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醫軒 / MedYeah!

 找回密碼
 註冊
尚醫堂
搜索
查看: 4340|回復: 0

[分享] [轉貼]陳國華淺論《傷寒雜病論》之建中湯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6-3-2 05:21:1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不錯,分析得比較透徹!建議讀讀。<br/><br/><div class="quote">東漢張仲景所著之《傷寒雜病論》,一共載有三個建中湯。即大建中湯、小建中湯、黃芪建中湯。大建中湯由飴糖18g、人參9g、蜀椒3g、干姜6g組成;小建中湯由桂枝、生姜各9g,白芍18g,大棗12g,飴糖30g,炙甘草6g組成;小建中湯再加黃芪,即為黃芪建中湯。<br/>  建中,就是建立中焦脾胃之氣。脾胃之氣有二:一為脾胃之陽氣,一為脾胃之陰氣。脾胃之陽氣虛,則陰氣盛;脾胃之陰氣虛,則陽氣旺。兩者均可導致脾胃運納失常,氣機受阻,昇降倒置。因此,談建中,必分陰陽二氣。上述三個建中湯,是建立脾胃之陽氣,還是脾胃之陰氣呢?筆者認為,大建中湯是建立脾胃之陽氣,小建中湯和黃芪建中湯既建立脾胃之陽氣,又建立脾胃之陰氣,只是以前者為主而已。何以言之?從上述方劑之組成來看,大建中湯乃純為溫中補虛、緩急止痛之方劑;小建中湯和黃芪建中湯雖然都以甘溫為主,皆有溫中補虛、緩急止痛之功,但由於方內有甘酸之葯,所以尚有補益脾胃陰氣之作用。<br/>  既然上述三方都有溫中補虛、緩急止痛之效用,為何仲景不只出一方,而要出三個方呢?這是由於脾胃陽虛在程度上有輕重之別的緣故。可以這樣說:大建中湯溫中散寒、緩急止痛之力比小建中湯和黃芪建中湯均強。因為大建中湯是仲景專為中陽虛弱、陰寒內盛而上逆所致的“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滿,上沖皮起,出現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和因此而蟲動者設,所以方中重用飴糖甘溫入脾,溫中補虛、緩急止痛為主;人參甘溫扶正,干姜辛溫,溫中散寒,和胃止嘔為輔;更用辛熱之蜀椒者,走串上下,逐寒溫胃,殺蟲止痛,又牽制飴糖之甘膩也。小建中湯和黃芪建中湯,亦屬溫中補虛、緩急止痛之劑,但由於方中有白芍之酸苦微寒,故溫中散寒之力,則不如大建中湯。所以然者,以白芍補陰而礙補陽也。因為如此,故仲景溫陽,往往不用白芍,如桂枝去芍葯湯、桂枝附子湯、苓桂術甘湯等,即是。<br/>  小建中湯和黃芪建中湯,何以要用白芍,而且劑量還要比桂枝湯中之白芍加大一倍呢?分析一下它們主治的病證,即可明白。<br/>  “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此言少陽發病之期,木火內盛,心脾氣血不足,故用小建中湯之甘溫建中,甘酸微苦寒以潟木邪。“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小建中湯主之。”為少陽兼里虛寒,且以里虛寒為主,故《傷寒雜病論》用上方,取甘溫補中,甘酸緩急止痛,兼理少陽。“產后腹中痛,小建中湯主之。”此乃產后血虛,脾胃陽氣不足。因此,仲景用小建中湯之甘溫以補虛祛寒,甘酸緩急止痛,滋陰益血。“虛勞里急,悸,腹中痛,夢失精,四肢痠痛,手足煩熱,咽干口燥,小建中湯主之。”此為陰陽俱虛,寒熱錯雜之證。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陽虛,中焦虛寒,故里急腹中痛;陰虛不涵陽,虛陽上犯,或外越,故手足煩熱,咽干口燥,心悸;陽不攝陰則失精;陰陽兩虛,不能溫養四肢,故四肢痠痛。陰陽兩虛所以用小建中湯者,補后天以生化氣血也。<br/>  黃芪建中湯之主治,與小建中湯相同,只是偏重於補氣而已。因此,其主治應尚有短氣、自汗、身重、脈大而弱等。<br/>  由上可知,上二方多用白芍,其意有三:一為清潟木邪;二為緩急止痛;三為滋陰益血。<br/>  因為上述二方偏於溫補陽氣,所以筆者認為,它們治“虛勞,諸不足”是有條件的。“虛勞,諸不足”,即陰陽氣血俱虛。若以陰虛為主,用上方,必甘溫助陽而加重陰虛。只有陰陽氣血俱虛而偏於陽虛、氣虛者,上二方才切合病情。<br/>  必須說明,陰陽氣血俱虛而脾胃不虛者,既可使用上述兩方,也可使用直補所病臟腑陰陽氣血之方劑。但是,脾胃虛弱,特別是脾胃陽虛偏重者,必用上兩方。否則,不補脾胃,但補它臟,尤其是補陰,則於脾胃陽虛不利。<br/>  《內經》雲:“勞則溫之”,《傷寒雜病論》準此而立小建中湯和黃芪建中湯以療虛損諸疾。因為虛損大多陰陽俱虛,氣血津液皆虧,臟腑不足,但補陽,則傷陰;只滋陰,則傷陽。用建立中州而灌四旁之上二方,則無弊矣!<br/>  孫思邈認為,上二方,尤其是黃芪建中湯,益氣之力有余,若用於產后營血內虛而“腹中刺痛,呼吸氣少,或少腹急痛,痛引腰背,不能飲食”之證,則補血之力不足,遂將上方化裁為當歸建中湯治之。李東垣繼承而發展之,雲:“胃為水谷之海,飲食入胃,而精氣先輸脾歸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養周身,乃清氣為天者;昇已而下輸膀胱,行秋冬之令,為轉糟粕,轉味而出,乃濁陰為地也。”由於他強調脾胃之昇降,尤其重視昇發之氣,所以,在上述二方之影響下,創制了補中益氣湯和昇陽益胃湯,以垂后世。葉天士認為,東垣之說,偏重於補陽氣,忽視補益胃陰,於是在仲景麥門冬湯的啟發下,特提出了“陽明陽土,得陰自安”和“偏惡則燥”的學術見解。準此,他將麥門冬、扁豆、玉竹、沙參、桑葉、生甘草等組成一方,名益胃湯,專治胃之陰津不足之證。這是葉氏學習領會仲景法而獨出心裁之處,也是我們應重點學習的地方 </div>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Archiver|鳴醫軒 / MedYeah! 創用 CC 授權條款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香港 授權條款授權.

GMT+8, 2024-11-24 06:42 , Processed in 0.03359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