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醫軒 / MedYeah!

 找回密碼
 註冊
尚醫堂
搜索
查看: 3656|回復: 0

[分享] 便秘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7-6-12 17:24:4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不同證候的便秘治法經驗:

便秘
      1.寒溫氣滯,運化不能,反用寒潤,便秘更甚
      孫××,女,23歲。
      從幼年開始即經常便秘,有時兩日1次,有時5~6天一行。在4─5歲以前,便秘嚴重時一用七珍丹10粒左右即可使大便通下,至7─8歲時再用七珍丹則無明顯效果,於是改用西藥緩瀉劑,開始效果很好,至10歲時單純西藥又不見效,於是又加用了牛黃解毒丸或番瀉葉,但至12歲時以上方法再不見效,又不得不改用3天一次大承氣湯,每次大黃用15克、芒硝30克,但半年以後效果又不明顯,又加入了肉蓯蓉、生地、元參、當歸、火麻仁才逐步好轉。至18歲時,以上方法再無效果,因此又改用每四天灌腸1次,至今已4年。最近半年多來,每次灌腸合併服藥以後近兩天才有少許糞便排出。細審其証,除便秘外,並見脘腹脹滿不適,舌苔薄白,脈沉弦而緊。綜合脈証,思之︰脈沉者氣郁也,弦者肝膽三焦之脈也,緊脈者寒濕凝結也。合之於症論之︰乃寒濕郁結於三焦,清氣不升,濁氣不降所致也。為擬理氣通陽化濕。處方︰木香10克,香附20克,砂仁10克,萊菔子10克,半夏10克,陳皮10克,茯苓10克,甘草6克,枳實10克,白朮10克,神曲10克,蘇葉3克。
      服藥2劑后,大便在不用瀉藥的情況下可以4日一行,腹脘脹滿減輕,繼服上藥1個月,大便轉為1日一行。停藥后,追訪一年,一直正常。
      某醫云︰為什麼久用攻下、潤下而便秘不減,而改用理氣之藥卻便秘得解?答曰︰便秘一証,以熱熾腸胃、血虛津虧者為多見,所以醫家一見便秘即用承氣湯、麻子仁丸、潤腸丸進行治療。豈知久久便秘不通者,氣機郁滯者有之;陰寒內盛,寒濕不化,腸道傳送無力者亦有之。此証久用苦寒、甘寒、咸寒之品,克伐脾胃腸道陽氣,寒濕內生,傳送不能,故再用寒涼滋潤則陽氣更傷,因此宜用辛溫、苦溫以除寒濕,行氣機。

2.肝胃氣郁,樞機不利,不調樞機,但予通下,其病不愈
      焦××,男,58歲。
      3─4年來,大便經常數日不通。醫者每予西藥緩瀉劑進行治療而取效,但近2年多來效果不再明顯,於是改請中醫以潤下、番瀉葉等治之,始稱有效,但最近1個多月以來不再有效,尤其是近10天來,雖遍服中藥大承氣湯、增液承氣湯、黃龍湯,以及西藥灌腸法,均無明顯效果。細審其証,除便秘之外,並見頭暈頭痛,心煩失眠,口苦咽干,脘腹時痛,舌苔白,脈沉弦緊。因思︰脈沉者郁証也,弦者少陽樞機不利也,緊者寒濕凝滯不化也。綜合脈証論之,乃少陽樞機不利,上熱下寒,腸道傳運失常之証也。治宜和解少陽,調理樞機。處方︰柴胡9克,黃芩9克,黨參9克,半夏9克,桂枝9克,茯苓9克,陳皮9克,大黃3克,大棗5個,甘草6克,生姜3片,龍骨15克,牡蠣15克。
      服藥1劑,大便得通,繼服6劑,他証亦愈。其后大便逐漸轉為正常。
      某醫云︰大便秘結,大黃是最好的通便藥,為何前用大黃至30克而不通,而改用3克反效也?答曰︰大黃苦寒為攻下之聖品,這是醫家所公認之事。然本病的著重點不在腑實,而在少陽樞機不利和上熱下寒,少陽樞機不利,仲景言當禁下,以防陽氣過降而不升。本病前用諸方均為降藥,若今再用降藥則樞機更加失其斡旋之力,樞機不利則清不升,濁亦不降耳,故取少量之降,而重用升藥,使其斡旋之力得以恢複。

      3.寒濕郁滯,陽氣不化,但用苦降,反損陽氣
      趙××,女,13歲。
      從1歲始即經常大便秘結,少則3─4天,多則7~8天才排便1次,而且每次都得用藥才能順利排出,為了使其排便順利,經常每天服食大量水果和蜂蜜。但最近一年多來,再用以上辦法卻不見效果。特別是最近3個多月以來,由於大便不通,終日感到腹脹腹痛,疲乏無力,為此不得不採用隔日灌腸法幫助排便,但還是不能正常排便。細審其証,10天來仍未排便,腹脹腹痛,納食不能,氣短懶言,面色萎黃,舌質淡暗,舌苔薄白,脈沉細弦。綜其脈証,思之︰沉脈者氣郁也,細弦者寒濕郁滯不化也。寒濕氣滯則陽氣不化,清氣不升則濁陰不降,腑氣不通。治宜擬溫陽理氣,化濕和中。處方︰厚朴10克,陳皮10克,甘草6克,草豆蔻10克,木香6克,干姜6克,肉桂6克,大黃1克。
      藥進1劑,大便即行2次;繼服3劑,大便轉為1日l行;其后間斷服藥30劑,腹痛腹滿消失,食欲正常,大便正常。
      某醫云︰本例患者余曾用大黃15克、芒硝10克,然不但大便未通,還出現噁心欲吐,而老師僅用大黃1克,卻便通納增,其故何也?答曰︰如上所述本例之大便秘結在於寒濕陽氣不化,所以再用大劑苦寒咸寒不但更加不通,而且納食反減。至於大黃1克為何能通便,乃因溫陽化濕佐加苦降之味耳。


4. 痰濕郁滯,反與攻下、潤下,痰濕反甚,運化不能
      吳××,女,58歲。
      大便秘結30多年。醫始用西藥不效,繼又用中藥潤下、攻下等效果亦不明顯。細審其証,除大便5。10日一行外,並見納呆腹脹,舌苔白,脈沉而緩。因思脈沉者氣郁也,緩者脾虛痰濕蘊郁也。綜其脈証,乃痰濕郁滯也。擬用理氣祛痰。又思丹溪潤下丸僅用陳皮、甘草二味,汪昂《湯頭歌訣》稱“潤下丸僅陳皮草、利氣祛痰妙絕倫。”正與此法合拍。乃擬潤下丸為湯。陳皮40克,甘草10克。    1劑大便行,續進1劑,追訪半年,大便一直正常。

      5. 陽虛濕郁,反用寒下以損陽氣,氣虛不運,陽氣不化,便秘更甚
      郭××,女.40歲。
      30年來經常3~5天才排便1次,為了增加排便次數和減少排便時的痛苦,每天除吃大量水果、蜂蜜外,幾乎每天都服西藥緩瀉劑,如此這般已達20多年。但近兩年以來,雖然繼續採用上述辦法,但仍7~8天才排便一次,而且排便之日必須在前一天服用一劑大承氣湯,當天再用開塞露或灌腸。細審其証,除大便秘結之外,並見脘腹脹滿,面色萎黃,舌質淡黯,舌苔薄白,脈弦大而緊。綜合脈証,思之︰大承氣湯為峻下熱結之方,其若熱結便秘者往往一劑而解。吳鞠通《溫病條辨》云︰“此苦辛通降咸以入陰法。承氣者,承胃氣也。蓋胃之為腑體陽而用陰,若在無病時,本系自然下降,今為邪氣蟠居於中,阻其下降之氣,胃雖自欲下降而不能,非藥力助之不可,故承氣湯通胃結,收胃陰,仍系承胃腑本來下降之氣,非有一毫私智穿鑿於其間也,故湯名承氣。學人若真能透徹此義,則施用承氣,自無弊竇。大黃蕩滌熱結,芒硝人陰軟堅,枳實開幽門之不通,濃朴瀉中宮之實滿。日大承氣者,合四藥而觀之,可謂無堅不破,無微不入,故日大也。非真正實熱蔽痼,氣血俱結者,不可用也。”又云︰“陽明溫病,下之不通,其証有五︰應下失下,正虛不能運藥,不運藥者死,新加黃龍湯主之。喘促不寧,痰涎壅滯,右寸實大,肺氣不降者,宣白承氣湯主之。左尺牢堅,小便赤痛,時煩渴甚,導赤承氣湯主之。邪閉心色,神昏舌短,內竅不通,飲不解渴者,牛黃承氣湯主之。津液不足,無水舟停者,間服增液,再不下者,增液承氣湯主之。”又思大便之不解,溫病多津傷,而此為雜病,必陽氣損也。脈弦大而緊者,皆陽虛寒甚之脈也,其不運藥者陽氣虛也,且久用苦寒咸寒甘寒又損陽氣,故不愈也。治宜溫補脾胃之陽氣,佐以理氣通便。處方︰附子10克,黨參10克,肉桂10克,白朮10克,甘草10克,干姜10克,枳實6克,厚朴6克,大黃2克。服藥1劑,次日大便竟然三行且微溏,繼服6劑,追訪4個月,均每日大便1次。

     6.氣虛濕郁,升降之功失職,反用寒降以伐生陽,運藥不能,便秘不愈
      獨××,男,49歲
      肝炎痊愈后4年多來,經常腹滿脹痛,大便不解。醫先用西藥緩瀉劑有效,但久用之后不再見效。后又改請中醫以行氣消脹、除濕清熱,理氣通便之劑治療3年多,其效亦不顯著。細審其腹滿脹痛以午后至夜間為甚,上午輕減,大便一般3-7天一次,大便不甚干結,疲乏無力,下肢沉重微腫,舌苔薄白,脈濡緩。綜合脈証,思之︰腹脹下午至夜間加重者寒濕也,陽虛也;疲乏無力,下肢沉重者氣虛也,濕也;脈濡緩者氣虛寒濕也。証脈合參而論之,乃陽氣虛衰,濕郁不化,升降失職所為也。因擬健脾益氣,升陽降陰。處方︰厚朴1克,附子0.3克,當歸0.2克,吳茱萸1克,麻黃0.1克,半夏l克,畢澄茄0.2克,升麻0.1克,木香0.2克,干姜0.2克,草果0.2克,黃芪3克,黨參2克,茯苓0.1克,益智仁0.1克。
      服藥1劑,腹脹腹痛好轉,大便一行;繼服3劑,大便轉為正常。
      某醫云︰何用此小劑?答曰︰《內經》曾大倡壯火散氣,少火生氣之論,故東垣治虛實夾雜之虛勞証常以小劑予之,以恐藥物過劑而傷正氣耳。本証正虛邪微但宜微扶正氣,稍佐祛邪,故以小劑予之。事實証明,藥少力宏,果然得愈。


     7.濕凝氣阻,三焦俱閉,反以寒涼滋膩,經久不愈
      廖××,女,30歲。
      從l歲開始即經常大便秘結,開始時每隔3天服一次緩瀉藥即可排便,其后效果越來越不明顯,改用麻仁滋脾丸以後,有1─2年大便比較通暢。但最近2年以來,大便秘結越來越重,每次排便不用大承氣湯,即用灌腸法,才能暫時緩解。細審其証,除大便秘結者外,並見其面色萎黃,舌苔薄白,脈濡緩。綜合脈証思之︰此乃濕凝氣阻,三焦俱閉之証也,治宜擬補火除濕通便。處方︰半硫丸,1次3克,1日2次。后果愈。
      因思吳鞠通《溫病條辨》雲︰“濕傷氣者,肺主天氣,脾主地氣,俱屬太陰濕土,濕氣太過,反傷本臟化氣,濕久濁凝,至於下焦,氣不惟傷而且阻矣。氣為濕阻,故二便不通,今人之通大便,悉用大黃,不知大黃性寒,主熱結有形之燥糞;若濕阻無形之氣,氣既傷而且阻,非溫補真陽不可。硫黃熱而不燥,能理大腸,半夏能人陰,燥勝濕,辛下氣,溫開郁,三焦通而二便利矣……蓋腎司二便,腎中真陽為濕所困,久而彌虛,失其本然之職,故助以硫黃;肝主疏泄,風濕相為勝負,風勝則濕行,濕凝則風息,而失其疏泄之能,故通之以半夏。”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Archiver|鳴醫軒 / MedYeah! 創用 CC 授權條款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香港 授權條款授權.

GMT+8, 2024-4-30 12:26 , Processed in 0.02392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