學說
    秦伯未
    惡寒時戰栗,簡稱“寒戰”,常見于“瘧疾”等病。
    傷寒和溫病過程中,有突然寒戰,神情極疲,汗出後逐漸平靜好轉,稱爲“戰汗”。這是患者正氣雖        然虛弱,在遇到有恢複的機會,正氣奮起,便與邪氣交爭的現象,正氣勝則汗出而邪解。所以戰                後得汗則生,汗不得出則死,實爲重要關頭。如無虛脫現象,可聽其自然,不必慌張,必要時脈                湯加減,以扶助元氣。
    “振寒”與寒戰相似,同樣是發抖,其區別是:從內發出者爲寒戰,僅是形體聳動者爲振寒。振寒多        由陽虛不能衛外,常伴腹痛泄瀉,四肢沈重,小便不利等證,病在少陰,治宜扶陽,用真武湯。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錢 +5 收起 理由
KEC + 5 賞想分享

查看全部評分

 樓主| 發表於 2008-1-8 21:28:31 | 顯示全部樓層
寒熱八十八方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Archiver|鳴醫軒 / MedYeah! 創用 CC 授權條款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香港 授權條款授權.

GMT+8, 2024-11-24 08:04 , Processed in 0.02528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