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醫軒 / MedYeah!

 找回密碼
 註冊
尚醫堂
搜索
查看: 3481|回復: 0

[分享] 治療慢性胃病貴在調氣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8-8-21 11:27:5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慢性胃病,多屬中醫的“胃痛”、“痞證”範疇。其形成有本虛標實、虛實夾雜兩方面。本虛表現在肺、脾、腎三髒氣虛或氣陰兩虛,其中以脾虛更為突出;邪實有水濕、濕熱、瘀血、濁毒四個方面,既是致病因素、又是病理產物。根據傳統的中醫理論“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人體先天稟賦怯弱、臟腑虛損、衛氣失固者易感風濕、風熱、濕毒之邪,邪氣久蘊不去,則蘊久化熱,熱傷脈絡、血溢脈外,而為瘀血,濕熱毒夾瘀,加之熱耗陰精,水濕不化、閉遏難出,使濕熱瘀互結臟腑經絡,使本病呈反復發作、纏綿難愈之頑疾。由於脾腎虛損,脾失健運,不能正常運化水濕,水穀精微不化;氣機升降出入失調,氣機逆亂,血行瘀滯、濁毒壅塞,水濕濁毒又反傷脾胃,形成因虛致瘀、因瘀致虛、虛實夾雜之惡性循環。脾胃為氣機升降之樞紐,脾胃氣虛則氣機升降失常,中焦失健,加之患者多有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壓力大、易疲勞、情緒躁動等現象,故多有肝氣鬱結反乘脾胃,中焦氣機鬱滯,脾失健運,正氣不得複;氣血、津液鬱滯不暢,而致氣機逆亂、氣化不利、臟腑功能失調。
扶正祛邪、調暢氣機為慢性胃病的主要治法。慢性胃病以正虛邪戀為特點,臨證時要權衡標本緩急、虛實兼顧,立方遣藥要以補配消,以塞配通,疏通氣機,以調理臟腑功能及調暢逆亂之氣機,使陰平陽秘,元氣生生不息。
1.平補緩攻,動靜相宜。抓住慢性胃病“正虛邪戀”的病機特點,單純補益或補益太過,濕熱毒瘀非但不能祛除,反而使濕熱毒瘀滯留加重,使氣機升降受礙,脾氣不升,胃氣不降,肝氣不疏,導致正氣更虛;若攻伐太過,濕熱毒瘀雖祛,而元氣大傷則氣機升降出入無力,體虛不復,導致疾病難愈。因此在治療上,採取補益脾、肺、腎之平補,清利濕熱、活血化瘀之緩攻。補益多用黃芪、黨參、白術、茯苓、山藥、大棗、甘草、枸杞子等平補之劑,而且加用雞內金、砂仁以防止補益太過而致氣機壅滯或礙胃,用之取其補而不滯之功效。此即《內經》“動靜相召”之義。所謂動藥,是指藥中善於行散走竄之品,靜藥是言藥中具有補養助益之能者。以補配消,以塞配通,即是在靜藥之中適量加入動藥,既行補之滯,又增補益之力。清利濕熱多選用黃芩、黃連、黃柏、公英、敗醬草、藿香、佩蘭、香薷等清利之品,活血化瘀多選用丹參、桃仁、莪術、元胡、五靈脂、三七、白芨、蒲黃等,以達到清利濕熱、活血化瘀、祛邪而不傷正。順氣消脹多選用陳皮、枳實、厚朴、腹皮等,行氣止痛多選用香附、木香、元胡、郁金、青皮、佛手、香櫞等。總之,平補緩攻,動靜相宜,以協調人體陰陽,和暢氣機,方能達到正虛得補,邪去病卻的目的。
2.疏理肝氣、調理氣化。慢性胃病以正虛為主,存在濕熱毒瘀等病理產物,治療時,應注意疏肝氣、健脾氣,以達到“氣行則水運”之目的,使樞利之氣機得以調暢,五臟六腑功能得複。
肝的特性喜升而惡降,喜散而惡斂,根據臨床所見,慢性胃病常因肝氣鬱結,反乘脾胃而致病情反復發作,又因久病不愈、氣機不調而致肝氣不得舒暢,使病情逐漸加重。在治療慢性胃病時,辯證審因,在大隊扶正固本、清利活血的藥物中酌情加入疏理肝氣之劑,多採用柴胡、川楝子、陳皮等。此類藥物多性溫味辛,既可通達氣機,又能醒胃悅脾,若只清利、活血,不懂行氣,則如同死水,邪實終難以祛除。但芳香藥物施之不宜,有化燥傷陰之虞,為醫之忌,故應用芳香理氣藥物時,往往結合病情,巧妙構思,佐以酸甘生陰之品,除燥防烈,如陰虛者加生地、沙參、石斛、白芍、甘草等。
總之,治療慢性胃病,以補益脾腎、疏理肝氣為契機,剛柔相濟,佐使相宜,重在調理氣化,使病勢迎刃而解,謂“氣化而愈者,愈出自然”。


來源:早前在網上看到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Archiver|鳴醫軒 / MedYeah! 創用 CC 授權條款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香港 授權條款授權.

GMT+8, 2024-11-1 07:03 , Processed in 0.02455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