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醫軒 / MedYeah!

 找回密碼
 註冊
尚醫堂
搜索
查看: 4505|回復: 3

[分享] 何少山女科診治特色(轉載)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6-8-28 22:51:5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何少山女科診治特色

原載於《安徽中醫臨床雜志》2002年10月第5期
  
  
  
杭州石牌樓何氏女科,中醫世家,已傳四世,蜚聲錢塘,名聞遐邇吾師何少山乃何氏女科一世傳人,深得祖傳流派要旨,術精業勤,悉心鑽研,行醫60餘年,延伸發展成為富有特色的何氏女科學術流派,每有創新。本人作為其學術繼承人,跟師3年,略有所得,本文只能介紹導師延醫某些女科疾病的經驗,尚難概其學術思想之全貌。
  1 通補奇經調經候
  女子解剖上有胞官,生理上有經帶胎產諸情,只有沖任之氣通暢,精血充盈,八脈調和,方得經調體健,嗣育有機,故對婦科疾患的辨証用藥上當究奇經。其中主要有沖任督帶四脈,而沖任與經候關係尤為密切。經水乃沖任之脈所主,沖任者,其脈均起於胞中,沖為十二經脈之海,又稱為血海,主要功能是調節十二經脈的氣血和全身氣血的營運,對已發育的女子來說,能調節月經;任為諸陰之海,且主胞胎,主要功能是聯繫和調節足三陰經脈間的相互協調,以及全身精、血、津液等陰液的相互作用。沖任二脈間的功能作用不是孤立的,必須相互依存、相互協調、相互統一,如有一方偏盛偏衰,就是沖任失調。大凡沖任之為病,不外乎二個方面,其一是臟腑失調,氣血紊亂,津液代謝失常,延及奇經;其二是各種致病原素直接損傷奇經。
  何師認為奇經病變可分虛實二端,虛者脈絡失養,治當補養;實者脈絡不通,治宜宣通。宗葉氏“奇經之結實者,古人用苦辛芳香以通脈絡,其虛者必辛甘溫補,佐以疏行脈絡,務在氣血之調和,病必痊愈”之說,主張以通為原則,虛則通補,實則通宣,通補結合。
  在具體治療上,對於精虧血少、奇經匱乏之証,臨床表現月經後期、閉經、月經稀少等,伴見形體消瘦、神疲乏力、頭暈耳鳴、納少之症,應養精填液,健脾養血,填補奇經。根據証之不同側重,主方以四物湯、歸脾湯、河車大造丸出入,養血滋源,歸於血海,充養奇經;補陰之中不忘助陽,常加仙靈脾、巴戟天、菟絲子、仙茅等;滋養之中,每每加入宣通之品,如製香附、廣郁金、益母草、桃仁等。對於奇經虛寒、下元虛弱之証,臨床表現月經不調、痛經、崩漏不孕等,伴見畏寒肢冷、脊背常有冷感、腰酸跗楚、精神不振等症,須溫腎壯督、補養奇經,方用祖傳經驗方振元飲、暖官丸加減,常選用鹿角片、龜板、巴戟天、肉蓯蓉、熟地、紫石英、當歸、石楠葉、天冬;月經稀少、閉經可加丹參、澤蘭、雞血藤之類;沖任虛寒,瘀血阻滯之月經不調、量少、痛經,須暖官散寒、養血祛瘀,常用溫經湯加減,沖任空虛、陰虛血熱之月經先期而至、月經過多、崩漏,方用固經丸出入;對沖任虛損,陰血不能內守所致的崩漏下血,月經過多,淋漏不止,方用膠艾湯加味;對於氣滯血瘀,奇經不暢之痛經,月經先后無定期量少、閉經、崩漏,伴見精神抑郁、煩躁易怒、胸脅脹痛須理氣活血,何師認為肝為沖任所系,調經肝為先,疏肝經自調,肝氣沖和,則血脈流通,方用逍遙散加減;對津液輸布失常,精不化血,變生痰濁,流注奇經所致的月經稀少、閉經、不孕,伴見形體肥胖,胸脅滿悶,神疲倦懶,治以化濕導滯,疏暢奇經,方用蒼附導痰丸及經驗方溫經化痰湯,常用藥物有  紫石英、石菖蒲、鹿角片、巴戟天、生山楂、姜半夏、膽南星、穿山甲、炙雞內金、菟絲子、澤蘭,以化痰濁、利水濕、通胞絡。
  總之,何師認為通補奇經,補則應多用血肉有情之品,以填精壯奇經,通則常用芳香辛潤之品,以宣痺疏達。
  2 清補平和以治妊
  何氏女科素來善治妊娠病,認為妊娠用藥必以安胎為主,養胎之法最宜清淡潤和,補宜平補,益氣而不助火消陰,養血而不礙胃戀濕,宜清不宜瀉,宜涼不宜熱。胎漏、胎動不安是妊娠病中最為常見的,其病理主要為腎虛受胎不實,沖任不固,或氣血虧損,生化無源,胞脈失養。何氏安胎方脾胃同治,療效卓著。藥物由黨參、當歸身、白芍、黃芩、焦白術、桑寄生、苧麻根、炒杜仲、菟絲子、淮山藥、沙苑子、甘草組成。方中黨參、白朮、淮山藥健脾益氣以固胎;桑寄生、杜仲、菟絲子、沙苑子,補腎壯腰以系胎;當歸身、白芍、生地滋陰養血蔭胎;加黃芩清熱安胎,以製補氣溫陽之偏;全方益腎健脾,平補陰陽,適用於各類的先兆流產及習慣性流產。何師取法先祖,加以發展,尤其善用膠艾及製大黃。若患者出現胎漏之証,習用阿膠、艾葉炭,二藥合用,溫經養血止血,配合墨旱蓮、藕節,清熱涼血,安胎止漏;對於艾葉炭,何師一般只用2g,且中病即止,一方面遵胎前宜涼之古訓,另一方面阿膠、艾葉久用易傷胃氣。臨床中何師亦善用大黃治胎漏,特別是對於B超提示宮內妊囊旁見液性暗區者,認為久漏必留瘀,而製大黃一味,既能化瘀止血,又能除燥存陰,使胎不被熱灼,故屢建奇功。對胎漏不止、精神緊張者,何師認為多由心火偏旺所致,常以黃連配製大黃,清火寧心安胎,每獲良效。
  病案1 徐某,30歲,干部,初診曰朋︰1999年11月28曰。經居2月半,末次月經9月9曰。既往曾流產2次,均發生在停經2-3個月之間。染色體檢查正常,排除母兒血型分類不合及免疫原素。此次孕后曾用中西藥保胎,孕50d時,B超示官內見孕囊、胚芽及原心搏動,即停藥。但停藥1周又有漏下,胎漏時斷時續,延曰2旬,終不見止,隨轉來何師處就診。刻下見漏紅色暗,腰脊酸痛,小腹隱痛,苔薄微膩,邊有齒印,脈形沉細而滑。B超檢查︰宮內活胎,胎盤位置正常,胎盤邊緣見5.0 3.5 2.7cm3大小液性暗區。擬診︰先兆流產。中醫証屬胎動不安。屢孕屢墮,責之虛損,腎失所固,胞失所養。治擬溫腎健脾,養血止血安胎。方用阿膠珠12g,艾葉炭2g,黨參15g,白芍10g,熟地炭9g,焦白朮10g,黃芩(炭?),桑寄生10g,苧麻根10g,菟絲子15g,製大黃9g,藕節15g,炒杜仲12g,墨旱蓮12g。二診1月3曰,投3劑後胎漏即止,腹痛亦愈,經B超複查宮內液性暗區略有縮小,約5.0cm2.2cm1.0cm大小,患者仍較緊張,原方去艾葉炭、藕節,加黃連、炒酸棗仁、淮山藥。再診,孕已3月余,諸恙均輕,效不更方。后B超複查,宮內液性暗區逐漸消失,仍當鞏固,防蹈覆轍,服藥至孕5月。
  何師也非常重視免疫原素引起的胎漏、滑胎,尤其是ABO血型分類不合,常在安胎方的基礎上加製大黃、綿茵陳、焦山梔清熱解毒,另配以西洋參養陰清熱安胎。妊娠病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用於妊娠惡阻的何氏定嘔飲,此方適用於沖任之氣逆亂,血不養肝,肝氣上逆犯胃之惡阻,選用藥物有石決明、桑葉、炒白芍、焦白朮、黃芩、綠梅花、砂仁、蘇梗、當歸身等,全方養血清肝,和胃降逆,選藥清純和平,配伍得當,屢試屢爽。
  3 補虛祛瘀清惡露
  產后惡露不絕本非臨床多發病,但隨著藥物流產的廣泛開展,藥流后惡露不絕,已成了婦科常見病、多發病。中醫典籍雖無此專說,但早在《金匱要略》就有“半產”的記載。清‧沈金鰲有更為詳細的論述“半產者則猶之采砍新栗,碎其膚殼,損其皮膜,然後取得其實,以其胎臟傷損,胞系斷壞,而后胎至墮落,故小產當十倍調治”。可見流產對人體的影響痺積產大,故流產后惡露不絕及胞衣不下的發病率亦遠遠高於正產。根據藥流之特點,何師認為,沖任氣血的虛損及沖任氣血的瘀滯,同為藥流后諸血証的病理基礎,故治療立法,既要補其不足,亦要損其有余,最終達到沖任氣血調和,胞宮藏瀉有度。何師一般將其分為瘀血內阻、沖任虛損、肝經血熱3型治療。
  3.1 瘀血內阻型 藥物流產胚胎排出體外后,必然使胞宮內脈絡損傷,血運紊亂,溢於脈外,且藥流易使胞衣殘留,留瘀為患,瘀阻胞絡,新血不能循常道,故見陰道流血淋漓不止。臨床表現相當於現代醫學的藥流后組織殘留,宮腔積血,子宮內膜炎,B超示︰宮內有異常回聲或宮壁粗糙。何師常用佛手散加味,基本方為當歸30-60g,川芎15-30g,蓮房45g,酌加益母草、炮姜、丹皮、桃仁、製大黃等,化瘀止血,清除藥流后離經之惡血,使瘀去新血歸經。《婦科正宗》謂佛手散“胎動服之即安,胎損服之即下”,具雙向調節功能,蓋因“子未下補則益其子,子已下補則益其母,益子而胞衣之氣連,益母則胞衣之氣腫”(《辨証錄》)。
  3.2 沖任虛損型 沖為血海,任為胞胎,血源於臟腑,注於沖任二經,藥物流產讓未成熟的胚胎排出體外,勢必損及沖任胞絡,加之出血曰久,耗傷氣血,氣虛則無力攝血,因而出血延久不止。臨床表現惡露淋漓不止,色淡,質稠或稀,無臭味,神疲乏力,腰酸,多次B超檢查宮內未見異常,經抗炎止血治療,惡露仍不止。何師常用膠艾合生化湯化裁。常選藥物有當歸、川芎、炒白芍、阿膠珠、炙艾葉炭、製大黃、丹皮、蓮房、炮姜、益母草、甘草、桃仁等,既溫經養血,又能化瘀止血。
  3.3 肝經血熱型 流產后沖任受損,易感邪毒,造成瘀阻胞官,血不歸經,而致陰道出血不止,同時,瘀久不消,久而生熱,瘀熱相搏,影響沖任致血熱妄行,亦可造成流產后出血時間長、臨床表現患者惡露不止,量或多或少,色鮮,質稠有塊,有時可伴有小腹隱痛,相當於現代醫學的子宮內膜炎,甚至附件炎、盆腔炎。何師採用複方生化湯,常用藥物有當歸、川芎、製大黃、丹皮、蓮房、紅藤、馬齒莧、蚤休、參三七、失笑散等,以清熱化瘀,促使胞宮複舊。何師認為清熱化瘀藥宜早用,應遵“治未病”的經旨,未病先防,相當於現代醫學的預防性抗感染,可減少一些流產后的遠期併發症。
  病案2 趙某,女,31歲,初診曰期︰2000年2月18曰。患者1999年11月15曰因經居42d診斷早孕而行藥物流產。當時順利排出妊囊,唯惡露延曰,至今3月有余,尚未淨。其間於1月4曰曾下血似經行,3次B超檢查,宮腔內均未見異常,血HCG正常範圍,曾2次靜脈抗炎縮宮止血治療,複間斷口服抗生素及止血藥,但仍有漏下,色暗或鮮,無臭味,無腹痛,腰酸下墜,舌苔薄白,脈細小。此由沖任虛損,瘀血內阻,証屬藥流后惡露不絕,故擬養血止漏,祛瘀生新。方用︰當歸15g,川芎10g,阿膠珠12g,艾葉炭5g,清炙黃蓍12g,製大黃9g,益母草15g,蓮房15g,炮姜炭3g,丹皮6g,桃仁9g,失笑散10g。復診謂藥后下血稍增,排出小血塊,5劑后漏下即止,原方去益母草、桃仁、失笑散,加川續斷、炒杜仲,以育腎培本,防其復發。血淨21d后轉經,量中等,7d而淨。




另:
請問老師,“顯蛔流產”是什麼?找了很久也找不到答案。謝謝啊!


[ 本帖最後由 nastsin 於 2006-8-30 12:32 AM 編輯 ]
發表於 2006-8-29 00:22:25 | 顯示全部樓層
沒聽過。根據邏輯推理,估計應該是先兆流產,可能某些程式在處理『先兆』這一詞時將其錯誤轉成了『顯蛔』。因此『以訛傳訛』。
發表於 2006-8-30 00:19:33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Kevin 於 2006-8-29 12:22 AM 發表
沒聽過。根據邏輯推理,估計應該是先兆流產,可能某些程式在處理『先兆』這一詞時將其錯誤轉成了『顯蛔』。因此『以訛傳訛』。


沒錯!
 樓主| 發表於 2006-8-30 00:38:07 | 顯示全部樓層
謝謝!已更正上文了。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Archiver|鳴醫軒 / MedYeah! 創用 CC 授權條款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香港 授權條款授權.

GMT+8, 2024-11-24 11:19 , Processed in 0.04908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