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醫軒 / MedYeah!

 找回密碼
 註冊
尚醫堂
搜索
查看: 4131|回復: 8

[原創] 發熱——甘溫除熱病案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8-11-21 19:35:4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男性,73歲。病案編號:81541

患者反復感冒不愈,畏風寒,頭赤,納少,反復低熱約華氏99至100度。體倦無神,大便不暢。體廋。較緊張。
舌淡暗苔白嫩裂痕,脈緊。

*        藥名        量        單位        備注
H        防風        15        1克         
H        白術        12        1克         
H        白蒺藜        15        1克         
H        柴胡        12        1克         
H        桂枝        10        1克         
H        白芍        20        1克         
H        生薑        12        1克         
H        大棗        12        1克         
H        炙甘草        10        1克         
H        黨參        15        1克         
H        黃芩        10        1克         
H        陳皮        6        1克         
H        法半夏(打)        10        1克         
H        木香        6        1克        後下
H        威靈仙        20        1克         
3劑。

11.6復診,頭赤仍見,納改善,大便改善。
舌淡紅苔白裂紋,脈細緊數。
*        藥名        量        單位        備注
H        防風        15        1克         
H        白術        12        1克         
H        柴胡        12        1克         
H        桂枝        10        1克         
H        白芍        20        1克         
H        生薑        12        1克         
H        大棗        12        1克         
H        炙甘草        10        1克         
H        黃芩        10        1克         
H        陳皮        6        1克         
H        法半夏(打)        10        1克         
H        木香        10        1克        後下
H        黃芪        20        1克         
H        升麻        6        1克         
法對,5劑。

11.11復診,大便調,熱退,仍見頭赤。
舌淡苔白,脈緊。
*        藥名        量        單位        備注
H        防風        15        1克         
H        白術        12        1克         
H        柴胡        10        1克         
H        桂枝        12        1克         
H        白芍        15        1克         
H        生薑        12        1克         
H        大棗        12        1克         
H        炙甘草        10        1克         
H        黃芩        10        1克         
H        木香        10        1克        後下
H        黃芪        20        1克         
H        升麻        6        1克         
H        建曲        10        1克         
H        熟附子        12        1克        先煎
H        當歸        5        1克         
5劑。

11.15無發熱,仍畏寒,大便調,納欠佳。
舌淡紅苔白裂紋,脈緊澀。
*        藥名        量        單位        備注
H        防風        15        1克         
H        白術        12        1克         
H        柴胡        10        1克         
H        桂枝        12        1克         
H        白芍        15        1克         
H        大棗        10        1克         
H        木香        10        1克        後下
H        黃芪        30        1克         
H        升麻        6        1克         
H        建曲        10        1克         
H        熟附子        15        1克        先煎
H        當歸        6        1克         
H        炒蒼耳子        10        1克         
H        萊菔子        10        1克         

11.21,無發熱,仍畏寒,但較之間減輕,耐受力增加,頭赤開始減輕,矢氣多,大便欠暢。
舌淡紅苔少嫩,脈緊。
*        藥名        量        單位        備注
H        防風        15        1克         
H        白術        12        1克         
H        柴胡        10        1克         
H        桂枝        12        1克         
H        白芍        15        1克         
H        大棗        10        1克         
H        木香        10        1克        後下
H        黃芪        30        1克         
H        升麻        6        1克         
H        建曲        10        1克         
H        熟附子        15        1克        先煎
H        當歸        6        1克         
H        炒蒼耳子        10        1克         
H        石斛        15        1克         
H        懷牛膝        15        1克         
5劑。
發表於 2008-12-13 00:21:39 | 顯示全部樓層
我看這是少陽兼表證,你的方是柴胡桂枝湯加味。在《傷寒論》第146條就有"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所以,一診及二診都是用柴胡桂枝湯來和解少陽樞機,調和營衛,兼以解表。三診,表邪已退,以補益中氣,升提陽氣,顧護肺衛為主,故用補中益氣湯合玉屏風散及桂枝湯加減,以收其效。我有以下兩個問題:

1)柴胡用於退熱一般用量較大,有些用到30克,這裡的用量似乎少了點,為什麼?
2)”頭赤”是否就是作 ”頭痛”解?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錢 +10 收起 理由
Kevin + 10

查看全部評分

 樓主| 發表於 2008-12-13 18:15:26 | 顯示全部樓層
一诊是柴胡桂枝,热仍未退,二诊则加提中气,热退,三诊加温阳益血。

1)柴胡退热要看柴胡的质量,也要看病人的情况。像这样的低热的老人,不用太大量。尽管柴胡不是太散,但也不是补。古人特说其劫肝阴,即此意。

2)我的理解一般是指较轻微的头痛或者自觉头发热。
發表於 2008-12-15 00:49:18 | 顯示全部樓層
謝謝!
發表於 2008-12-20 14:09:03 | 顯示全部樓層
謝謝分享, 但這只是個虛人感冒的癒後退熱, 怎能算是甘溫除熱呢??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錢 +5 收起 理由
Kevin + 5

查看全部評分

 樓主| 發表於 2008-12-20 15:35:05 | 顯示全部樓層
請再理解何謂甘溫除熱,再細看病案。
發表於 2008-12-20 21:54:07 | 顯示全部樓層
甘溫除大熱,可看這裏:
http://medyeah.zenith-healthcare ... id=450&pid=4031

[ 本帖最後由 nastsin 於 2008-12-20 09:55 PM 編輯 ]
發表於 2008-12-22 14:00:02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Kevin 於 2008-12-20 03:35 PM 發表
請再理解何謂甘溫除熱,再細看病案。


請閣下也再理解甘溫除熱法...
如果這也算甘溫除熱, 那甘溫除熱可不能說是東垣所發明了...仲景的桂枝湯不也甘溫除熱嗎?

如果說桂枝湯不夠益氣, 那我們看看桂枝加人參湯...夠益氣了吧...那算不算甘溫除熱呢??

可不能說在發散風寒藥當中加個黨參、北蓍就說是甘溫除熱法, 這只是因為病人體虛, 正氣不足抗邪...
參蓍在這裡是助發散, 跟東垣所說的提中氣, 降陰火, 區別大得很呀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錢 +15 收起 理由
Kevin + 15

查看全部評分

 樓主| 發表於 2008-12-24 18:45:16 | 顯示全部樓層
多謝manson2p讓我對甘溫除熱再作思考,再有得著。今天有點時間,再來探討一下甘溫除熱。

1. 我的理解是甘溫除熱確實不能說李東垣發明的,只能說是發揮。因manson2p如上說,我又再找來中醫各家學說看看,發現也是如是說的。今在略述如下:

——李東垣提出的是益氣升陽法治療陰火。代表方是補中益氣湯,屬於甘溫除熱法。
——“甘溫除熱”法,淵源于《內經》,創始于仲景,定法于東垣,發展于明、清。
——《內經》指出:“勞者溫之,損者益之”。
——張仲景首先在《金匱要略》中創立了治療虛勞煩熱之方劑——小建中湯。清代陳修園所指出:“《金匱》143方,大旨是調以甘葯四字”。建中湯証為“甘溫除熱”法之啟端。
——按中醫辭典所說,氣虛發熱用補中益氣湯,血虛發熱用當歸補血湯。皆屬於甘溫除熱法的代表方。
——有近代醫家(忘了)認為通脈四逆湯亦屬於甘溫除熱法。
——有不少的醫家(看過數家,忘了)認為桂枝湯亦屬於。因其內外攻守兼備,既可治外,又可治內。因“外证得之,可以解肌散風寒;内证得之,可以补中和阴阳。”最近看過的一家是曹穎甫先生醫案(論壇亦有分享),亦有類似論述。

然而,是否所有的甘溫除熱都只能全用甘溫藥呢?不盡然。因為病的變化很多,必須根據情況調整用藥,不可一途而取之。這在受李東垣影響很大的薛己中多有論述。即使是在脾胃論中,也是有佐以黃芩、黃連等藥的。比如其中的補脾胃瀉陰火升陽湯。原文:柴胡1兩5錢,甘草(炙)1兩,黃耆1兩,蒼朮(泔浸,去黑皮,切作片子,晒干,銼碎,炒)1兩,羌活1兩,升麻8錢,人參7錢,黃芩7錢,黃連(去須,酒制)5錢(炒),石膏少許(長夏微用,過時去之,從權)。

好的。那麼何時應該算甘溫除熱,或者說何時應該用甘溫除熱呢?回到甘溫除熱的定義上來。我認為用甘溫的藥物治療內傷發熱則稱為甘溫除熱法。也就是說甘溫除熱法是治療某些內傷發熱的。即《內經》的“勞者溫之,損者益之”。

是否所有的內傷發熱都可以用甘溫除熱法呢?不是的內傷發熱也有虛實。

最後,回到病案上來。一診治外,熱不退,考慮其熱發源於內。二診加黃耆、升麻,以升陽益氣。這是什麼方什麼法呢?應該明白了吧?這是補脾胃瀉陰火升陽湯意。這方是治什麼的呢?原文:飲食損胃,勞倦傷脾,火邪乘之而生大熱。

但是,是否這法就可以從一而終呢?不是的。熱退後三診法又作調整了,為何?因寒象未解,年紀亦大。非獨太陰病故。不詳說了。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Archiver|鳴醫軒 / MedYeah! 創用 CC 授權條款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香港 授權條款授權.

GMT+8, 2024-11-24 06:05 , Processed in 0.02839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