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醫軒 / MedYeah!

 找回密碼
 註冊
尚醫堂
搜索
查看: 5876|回復: 6

[分享] 現代名醫類案(轉載)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6-10-23 10:55:3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轉載及分享“現代名醫類案”資料。
因為不會很多,所以不做索引。
只加上題目。

(一)感冒
(二)內傷發熱(高熱)
(三)內傷發熱(低熱)
(四)咳嗽
(五)喘證
(六)痰飲


又是感冒高峰期的開始,
所以先發這個:

(一)感冒
例一    男,60歲,初診日期︰1963年3月8日。冒兩周,尚發燒,鼻塞流涕,咳嗽,咽痒且痛,大便於燥,小便正常。脈浮微數,舌淡苔白黃膩。屬感冒夾濕,治宜疏解。方藥︰蘇葉4.5克  杏仁6克 桔梗3克  炒枳殼3克  前胡3克  製香附3克  陳皮3克  炒萊菔子4.5克  薄荷(後下)3克  荊芥3克  甘草1.5克  蔥白(後下)3寸                                                                            3月16日 (二診)︰體溫正常,咳嗽已止,咽已不痛痒,鼻塞減輕,流黃粘鼻涕,大便軟,量少。脈浮滑,穢苔未淨。病勢雖減,外邪未盡,治宜疏解,兼理腸胃。方藥如下︰蘇葉6克 杏仁6克 桔梗3克 炒枳殼4.5克 前胡3克 製香附4.5克 陳皮3克 炒萊菔子4.5克 僵蠶4.5克 炒神曲6克 甘草1.5克 豆豉9克 蔥白(後下)3寸                                                                                       4月2日 (三診)︰藥後鼻塞減,不流涕,食納尚可,腹脹,大便不暢量少。脈沉滑,穢苔未盡。外邪已解,濕滯未盡,治宜和脾消滯,清利濕熱。方藥如下︰炒蒼術6克  厚朴6克  陳皮4.5克  炙甘草1.5克  法半夏6克  蕾香梗6克  檳榔4.5克  炒枳實3克  大黃(另包後下)3克  神曲(炒)6克  生姜3片 繼用香砂平胃丸3袋,早晚各服6克,白開水下,調理而愈。(《蒲輔周醫療經驗》)
例二   曹X,男。形寒骨楚,風寒束干太陽之表,腠理不得疏泄也。不更衣七日,仲景有桂枝東加大黃之例,今師其意。方藥︰川桂枝3克(後下)生麻黃3克蔓荊子3克羌活9克生錦紋3克(挫細末分吞)郁李仁12克杏仁泥18克晚蠶砂9克(包)粉甘草3克(《章次公醫案》)
例三   朱XX,體贏弱,素有遺精病,昨日赴席鄰村,醉酒飽食,深夜始歸,不兔風寒侵襲,次日感覺不適,不惡寒而微熱,身脹腰瘦,頭隱痛,有微汗,自煎服蔥鼓生姜湯,病未除,精神呈不振,口淡不思食,遂輿而來診。脈細微乏力,參之前証,則屬陽虛感冒。黨參15克桂枝9克酒芍甘草各9克生姜4.5克附子9克大棗5枚囑服3帖再論,複診,諸証悉已,食亦略思,精神尚萎頓,脈仍微弱,陽氣衰微,仍宜溫補,處以附子東加巴戟、枸杞、鹿膠、蘆巴補腎諸品。
(趙守真︰《治驗回憶錄》)
例四   錢X,男,39歲。半年前曾連患感冒數次,愈後每日下午仍自發熱,不甚高,約在攝氏38度左右,時有汗出。……迭用西藥青鏈霉素等,中藥三黃,白虎、犀角地黃、青蒿鱉甲、龍膽瀉肝、安宮牛黃、紫雪以及銀翹、荊防等湯、丸,均無效果。……納食亦不見佳,舌絳口干,診脈沉弦,時複冒上如駛,重取尚有抗力。綜合症脈,詳審前後病情和方藥,似系感冒重重,積留余邪在內,流連干氣血經隧之間,並未深入臟腑各部,是以無從檢查。而從日哺發熱,汗跡、舌象、脈形、抗力等方面觀察,知為病邪久伏深處,有欲自尋出路之象。擬用引藥深入,引病外出方法,進劑試服,獲效再議清除善後之方。丹皮、丹參各6克赤白芍各6克細、鮮生地各9克青蒿9克地骨皮9克黑芥穗9克浮萍6克大豆卷24克山桅子9克木通4.5克銀柴胡4.5克片黃芩9克另︰羚羊角1.8克、牛黃0.6克共研細面,分2次沖服。三診︰前藥眼2劑,微汗,尿赤,覺熱度大減,雖有潮時,亦不定在午後,煩躁頓去,思食。接予養陰存津整肅余熱,以期消減殘邪,鞏固成果。白茅葦根各12克生地黃15克鱉甲15克寸麥冬9克寒水石12克(滑石塊15克同打布包)白薇6克赤苓芍各9克胡黃連4.5克蟬衣4.5克潤元參12克粉丹皮9克知母6克炒枳殼6克南花粉12克草梢3克三診︰連進5劑,燒熱逐漸退淨,脈靜身涼,小便由赤而黃而清長,已無余邪留戀。但氣血虧損之處,應當從速補償,立丸方善後。生熟地各30克黨參60克陳阿膠60克白術60克當歸身30克洋參30克五味子30克玉竹60克酒杭芍60克龜板60克甘枸杞60克丹參60克綿黃  90克天冬30克雲茯苓神各30克炙草30克右藥共研細末,煉蜜為丸,重9克,每日早晚備服1丸,白開水送下。
(施稚墨等整理︰施今墨醫案,《中醫雜誌》5︰328,1958)。

例五    崔  ,男,40歲。兩脈細弱無力,形寒背部為甚,喘逆已將一年,入冬增劇,咳嗽,舌苔白膩質粉紅,不思飲水,左脅內痛,不能依左而臥,二便如常。病屬感冒傳裡,與飲並留脅間,姑以溫運化飲,深慮足腫大喘。嫩前胡3克(麻黃湯煮透去麻黃)粗桂枝1.5克(赤芍6克同炒)家蘇子4.5克白芥子1.5克桑白皮9克甜亭藶3克(焙)大紅棗7枚法半夏9克(粉草3克同打)新絳屑4.5克生海石15克(先煎)苦杏仁9克建澤瀉9克另︰白蔻仁0.6克真琥泊0.9克2味同研,以膠囊裝好,勻兩次藥汁送下。二診︰背部形寒已減,不能依左而臥,喘逆漸平,咳嗽較減,舌苔自膩而濃質繹。病延已久,防增發熱,擬再以前法加減。粗桂枝1.5克(赤芍4.5克同炒)嫩前胡3克桑白皮9克家蘇子4.5克甜亭藶3克(焙)逍遙丸15克(布包)鮮枇把葉9克(布包)旋複花6克(布包)新絳屑6克法半夏9克(粉草3克同打)苦杏仁9克鮮煨姜2.1克大紅棗7枚建瀉9克焦苡米9克三診︰咳嗽已減,寅卯時尚甚,舌苔自膩而濃,兩脈細弱,左脅之水已化,疼痛巳止,病久氣滯,中有停次,擬再以溫和化飲。淡附片2.1克(用面糊偎透)粗桂枝1.5克(蜜炙)生紫苑3克法半夏9克(粉草3g同打)法製陳皮4.5克苦杏仁9克鮮枇把葉9克(市包)香砂枳術丸15克(布包)鮮煨姜2.1克大紅棗7枚生熟谷麥芽各9克建瀉9克冬瓜子30克象貝母12克連皮苓12克四診︰咳嗽巳止,夜間亦未咳,惟勞動則氣短微喘,舌苔白膩,兩脈細弱。停飲巳化,病后氣血兩虧,當宗金匱法加味。全當歸9克(粗桂枝1.5克同炒)法半夏9克(粉草3克同打)炙陳皮4.5克甜杏仁9克鮮煨姜2.1克大紅棗10枚香砂六君子丸15克(布包)淡附片3克(用面糊煨透)潞黨參9克(米炒)生熟麥谷芽各9克絲瓜絡9克建瀉9克
(馮仰曾整理,汪逢春醫案戊中醫雜誌》8︰549,1958)。


例六   男,67歲。經常感冒,往往一、二月接連不斷,証狀僅見鼻塞咳痰,頭面多汗,稍感疲勞,曾服玉屏風散,半個月來亦無效果。用桂枝湯加黃蓍,服後自覺體力增強,感冒隨之減少。此証同樣用黃蓍而收效不同,……。桂枝湯調和營衛,加黃蓍固表,是加強正氣以御邪。玉屏風散治虛人受邪,邪戀不解,目的在於益氣以祛邪。一般認為黃蓍和防鳳相畏相使,黃蓍得防風,不慮其固邪;防鳳得黃  不慮其散表。實際上散中寓補,補中寓疏,不等於扶正固表。正因為此,如果本無表邪,常服防風疏散,反而給予外邪侵襲的機會。
(秦伯未《謙齋醫學講稿》)

【評按】感冒為常見病之一。系因風邪病毒侵襲而致。臨床分為風寒、風熱兩類。鳳寒感冒可參考傷寒表証治法;風熱感冒的初期與溫病衛分証治法略同,茲不─一列選醫案。此處所選錄者,均系兼挾特殊清況,或難以處治者,可備臨証參閱。
例一感冒已兩周,尚發燒,苔黃膩,乃濕性粘膩纏綿不愈之故。証屬感冒挾濕,蒲氏在治療時根據《內經》“從外之內而盛於內者,先治其外而後調其內”的原則,初延醫以疏解,二診硫解兼理腸胃,三診外邪已解,濕滯未盡,故治以和脾利濕消滯之法,立法處方的層次和脈絡比較清楚。
例二風寒感冒外邪束表,七日未大便,表裡俱實,故用表裡雙解為法。因其形寒骨楚,更以麻黃、羌活加強解表之力;郁李仁、杏仁潤腸;小量生大黃挫細末分服者,取其輕下之功,師古方意而不泥於成方。
例三素體贏弱,常有遺精,腎虛之本,感受外邪後,症見微熱、微汗、脈細微而乏力,乃陽虛外感之証。蔥豉生姜湯,單純發散,更傷陽氣,症反加重。遂以參、附、姜、桂並用,溫陽散寒,扶正祛邪,三劑而諸証悉已。
例四証屬感冒後余邪內戀。患者半年前曾患感冒數次,愈後低熱不退,時有汗出,証屬正虛邪戀所致,施氏抓住深伏之邪有欲自尋出路之象,治當因勢利導,用引病外出之法,熱遂大減,繼以養陰存津,整肅余熱,以期祛除余邪,余邪去,又立丸藥方補益氣血,以防後患。
例五為外感之邪侵襲入裡與飲並留脅間,故見形寒、喘逆、咳嗽、脅痛,不思飲食,兩脈細弱無力。因其形寒,可知表邪未清。疏方於溫運化飲法中,寓解表祛邪之意,藥後寒散飲化。繼以溫化飲邪、調理氣血法善後,証情雖較複雜,俱汪氏立方遣藥獨具匠心。
例六介紹了秦氏對於虛人經常感冒的防治經驗,既有實例,又有理論闡析,言簡意賅,寓意頗深。

[ 本帖最後由 nastsin 於 2006-10-28 12:01 PM 編輯 ]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錢 +20 收起 理由
Kevin + 20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評分

 樓主| 發表於 2006-10-25 11:11:33 | 顯示全部樓層
(二)內傷發熱
(高熱)

例一   王XX,男,11歲。高熱持續一月餘,最高體溫達42℃,經各種抗菌素、退熱藥治療未見效果。症見每日午後兩度熱勢上升,至次早則稍降,雖然體溫在40℃以上,而患者自覺並不發熱,其脈弦澀,其舌色暗,面無熱色,右脅下痛不移,口不渴,大便自調,小便亦利。觀其體溫雖高而自覺反不熱,是無表熱可知;口不渴便亦不結,是無裡熱又可知。脈弦澀,脅痛不移而舌質黯,是血瘀發熱,已可征信,建議用活血化瘀之法,方用血府逐瘀湯加減。當歸尾、赤芍、川穹、西紅花、炒枳殼、柴胡、製沒藥各4.5克淨桃仁、川牛膝、干地龍各6克干生地9克桔梗、甘草各3克連服一周,其間或加生鱉甲、生牡蠣、或加延胡索、血竭,午後發熱略有下降趨勢。又以原方並佐以小金丹,早晚各服一丸。二周後熱降痛減;三周午後之熱已低,脅痛消失,大便曾見黑糞,舌黯稍減而脈細,改為兩日一劑,緩其劑而續和之,使瘀盡去而正不傷。二十日後複診,熱退已二周餘,停藥已達一周,患者由29.5公斤增至31公斤,舌色鮮紅而不黯,脈象緩和而不弦澀,精神體力恢復正常。 《 蒲輔周醫案》

例二    男性患者,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每天傍晚開始發熱達40℃,下半夜自汗身涼,大起大落,已有半年。平時手心微熱,兩足不溫,腰以下特別痠痛,大便數天一次。舌苔濃膩,脈沉細無力。診斷為下焦陰陽並虛,中氣不振,用黃蓍、生熟地、歸身、蓯蓉、升麻、白術、澤瀉等甘溫除熱,次日晚上熱即平靜。
(秦伯未《謙齋醫學講稿》)

例三     劉xx,男,17歲,門診號︰565375。初診日期︰1965年10月21日。患者於7月中旬勞動後,淋浴感寒而致發熱(39℃),經西藥治療兩周發熱仍未退。住院期間,每日下午體溫波動於38.℃上下。經西醫多種檢查未能明確診斷。發熱至今已三月餘。來診時每天下午4點至夜間2點發熱(38.5℃),燒前先有惡寒,繼而身熱,無汗,伴有頭暈,咽干,胸部覺隱痛,隨後汗出熱退,飲食尚可,二便一般。舌苔白厚、質紅。脈細稍數,略顯浮象。辨証;陰虛發熱,營衛不和。治法︰養陰清熱,調和營衛。方藥︰青蒿10克鱉甲10克秦艽6克地骨皮12克玄參12克銀花15克天花粉15克鮮生地12克丹皮10克赤白芍各10克僵蠶6克鮮石斛30克燈芯1.5克桂枝3克甘草6克鮮茅根30克銀柴胡3克10月25日︰服上方4劑後,熱勢稍減,下午體溫38.9℃,胸部時痛,脈滑稍數,上方去桂枝加常山3.5克,銀柴胡改為3.5克,繼服6劑。11月1日︰藥後曾有兩天體溫正常,昨日又達38℃苔白較濃,脈細數。患者日哺發熱,屬於陽明氣機不暢,積熱不清,上方加焦檳榔10克,蟬蛻3.5克,繼服6劑。11月8日。燒未大作,昨日體溫37 ℃,右側耳痛,流黃水(素有中耳炎),別無不適,脈沉細稍數,舌苔白,上方再進4劑。11月12日︰近日發燒未作,一般清況良好。  《關幼波臨床經驗選》

〔評按〕內傷發熱系指臟腑氣血虛損或失調所引起的發熱。因於陰陽氣血偏虛而致者為虛熱;因氣滯、血瘀、食滯而致者為實熱。本組病例均為高熱不退,連同下節“低熱”,均屬內傷發熱範疇。
例一午後發熱、脈澀、舌黯,脅痛不移,既無表熱見証,又無裡熱可循,証屬血瘀發熱。當活血化瘀,方用血府逐瘀湯而立奇功。
例二証屬陰陽兩虛,中氣不振,治以甘溫除熱立竿見影。
例三發熱已三月餘,因其夜熱早涼,咽干、舌紅,脈細數,証屬陰虛發熱,故取青蒿鱉甲湯、清骨散加減,以清陰分伏熱,又因時值深秋,且有惡寒發熱汗出,故合桂枝湯以調和營衛。全方仍本解肌透邪、清營養陰除熱而設,後加常山、焦榔、蟬蛻祛痰導滯,宣達氣機,內外調和而愈。
 樓主| 發表於 2006-10-26 12:11:49 | 顯示全部樓層
(三)內傷發熱
(低熱)
例一
黃xx,39歲。初診日期︰1976年11月6日。今年“五一”節後受涼得病,寒熱往來,熱度在38℃以上,以後服藥熱度下降,但始終未退淨,半年來每天低熱(37.2℃~37.3℃),鼻干而塞,口干怕冷,到後半夜煩熱不得眠,面赤,頭及手足出汗而全身無汗,口渴欲飲,咳嗽痰多如自沫,大便秘結,脈遲細,舌色尚正,中心苔黃,舌邊起濾泡。
辨証︰寒邪失於汗解,寒郁化熱,邪在氣分留戀。外感之病,非骨蒸潮熱也。
治法.表裡雙解,仿防風通聖散法。
方藥︰柴胡4.5克黃芩9克知母9克生石膏12克焦山梔9克淡豆豉9克杏仁9克生甘草4.5克魚腥草30克赤白芍各9克炒枳殼9克製大黃9克姜半夏12克3劑。
11月10(二診)︰服藥後得暢汗,大便亦暢通,已不怕冷,口干亦減,痰巳減少,尚覺鼻干,右頸部有腫脹感。除邪務盡,仍以原法,方藥如下︰柴胡4.5克葛根9克黃芩9克焦山梔9克淡豆豉9克製大黃9克赤白芍各9克炒枳殼9克姜半夏9克魚腥草30克杏仁9克夏枯草9克生甘草3克
11月14日(三診)︰外邪已解,低熱已不複作。……隨訪病患此後低熱不再發作,逐漸恢復健康,並上班工作。 (金壽山主治,吳傑等整理︰高熱、低熱,《新中醫》)227,1979)

例二
郭xx,女,40歲。初診日期︰1973年6月17日。患者3年來下午低燒,常達37.7℃~37.8℃,每到夜間兩腿發麻,精神萎頓不振,經檢查原因未明,久治無效。脈細而稍數,左關稍弦,舌無苔略紅。
辨証︰陰虛肝旺。
治法︰滋陰調肝。
方藥︰生地黃24克山萸肉12克懷山藥12克丹皮12克澤瀉9克茯苓9克柴胡9克五味子6克白芍9克紫肉桂6克
6月26日複診︰低燒已下降到37C,囑再服前方10餘劑,以鞏固療效。  《岳美中醫案集》

例三
龔xx,58歲。初診日期︰1965年3月5日。低燒兩年餘,手足心熱,午後熱甚,體溫偏高,常自汗出,頭暈,周身酸困,咳嗽,二便正常,脈遲,舌淡苔薄白。
辨証;氣陰不足。
治法︰益氣養陰。
方藥︰浮小麥12克炙甘草6克大棗(切)5枚黃蓍12克北五味(打)3克天門冬9克地骨皮6克枸杞子6克
3月9日 (二診)︰藥後低燒巳退,汗出減少,頭暈,咳嗽亦減,但晚間手足仍發熱,二便正常,脈舌正常,停藥觀察。
3月12日 (三診)︰停藥兩天又發低燒,宗原方再服5劑。
3月20日 (四診)︰藥後偶有低燒,近幾天腸胃欠佳,有時半夜腹痛,大便偏稀,飯後微噫氣,腸微鳴,脈沉細,舌正無苔,屬脾氣虛弱。治宜益氣緩肝。方藥︰黨參6克炒白術4石克雲苓3克炙甘草1.5克陳皮2.4克木瓜3克炒小麥9克五味子(打)3克大棗(切)3枚
4月2日 (五診)︰低燒已去,食慾好轉,原方繼服5劑,諸証悉平。(《蒲輔周醫療經驗》)

【按】低熱是常見的証候之一,可見於多種病証。因其難以透過檢查而明確診斷,故西醫往往冠以“低燒待查”。中醫認為部分患者系因外感邪熱失於汗解,以致餘熱纏擾所致。外感發熱,若邪在肌表,治之得法,可以一汗而解。治法獲效之關鍵在於辨証是否確切,方治是否恰當,若一見發熱即用清熱解毒之劑,不合病機則造成誤治。
例一系外感失汗所致。金氏認為︰“對於失汗之熱已非一般解表藥所能治,必須用柴胡、葛根解肌透表,仍能使之汗解”。本例證見鼻干而塞,口干便結,說明熱象較著。外感寒邪失於汗解,化熱入裡,治以清熱祛邪之法,表裡雙解,服藥後得暢汗,大便已通,表裡得解,郁熱自退。
例二証屬陰虛肝旺,以滋陰調肝為主,妙用肉桂引火歸原,久虛低熱得以平息。蒲氏認為引起低燒的原因很多,“外感熱病治療失當,將息失宜,或體質素虛,往往導致低燒。”其他又如中氣不足、肝脾不和、陰分虧虛,以及氣虛、血虛,均可以引起內傷低熱。在治法上,他認為苦寒藥不宜多用,過用苦寒不僅傷脾敗胃,亦易化燥傷陰。內傷低熱,脾胃已弱,藥量宜輕,寧可再劑,不可重劑。否則易傷中氣,反使症情加重。
例三,証屬氣陰不足。方用甘麥大棗湯加黃蓍,亦屬甘溫除熱之法;另加生津增液之品,以益氣養陰除熱。實屬組方嚴謹,遣藥得當。
 樓主| 發表於 2006-10-27 17:02:56 | 顯示全部樓層
(四)咳嗽
例一
張XX,男,40歲。初診日期︰1955年7月。患伏暑咳嗽,曾自服丸藥,得汗不惡寒,唯頭部出汗甚少,肢體乏力,連日大便干結,小便不清,食物不多。
宜芳香和化宣達為治。
方藥︰鮮霍香9克黃芩9克六一散(包)9克鮮佩蘭9克茯苓9克瓜萎皮18克杏仁泥9克陳皮4.5克鮮荷葉一大張(剪碎)枳殼4.5克伏暑兼挾氣郁,服上方頭部汗出津津,肢體頓覺輕快,惟胸際阻悶,咳嗽,便秘。再仿原方增味。杏仁泥9克黃芩9克川連2.1克法夏6克川厚朴4.5克黃郁金4.5克川貝9克茯苓9克六一散9克(布包)枳殼4.5克瓜萎皮18克生枇把葉6克(布包)服上苦降辛通方,胸悶立開,咳嗽平複,大便通順,病已向愈。
(張菊人︰《菊人醫話》))

例二
楊X,男,29歲,五月。陰虛火升,火刑金灼,咳而咽燥,兩脅震痛,午後有虛潮之熱,脈象弦數,舌紅而干,久延有失血之慮。清炙桑白皮6克地骨皮9克黛蛤散12克(包)煅赭石12克天花粉6克川郁金4.5克橘紅絡各4.5克粉丹皮4.5克蜜炙白薇9克川貝9克冬瓜仁12克
二診︰潮熱已減,咳嗽胸痛見瘥,脈不數。白杏仁9克 (杵)地骨皮9克蜜炙枇把葉12克炙白薇9克清炙桑白皮6克代赭石15克蛤殼12克(杵)炙紫苑6克川貝6克炒橘紅4.5克川郁金4.5克泡射干2.4克
三診︰火不灼金,金潤始複,熱退咳減,脅痛已止,脈弦舌紅,再擬清潤養肺。南沙參9克麥冬9克甜杏仁9克(杵)代赭石12克蛤殼15克(杵)炙紫苑6克川郁金4.5克炒橘紅4.5克冬瓜仁12克蜜炙冬花9克川貝6克杜仲12克(《葉熙春醫案》)

例三
陸XX,男,55歲。一年來舌苔灰黑,口干不欲多飲,咳嗽痰多,有時為黃稠痰,少寐,大便多溏,脈象輕取弦數,重取沉細無力。觀以前所服之方,多屬清化痰火,療效平平。此症肺熱多痰是標,舌苔多津液,舌質不絳,口干而不欲多飲,脈象重取沉細無力,知非實熱,脾腎陽虛,是病之本。其舌苔之灰黑色,應屬水極火化,治當溫脾腎之陽,稍用清上之品以反佐之。
方藥︰肉桂粉3克(吞服)製附片3克炮姜3克炒潞黨6克炒白朮9克炙黃蓍12克炙遠志4石克炒熟地6克炒山藥12克米炒南沙參9克夏枯草3克炒子芩4.5克熟棗仁18克煅龍齒15克法半夏6克炒(称)米30克
(煎湯代水煎藥)服藥5劑,灰黑之苔大減,再服十劑,灰黑之苔基本消失,其餘諸証亦隨之好轉,後以溫養脾腎,培土生金法善其後。
(鄒雲翔經驗,黃新吾整理︰反佐療法在臨床上的運用,《新醫藥雜誌》6︰  ,1978)

例四
夏xx,女,35歲。初診日期︰1964年4月18日。患咳喘已一年許,屢治未效。咳嗽氣喘,痰白,時吐清水。經常大便溏泄,進生冷油膩時,則每日須溏泄4~5次。惡寒畏冷,肢末欠溫。月經週期正常,但量多色較淡。面部微浮。舌苔白滑,脈象沉小。
辨証;脾腎陽虛。
治法︰溫中蠲飲,攝腎納氣。
方藥︰茯苓、菟絲子各9克附子、法夏、蘇子各6克陳皮、五味各4石克葫蘆巴12克炙甘草3克
5月6日︰前方連進3劑,咳嗽顯著減輕,大便正常。嗣因多食青菜,致咳喘溏泄復發,脈象舌苔如前。仍宜益火生土,從本立法,桂附理中湯加味主之。潞黨參、炒自朮、附子、葫蘆巴各9克干姜、炙甘草、破故紙各6克五味子4.5克肉桂1.2克(另研沖)上藥連服4劑,咳嗽泄瀉基本消失,繼以桂附八味丸收功。至八月中旬追訪,據稱將近三個月來,咳喘、泄瀉均未再發,身體壯實,近來雖進水果、菜蔬、生冷,均安如常人。
(俞長榮︰益火生士法則的認識與實踐,《中醫雜誌》11︰28,1964)

例五
張xx,男,44歲。病案號︰C139556。1978年3月因咳嗽、咯痰、胸痛,進行性呼吸困難入院。患者於1977年3月突然發高熱伴咳嗽、咯痰,經胸透診為“肺部感染”。用多種抗菌素治療2個月,發熱消退,但咳嗽、咯痰未見明顯好轉。咯痰略呈白色泡沫狀,每日十餘口,胸脅經常痛,胸悶、氣短,氣喘,食納減少,體重減輕。入院後經檢查,包括痰病理檢查(有大量粉染蛋白樣物,PAS染色強陽性)與開胸活檢,證實為肺泡蛋白沉著症。5月6日開始採用肝素、糜蛋白酵溶於生理鹽水超聲霧化吸入,服活血化瘀中藥6劑,未見明顯好轉。現症︰咳嗽,痰白粘不易咯出,兩脅隱痛,胸中滿悶,氣短不足以息,上樓或活動稍多則氣短、乏力納差,顏面晦暗不華,唇甲青紫,二便正常,脈沉細弦滑,舌體胖,有齒痕,舌下靜脈怒張。辨証︰本為胸中大氣下陷,標為瘀血阻絡,痰濁不化。
治法;升陷湯加味。
方藥︰生黃蓍25克知母10克柴胡10克升麻3克桔梗10克當歸10克川芎10克丹參15克旋複花(布包)10克海浮石(布包)10克葶藶子10克生薏仁25克每日1劑,水煎服。服中藥期間仍繼續應用超聲霧化吸入。服上方6劑,証情明顯好轉,飲食增加,氣短減輕,痰量同前,乃於方中加杏仁12克,續服30劑後,飲食由每日9兩增加至1石斤,行路上樓亦不覺氣短,並從7月14日開始慢跑鍛鍊,証情平穩。1978年7月27日帶方出院。方藥︰生黃蓍25克黨參15克知母10克桔梗10克柴胡10克升麻3克旋複花(布包)10克黛蛤散(布包)15克冬瓜子30克紫苑10克杏仁10克白前10克隨診一年,病情穩定,無明顯變化。經中醫中藥治療後,不但症狀有改善,肺功能檢查也有明顯好轉 (肺功能檢查︰第一秒時間肺活量由治前89.5%,恢復到100%;氧分壓由69.4毫米汞拄,升至80.2毫米汞柱;肺內分流由12.4%降至7.32%;生理死腔由44.2%降至26.77%)。
(祝湛予主治,董振華等整理︰中西結合治療肺泡蛋白沉著症1例,《中醫雜誌》5︰40,1980)

【評按】咳嗽是肺系疾患的主要症狀之一。不論內傷、外感咳嗽均系肺臟受病而致。外感咳嗽起病於肺,內傷咳嗽多由他臟先病影響於肺。對於咳嗽一証首當鑑別外感、內傷,及其見証之虛實。外感咳嗽又當釐清風寒、風熱、挾濕、挾暑,以及燥熱咳嗽等情況。內傷咳嗽又當區別痰濕、肝火犯肺,以及脾虛、腎虛之別。
例一為伏暑咳嗽,自服丸藥得汗不徹,肺氣失於宣達,治以芳香和化,藥後汗出體輕,又因兼挾氣郁,繼以苦降辛通之劑,使咳嗽平複、大便通暢而病愈。
例二屬於內傷咳嗽。患者脈見弦數,咳而咽燥,兩脅震痛,為肝陰不足,木火偏亢,上刑干肺,勢必耗傷肺陰;陰虛上擾,易傷陽絡,故有失血之慮。洽以養陰潤肺、鎮肝降火,使火氣降、肺氣得以清肅,其咳自平。
例三肺熱多痰是標,脾腎陽虛為本,雖屢用清化痰火之劑,效驗平平。改用溫脾腎之陽,稍用清上之品以反佐,藥後灰黑之苔基本消失,餘症亦隨之好轉;後以溫養脾腎、培土生金法善其後。本例取效之要訣,在於辨別標本較為陰細。
例四咳而兼喘,証屬脾腎陽虛。蓋腎陽不振不能蒸運脾土,水谷精微化為痰飲,痰飲竊踞肺絡,氣機受阻發為咳喘;飲邪上溢則面浮而時吐清水;脾失健運,腎失封藏故便溏;陽氣虛弱故時惡風而肢冷。洽以益火生土之法,療效可觀。縱上所述,《內經》所謂“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獨肺也”確有至理。
例五確診為肺泡蛋白沉著症,屬於少見疑難病範圍。據中醫辨証,胸中大氣下陷為本,瘀血阻絡痰濁不化為標。所謂大氣,即《內經》所稱之宗氣,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中述之較詳。張氏認為︰“名為大氣者,誠以其能撐持全身,為諸氣之綱領,包舉肺外呼吸之樞機,……此氣一虛,呼吸即覺不利,而且肢體酸懶,精神昏潰,腦力心思,為之頓減。”宗氣一虛,津液失於敷布,血行瘀滯不暢,故又挾痰濁與血瘀之兼証。治若僅顧痰濁瘀血之標而罔顧宗氣下陷之本,則屬本末倒置。故據中醫辨証立法,選用張氏升陷湯(黃蓍、升麻、柴胡、桔梗、知母)為主方,加當歸、川芎、丹參通利血脈;旋複花、葶藶子降氣肅肺;生苡仁、海浮石健脾化痰,標本兼顧治本為主,辨證明確,立法遣藥精當,對於疑難病,不但能夠改善症狀,而且對於肺功能也有明顯的改善,值得充分重視。
 樓主| 發表於 2006-10-28 11:06:00 | 顯示全部樓層
(五)喘証
例一
齊XX,男,60歲,初診日期︰1952年8月30日近日因感風熱化痰,成為喘咳,或不能起行,亦不安臥,耳內時鳴,喉際舊泊有聲。法當從事清降。南沙參9克薄荷梗6克西防風6克天花粉9克苦杏仁9克苦桔梗9克知貝母各9克半夏曲6克靈磁石12克(先煎)雲苓塊12克真郁金9克甘草9克鮮荷梗一尺生姜6克9月10日
(二診)︰服前方多劑,病去八、九,但痰尚未盡,耳鳴未減,肝胃有熱,肺氣尚虛,法當從本治。南沙參12克苦杏仁9克苦桔梗9克天花粉12克嫩白前6克平貝母9克肥知母9克雲茯苓12克靈磁石12克(先煎)甘枸杞9克干生地9克生甘草3克生藕節5枚甘菊花6克
(張紹重整理︰蕭龍友醫案,《中醫雜誌》2︰115,1958)

例二
周X,男,34歲,初診日期︰1976年1月24日。患者嬰兒時期曾患奶癬,四歲開始病哮喘,每逢春秋必發,且逐年加重,持續二、三月尚不見緩解,平時特別伯冷,易感冒,不欲飲水。此次發病,起自去秋,迄今時輕時重,曾用過多種西藥,包括激素等,尚不能控制。半夜後哮鳴氣急,舌苔薄白,脈細弦。
辨証︰外寒內飲為患,久病體虛,氣陽不足。
治法︰助陽解表蠲飲,標本並圖。
方藥︰生麻黃6克桂枝6克生白芍9克生甘草6克蘇子12克姜半夏9克陳皮6克炙細辛3克熟附片12克(先煎)磁石30克14劑。另黃蓍片100片,每日3次,每次5片。
1977年2月7日 (二診)︰藥後哮喘緩解,日來喉間稍有哮鳴,胸悶氣短,有咳痰。原方改生麻黃9克,加黑錫丹6克分吞,7劑。另膽莢片(豬膽汁、皂莢、草河車)兩包,每日3次,每次5片。上方服後哮喘基本控制,咳痰亦輕,嗣後改用丸藥,予附桂八味丸溫腎扶陽為主,並加用黃蓍片、地龍片吞服,三月後隨訪,未見復發。(《上海老中醫經驗選編》徐仲才醫案,陸鴻元等整理)

例三
向X,男,33歲。喘息經常發作已有三年。秋冬較重夏日略輕。發作時咳喘心跳,痰唾不出,呼吸有水鳴聲,胸廓脹悶,不能平臥,影響食眠。最近一年來病情增劇,曾經醫院檢查診斷為慢性氣管炎支氣管喘息。每日尚服用氨茶鹼片。舌苔白不膩,脈滑數。
辨証:火逆於上,氣不得降,肺氣被痰熱阻塞,以致呼吸不利。
治法︰定喘止嗽化痰。
方藥︰葶藶子6克(大棗5枚去核布包)炙紫苑、蘇子各6克萊菔子6克(白芥子3克同炒)炙麻黃1.5克嫩射干4.5克五味子4克(細辛1.5克同打)半夏曲9克(枇把葉6克同布包)雲茯苓神各9克炙白前、前胡各4.5克陳橘紅絡各4.5克炙甘草3克
二診︰前方服5劑後痰液排出較易,呼吸道無聲,胸廓脹滿尚未全釋,能平臥,但睡不熟,食進乏味,大便失潤,二、三日一行,脈滑,原法加力進治。葶藶子6克(大紅棗5枚去核布包)全瓜萎24克(薤白9克同打)炙紫苑、蘇子各9克(打)苦桔梗4.5克炒枳殼4石克半夏曲9克(枇把葉6克布包)五味子4.5克(細辛1.5克同打)萊菔子6克(白芥子3克同炒)嫩射干4.5克炙麻黃2.4克炙前胡、化紅各6克炙甘草3克
三診︰服藥4劑喘息基本消失,呼吸平穩,痰液減少,胸間亦爽,食眠均有好轉,大便通而不暢,脈緩。症再向愈,尚需當心護理。葶藶子4石克(大紅棗5枚去核布包)五味子4石克(細辛1.5克同打)炒枳殼4.5克苦桔梗4.5克炙蘇子化紅各6克萊菔子6克(白芥子3克同炒)半夏曲9克(枇把葉6克布包)白杏仁(炒)6克冬虫草(炙)9克淡蓯蓉15克明黨參6克遠志(炒)9克
(施稚墨整理︰施今墨醫案,《中醫雜誌》5︰328,1958)


例四
仇XX,女,32歲。素有氣喘,此次發作有日,神志昏沉,氣喘痰鳴,不能平臥,身疲氣弱,肢冷,脈沉細無力,乃陽虛氣喘,腎氣失於攝納,勢頻虛脫,急急回陽納氣。高麗參15克沉香1.5克黑錫丹(打碎布包同煎)9克
二診︰服前藥後,氣喘大減,神志轉清,脈象較為有力,予補氣化痰法調理。北沙參30克杏仁9克浙貝母4.5克全瓜萎9克白前9克桔梗4.5克牛蒡子6克前胡9克陳皮4.5克法半夏6克赤苓6克數劑後,氣喘多痰,身疲氣弱等症,均獲痊愈。
(時振聲整理︰時逸人醫案川江蘇中醫))11︰11,1965)

〔評按】喘証系指以呼吸急促,甚則張口抬肩為主的証候。臨床分為虛實兩類。實喘多因外邪壅肺,氣失宣降;虛喘多因肺腎兩虛,肺不呼氣、腎不納氣,精氣內虛所致。實證又多兼痰、飲,故喘咳哮証多相並論。
例一為風熱喘咳,愛因感受風熱化痰而致。急則治標,法用清降,是為正治。病去八、九而痰未除者,因肝胃有熱,肺氣尚虛之故,治以清肝胃、補肺氣,是為治本之法。
例二為哮喘外寒內飲為患,故以附子湯加減為主方,更加黑錫丹以助溫腎納氣之功,以及膽莢片化痰逐飲,既能祛邪以安正氣,更重扶陽以祛飲邪,即所謂“離照當空,陰霾自散”之義。
例三喘息病發三年,証屬火逆於上,氣不得降,肺氣被痰熱阻塞,故而作喘,藥雖無奇而配伍得當,獲效尚捷。
例四素有氣喘,發作有日,現症有頻臨虛脫之危象,急以回陽納氣。《問齋醫案》云“肺為氣之主,腎乃氣之根。腎虛氣不歸原,肺損氣無依附,孤陽浮泛作喘……”故用高麗參、沉香、黑錫丹溫腎陽、祛陰寒,則氣喘自平,續以補氣化痰,用《外台秘要》杏仁煎加減調理,則氣弱痰多之象,自可痊愈。
 樓主| 發表於 2006-10-28 12:00:27 | 顯示全部樓層
(六)痰飲
例一
俞x,女,暴寒外束,痰飲內聚,支塞於肺,肅降失司,氣喘咳嗽大發,故日夜不能平臥,形寒怯冷,納少泛惡,苔白膩,脈浮弦而滑。擬小青龍湯加減。疏解外邪,溫化痰飲。蜜炙麻黃1.2克川桂枝2.4克雲苓9克姜半夏6克五味子1.2克淡干姜1.2克炙蘇子6克光杏仁9克熟附片3克鵝管石(煅)3克哮吼紫金丹2粒(另吞),連服兩天。
二診︰服小青龍湯兩劑,氣喘咳嗽,日中大減,夜則依然,納少泛惡。苔薄膩,脈弦滑,夜為陰盛之時,飲邪竊居陽位,阻塞氣機,肺胃下降之令失司,再以溫化飲邪,肅降肺氣。川桂枝2.4克雲苓9克姜半夏6克橘紅3克五味子1.2克淡干姜1.2克水炙遠志1.5克光杏仁9克炙蘇子15克旋覆花(包)15克熟附片3克鵝管石3克(煅)
三診︰氣喘咳嗽,夜亦減輕,泛惡亦止,惟痰飲根株已久,一時難以驟化,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今擬理脾肅肺,溫化痰飲。原方去旋覆花、遠志2味,加生白朮15克,炒補骨脂15克。(《丁甘仁醫案》)

例二
季X,女,年約30歲。咳喘,倚息不得臥,惡寒發熱,頭疼身痛,胸悶不舒,心痛徹背。脈沉而滑,舌苔白膩,此風寒痰飲,內外搏結,肺氣不得下降而成肺脹也。用小青龍湯以驅風寒,合瓜萎薤白湯以蠲痰飲。麻黃1.2克桂枝1.2克淡干姜1.5克北細辛1.2克生白芍4石克五味子1.5克甘草1石克瓜萎仁9克(杵)干薤白9克(白酒洗、搗)姜半夏9克
次診︰服後得汗,而寒熱喘息俱平,惟身痛咳嗽未已,易方以桂枝湯和營衛,加干姜、五味子各1.5克,細辛0.9克以治咳。一劑效,二劑更瘥,……不複延診,遂漸愈。  《重印全國名醫驗案類編》袁桂生醫案

例三
俞x,男,60歲,10月。脾陽虛則積濕為痰,腎陽憊則蓄水成飲。飲痰上泛,咳嗽氣逆,痰味帶咸,形寒畏冷,脈象滑而無力,舌苔薄膩,體雖虛膩補難投,慮為痰飲樹幟耳。炮姜3克拌搗炒五味子2.1克細辛2.4克姜夏6克茯苓12克炙橘紅4.5克金沸梗9克(包)煅代赭石15克煅靈磁石15克炒杜仲12克沉香末1.8克(分沖)炙紫苑9克紅棗3枚(《葉熙春醫案》)

例四
鄧X,女,48歲,巳婚。入院日期;1963年6月15日。因浮腫氣短半年,一周來加重而入院。於1961年正月感冒後,開始咳嗽氣短,下肢逐漸浮腫,心下痞滿,咳吐白痰,尿少,既往有八年慢性咳嗽史。脈弦細數,苔白唇色紫。西醫診為慢性肺心病。
辨証︰心腎陽虛,水飲內停,痰濕阻遏,肺氣壅塞。
治法︰清宣肺金,降氣化痰,溫陽利濕之法。
方藥︰越婢合真武湯加減︰生石膏12克麻黃3克甘草9克雲苓12克白朮9克杭芍9克附子6克生姜9克大棗(擘)5枚車前子15克白茅根30克杏仁9克上藥服3劑後,尿量增加,每日達1500~1900毫升,下肢浮腫明顯減退。服5劑後,浮腫不顯,肝大回縮,咳嗽減輕,於上方加入厚朴6克,陳皮6克,氣喘亦減,僅有胸悶,故上方去白茅根、車前子、厚朴,加蘇子9克,再進5劑後,症狀減輕,仍咳嗽未愈,乃肺氣不宣所致,故改投寬胸理氣清肺之法,方用厚朴麻黃湯加減,方藥如下︰厚朴6克麻黃3克半夏9克杏仁9克甘草9克沙參18克小麥30克茯苓9克細辛3克五味子6克生姜4.5克服上方後症狀已大減,……病情穩定。  《趙錫武醫療經驗》


例五
王xx,男,45歲。外感風寒,引動痰飲,肺氣不宣,咳嗽胸痛,喘息不能平臥。舌苔薄膩,脈滑實。X線胸博透視為“滲出性胸膜炎”。乃飲邪積於胸脅之間,証屬懸飲,治擬疏風宣肺,攻逐水飲。葉蘇梗10克甜葶藶1.5克炙紫苑5克蘇子10克桔梗5克杏仁9克竹茹10克陳皮6克製半夏10克茯苓12克吳萸1.5克瓜萎仁10克蛤殼30克天將殼10克廣郁金10克控涎丹2克(包)服藥3劑喘平,一月後再發,原方續服又效。 《 黃一峰醫案醫話集》


例六
李xx,女,30歲,初診日期︰1971年12月20日。因滲出性胸膜炎入院,身熱巳退,胸痛漸除,惟頭暈,全身乏力,月經多,夜寐不安,小便色赤,脈細數。苔薄白,舌質紅,口苦,以清餘邪為治。方藥︰野百合12克黨參9克車前子6克生地黃12克白茅根24克竹葉卷心9克甘草梢6克天麥冬各9克大小薊各6克3劑。
12月22日(二診)︰胸透積水巳全消,小便色轉黃,惟四肢乏力,頭眩、咽干唇燥,苔膩,口苦,脈微數,以益肺清解為續,方藥如下︰野百合12克生地黃12克苡仁12克北沙參9克冬瓜子12克黨參9克白朮9克白茅根24克茯苓12克天麥冬各9克竹葉卷心9克3劑。
12月24日(三診)︰小便巳清,夜寐欠安,脈細數,苔厚見於根部,口苦。以硫清為續,方藥如下︰柴胡4.5克野百合12克生地黃12克白茅根24克焦棗仁9克柏子仁9克神曲9克蕾香6克佩蘭9克天麥冬各9克竹葉卷心9克4劑。
(何任︰熱病餘邪,《新中醫》4︰22f1979)


例七
董XX,女,56歲,病歷號︰121351。因咳嗽三月,氣短、心悸加重,於12月28日急診入院。患者二十餘年來,經常咳嗽氣喘,近五、六年來,發作頻繁,甚則臥床不起,入院前三天更加重,咳嗽氣急。吐白色泡沫痰,不能平臥,夜間陣發性咳嗽日漸加重,食慾減退,上腹部脹滿,口渴不欲飲。經西醫全面檢查,診斷為高血壓性心臟病,心力衰竭III度,甲狀腺腺瘤,雙側胸腔積液。脈細數無力,舌苔薄白,質淡。
辨証︰陽虛水逆,上凌心肺,心陽不振,腎不納氣,肺氣不宣。
治法︰溫陽行水。養心宣肺,壯元陽,消陰翳,逐留垢,降水逆。
方藥︰真武、越婢、生脈加減。黑附片9克杭芍12克生姜9克大棗(擘)6枚黨參18克麥冬12克五味子6克鮮白茅根60克生石膏15克麻黃4.5克甘草9克雲苓15克白朮9克配以氧氣吸入,上方服2劑後,喘咳氣短悉減,睡眠好轉,夜間陣發性呼吸困難減輕,但仍胸脅滿悶,前方加活血理氣鎮攝之品︰蘇木12克,枳殼6克,龍牡各15克。入院19天已不喘,活動如常,一般情況較好,仍有胃院作脹,頭痛,心下痞硬,改用通陽宣痺,利濕化痰之品。方藥︰全瓜萎30克薤白12克半夏12克雲苓12克陳皮9克枳實6克竹茹12克丹參12克杜仲12克桑寄生30克牛膝15克後因感冒經治而愈,經西醫檢查肝大回縮至肋下2厘米,心率75次/分,律齊,心衰已控制,出院療養。  《趙錫武醫療經驗》


例八
張xx,男,54歲,病歷號︰107392。咳喘已五年,近兩周來咳嗽氣短不能平臥而入院。五年前診為肺原性心臟病心力衰竭,經用中西藥後心力衰竭控制。本次入院系因感冒咳喘發作。痰多黏稠,肢腫尿少,心下痞滿,腹脹不適而急診入院。經檢查診為慢性氣管炎、阻塞性肺氣腫、慢性肺原性心臟病,心力衰竭III度。唇紫,苔白膩,脈弦滑而數。
辨証︰心腎陽虛,痰濕阻滯。
治法︰溫陽利水,蠲飲化濕。
方藥︰消水聖愈湯。桂枝9克甘草9克麻黃4.5克黑附片9克知母9克防己12克生姜9克杏仁9克大棗
(擘)6枚服藥後尿量增多,每日達1500毫升以上,最多達3300毫升,水腫漸消,咳喘吐痰減輕。住院第十三天時,水腫顯著消退,腹水征轉陰性,僅小腿微腫。改用益氣養心,清肺化痰之劑。
方藥︰黨參15克麥冬12克五味子6克杏仁9克甘草9克生石膏9克麻黃15克小麥30克遠志9克茯苓12克3劑後,咳喘雖減,但尿量顯著減少,浮腫大顯,又繼用消水聖愈湯並加茯苔30克.車前子(包)30克,尿量明顯增多而浮腫消退,咳喘亦減,精神食慾均好,心率84次/分,臨床表明心衰已控制。  《趙錫武醫療經驗》


例九
游xx,男,24歲。病歷號︰124832三年來心悸氣短,近七個月來症狀尤甚,1964年4月29日入院。於1960年查體時發現風濕性心臟病,當時無自覺不適,重體力勞動後稍覺心悸,未曾治療。1964年以來漸覺納差,院腹脹滿,活動後心悸氣短明顯,同時出現下肢浮腫。經治療病情仍有反覆發作,近因病情加重而來治療。唇紫,鞏膜黃染,結合膜充血,經西醫檢查診斷為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關閉不全,心房顫動,心原性肝硬化,心力衰竭Ⅱ度,舌質暗紅,面色黛黑少華,脈結代。
辨証︰心腎陽衰,兼見血瘀。
治法︰溫腎助陽,佐以化瘀。
方藥︰附子9克杭芍30克雲苓18克白術15克生姜。9克肉桂6克(後下)沉香6克(後下)當歸12克紅花12克白茅根30克藕節10枚上藥服5劑後,症狀改善,尿量由300~500毫升/日,增到1300~1700毫升/日。心衰情況明顯好轉,一般情況尚佳,活動後未見明顯心悸,無咳喘,能平臥,腹水征(-),浮腫消失,肝回縮,說明本次心衰得以控制。心電圖檢查︰心房纖顫仍有,出院後繼續觀察。  《趙錫武醫療經驗》

〔評按〕痰飲是體內水液代謝病理性產物,又是水液內停不得輸化的病証,且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痰飲是諸飲的總稱,狹義者是其中類型之一。由於水飲停積的部位不同,又分為痰飲、懸飲、溢飲、支飲等。散在於胃腸者為痰飲;飲流脅下者為懸飲;淫溢四肢肌肉者為溢飲;支撐胸肺者為支飲。《醫宗金鑒‧卷二十一》認為︰溢飲者,“即今之風水、水腫病也”;關於支飲,陳修園將之與“隔上伏飲”的哮喘視為同一類病証。所以有當參見哮喘、水氣病。而痰病的範圍更為廣泛,故應參見有關病証的論述。
例一証屬暴寒外束,痰飲內聚。治以疏解外邪,溫化痰飲之法。蓋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續以理脾肅肺、溫化痰飲而善其後,証治得當。
例二為風寒痰飲內外搏結,小青龍湯當為主方。若善於加減,其效倍捷。此案以小青龍湯合瓜萎、薤白、細辛、滑石,加強滌痰蠲飲之功,效如桴應。
例三証屬脾腎陽虛,痰飲上泛。《明醫雜著》稱“痰之本,水也,原於腎;痰之動,濕也,主於脾”。脾陽既虛,腎陽亦衰,腎氣失納,腎虛水泛,立方不用金匱腎氣之類,恐其膩補礙邪,仍以青龍化裁。方中二陳理脾化濕,炮姜溫中,五味斂肺,細辛溫腎行水,沉香、二石鎮逆納氣,其效不凡。
例四診為慢性肺心病。症見咳嗽氣短,浮腫、痞滿尿少、痰白、唇紫。病屬心腎陽虛,水飲內停,痰濕阻遏,肺氣壅塞,用越婢合真武湯加減,重在溫陽利濕,宣肺行水,故藥後尿量大增,浮腫明顯消退,續以寬胸理氣清肺之法,重在降氣化痰。前人所謂“積水成飲,飲凝成痰”。飲易行而痰難化,此案洽療步驟,掌握先易後難,是切合本病病理特點的。
例五、六為懸飲。飲在脅,咳吐引痛,心下痞硬,發熱汗出,苔白,脈沉或弦為其主証。
例五西醫診為滲出性胸膜炎,証系飲邪積於胸脅之間,舍十棗湯而以疏風宣肺攻逐水飲為法,方中加用控涎丹(十棗湯去芫花、大棗,加白芥子,並改為丸劑)。舍其方而師其法,效其方而緩其勢,然而祛痰逐飲之功猶佳。
例六原案以滲出性胸膜炎命題,屬於中醫懸飲範圍。此案的特點是病勢已退而餘邪未盡,何氏治以養陰、益肺、清解,邪正兼顧,可供臨証借鏡。西醫所謂心力衰竭與中醫痰飲病、水氣病的某些証型相似。趙氏單純使用中藥控制心衰,法方明晰,療效顯著,頗有心得。
例七証屬心陽不振,陽虛水逆,上凌心肺,肺氣不宣,選用真武湯為主,佐以“開鬼門”法,亦即宣肺、透表,使肺氣得宣,營衛因和,以求“上焦得通,戢然汗出”,重點在於治肺。
例八証屬心腎陽虛,痰濕阻滯,治以溫陽利水,亦即“潔淨府”法,旨在行水利尿,使之水行腫消,重點在於治腎,方用消水聖愈湯(桂枝湯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知母,亦可酌用防己等)。
例九証屬心腎陽虛兼有血瘀,故用真武湯合“去菀陳坐”法。蓋因日久為陳,淤積為菀,腐濁為坐,所謂“去菀陳坐”者,此處系指散瘕通絡,活血化瘀之意。概言之,趙氏治療心衰,即以真武湯強心扶陽為主,配合治水三法(即開鬼門、潔淨府、去菀陳坐),實屬得其要領。

[ 本帖最後由 nastsin 於 2006-10-28 05:16 PM 編輯 ]
 樓主| 發表於 2006-10-28 17:23:06 | 顯示全部樓層

齊全版本“近現代名醫驗案類編”

找到這個齊全版本。
簡體版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Archiver|鳴醫軒 / MedYeah! 創用 CC 授權條款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香港 授權條款授權.

GMT+8, 2024-11-24 07:02 , Processed in 0.03098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