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醫軒 / MedYeah!

 找回密碼
 註冊
尚醫堂
搜索
查看: 3998|回復: 1

[分享] (轉帖)周楣聲長時間溫和灸臨證舉隅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6-8-27 23:43:2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尚秀葵,天津中醫19988月第15卷第4 周楣聲主任醫師,安徽合肥人,精研灸術,對某些疑難病證,宣導長時間溫和灸,每獲良效。筆者有幸隨周老臨證,受益匪淺,茲將隨周老學習所得及自身體會,整理數則,介紹如下:
1.  脫肛案:邱某,女,43歲。3年前即患有便後出現直腸脫出現象,屢治無效。近日來脫出加重,需用手托扶納回,伴有消瘦乏力,納差,便溏,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診為脫肛。予商丘及昆侖穴施艾條溫和灸。
1次施灸至40分鐘後,肛門開始有收縮感,並隨施灸的持續而逐漸加強,至施灸60分鐘後,肛門收縮感減弱而停灸。
依上法施灸3次,症狀有所改善,脫出直腸可自動回縮。繼續施灸10餘次,便時脫肛現象消逝。3個月後隨訪,脫肛未再發生。 按:本例脫肛系由肺脾氣虛,中氣下陷,大腸失於收攝,肛門失約而脫出。選取:足太陰脾經商丘,意在補脾益氣,升陽舉陷,以治其本;足太陽膀胱經經別別入於肛,依 “經脈所過,主治所及”,選取足太陽膀胱經昆侖穴,以利灸感循經至肛門部而提高療效。灸法治療脫肛多用於脫肛術後恢復及脫肛的急性發作期。手術後的灸治有利於傷口的癒合,提高手術的治癒率;急性發作期灸治可使脫出的直腸自動回縮,緩解症狀。
但灸法治療脫肛,亦有的患者停灸後,有復發現象。
2.五更泄案:戚某,女,53歲。黎明泄瀉約7年,經中西醫藥物治療效不顯。患者形瘦畏寒,偶有腰酸痛,飲食正常,舌淡紅苔薄,脈沉細。診為五更泄。予命門穴施艾條溫和灸,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1根艾條。施灸的溫熱感可從局部滲透於腹內,並在停灸後可持續1~2小時。
經此法治療月餘而愈,1年後隨訪無復發。 按:五更泄系由腎陽虛弱,命門火衰,不能溫煦脾土,水穀難以腐熟運化所致。命門位於十四椎之下,為督脈所入之門,其所在處與腎關係密切。故重灸命門,可借艾灸的溫熱之力,滲透皮膚直達深部,增強溫補脾腎陽氣的功效,可消除因命門火衰而致泄瀉。
3.癰瘍案:王某,男,19歲。患者近1周來雙手背多發性濕疹,呈片狀分佈,大小如粟粒,色紅頭尖,且逐漸加重,瘙癢難忍。曾給予清熱利濕中藥浸泡熏治患部後,雙手背糜爛、潰瘍,且有膿性分泌物滲出,雙手腫痛伴有燒灼感,體溫37.8℃,白細胞總數10700mm3 診為癰瘍(化膿性感染),予艾條溫和灸曲池穴,當灸至20分鐘左右,自曲池至手背病變部有溫熱感的傳導,繼之病變部溫熱感逐漸加強,並有癢脹感(蟲行感),繼續施灸至1小時左右,手背部的癢脹、溫熱感逐漸減弱而停灸。依上法每日熏灸2次。3次後,病變部的膿性分泌物逐漸減少,腫痛減輕,燒灼感消失,體溫亦趨正常。按照上法繼續施灸3次後而告痊癒。 按:《 內經》雲:“汗出見濕,乃生痤”, 由於濕熱之邪鬱阻肌膚,內不得通,外不得泄,營衛不和,肌膚失於濡養而發濕疹,加之複感外邪,引起疾病進一步加重,形成糜爛、膿腫。《備急灸法》曰:“其候忽然遍身痛癢如蟲齧,癢極搔之,皮膚脫落,爛壞作瘡。凡有此患,急灸兩臂屈肘曲骨間(即曲池穴也),各二十一炷”。本症熏灸曲池穴,一則屬於近端取穴,可使灸感快速、直接到達病變部位;二則曲池為手陽明大腸合穴,具有清熱利濕,涼血解毒之功,善於治療皮膚病。
臨證中,灸法治療皮膚破潰、膿腫、褥瘡等症,如運用得當,其療效優於針刺。但在施灸時應注意穴位的選擇和灸感的產生。一般循經取穴,在大椎穴水平面和脊中穴水準之間脊柱上或兩旁尋找壓痛點及局部施灸三者相結合,施灸量按周老師提出的灸法三相規律決定每次施灸量,每獲良效。
4.盜汗案:汪某,男,46歲。患盜汗3月余,時輕時重,入寐後周身汗出如洗,神疲乏力,時有心悸,舌淡脈細。診為盜汗。予左右陰郤穴同時艾條溫和灸,約至50分鐘後,溫熱感可沿手少陰心經直達心區,待其灸感減弱後停灸。當夜汗減大半,未全止,隔日未灸,汗又再出,後又繼續施灸5次,盜汗被控制。 按:盜汗是由於陰虛,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的症狀。該患者主要由於心血不足,心氣亦虧,汗為心之液,故熏灸手少陰心經陰郤穴,具有益氣補血斂汗的作用。另外,艾條熏灸少沖穴,亦有病人灸感可傳導至心區,但施灸時患者的體位一定要舒適、平坦。否則,會影響灸感的傳導。
5.體會:
1)溫和灸要有足夠的量。溫和灸作為一種行之有效的傳統療法,在臨床中起著重要作用,但其療效與施灸量有密切的關係。目前諸多書中記載溫和灸施灸時間10~20分鐘不等,施灸程度以局部皮膚紅暈為度。從臨床療效驗證,此施灸量對某些病證不能收到最佳療效。
考古代記載施灸量,不少情況下都比較大,為“隨年壯”或“灸至百壯”。《千金方》雲:“凡言壯數者,若丁壯遇病,病根深篤者,可倍多於方數,其人老人羸瘦者,可複減半……仍須准病人輕重而行之。”故施灸中,不必拘泥某穴灸幾壯、灸幾分的限制,應根據病證、病情、體質掌握不同的施量。從臨休體驗看,除上述所舉病證須長時間施灸外,對頑證、痛證、裏證、虛證,如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肌灸、坐骨神經痛、脫證、奔豚氣、遺尿、痛經等證均要採用長時間的溫和灸,方能取得最佳療效。
2)長時間溫和灸多可產生灸感。從古至今,大多書籍描述針刺得氣感覺,而對灸感描述甚少,只提及施灸程度“從知痛灸至不知痛,從不知痛灸至知痛”或只言灸幾壯。在隨周老學習及臨證中仔細觀察體會,認為灸療同針刺一樣亦能得氣。其灸感多為施灸部位或病變區出現溫熱、癢脹及循經傳導現象。
周楣聲老師將其歸納為3個階段(又稱灸感三相規律)
1階段():自熏灸點與病灶間發生氣至病所的聯繫,出現溫熱感、水流樣感覺等;
2階段():在病灶處出現溫熱感、蟲行感、風吹樣感覺等;
3階段():灸點與病灶間的聯繫消失。
3階段的產生,大多須長時間施灸即在40分鐘以上,甚或燃盡1根條(90~120分鐘)。灸感產生與否與療效有密切關係,若灸的時間達不到得氣程度,則療效甚微;若能達到得氣的程度,則療效顯著,與針刺“氣至而有效”相一致。故在施灸時,應長時間進行灸治,方能達到得氣的程度。但切忌妄施過量,否則會欲速則不達。
3)取穴少,療效高:長時間溫和灸取穴少而精,依辨證取穴、循經取穴,選取1~2穴,如脫肛選丘墟或飛揚;寒濕泄瀉取水分;五更泄取命門;肩凝症取肩骨禺;血瘀腰痛取陽交;下肢膿腫取至陽和腰陽關;足跟痛取風池等。長時間溫和灸,以氣至為度,取得滿意療效。
發表於 2007-10-30 11:08:52 | 顯示全部樓層
中醫理論符合人性化,中庸之道也。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Archiver|鳴醫軒 / MedYeah! 創用 CC 授權條款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香港 授權條款授權.

GMT+8, 2024-4-28 00:35 , Processed in 0.04889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