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醫軒 / MedYeah!

 找回密碼
 註冊
尚醫堂
搜索
樓主: Lydia

[分享] 胡希恕先生《傷寒論》系列講座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09-4-20 12:43:47 | 顯示全部樓層
胡希恕先生《傷寒論》系列講座---第九講

這個人參,就是胃虛,津液虛。就是四逆湯證有人參證,就是四逆湯證心下痞硬嘛,同時煩悸,這個茯苓治煩是肯定的,治煩治心跳。那麼張仲景也沒這麼說明,總而言之他是發汗,若下之,這人虛極入陰了,而這個煩躁跟上邊那個幹薑附子湯的煩躁是一樣的,陰證的煩躁,那茯苓四逆湯你得分析了,那麼在霍亂篇有這麼一節,他說惡寒脈微而複利,利止亡血也,人參四逆湯主之。這句話什麼意思呢?他本來講的是霍亂呀,霍亂是上吐下瀉,耗損人的津液是最厲害了,損津液就損血液。那麼後來這個人就是雖然不瀉利了,脈微,惡寒得厲害,說這個病沒好啊,不吐不下了,可是脈微而惡寒,而又複利了。霍亂好了,現在又下利了,完了再補充說了,利止,說是霍亂這個利止,那不是真好,那是亡血也,現在的話就是脫水,他沒有可吐可下的了,所以他當時利止,但是病沒好,所以脈微惡寒,霍亂篇裏要詳細講的。那麼這個是亡血了,我們方才講了,這種亡血就不能用生地了,它是陰寒呐,惡寒脈微而複利,以前霍亂這個利止呀,那就是無可利而利了,那就是沒有什麼可利,當時是止住了,可是這個病沒好,所以脈也極微,脈微者亡陽也。這個亡陽指著津液。那麼現在又利了,那就是這個病不但有陰寒,而且陰血也虛到家了,所以這個地方你要想法滋陰,滋津液,益血液,只能健胃,他這不是陰寒證嘛,在四逆湯的基礎上只是能加人參,那生地、麥冬簡直就是不行啊。所以這個地方就拿《醫宗金鑒》,《醫宗金鑒》是太醫院那些吃俸祿的人,他們也瞎鬧啊,他們說這不對,他們說附子、幹薑為大熱藥,亡血怎麼能吃這個東西呢。其實他是不明白,這個亡血要看怎麼一個證候,他是陰寒的證候的血少,你吃寒性的滋陰藥啊,那還不讓他死呀,所以就拿《醫宗金鑒》也這麼說,那正是陰寒的津液虛血液虛,同時還得治陰寒不可,回陽啊,還得用四逆湯的基礎,那麼血液哪來呢,即健胃,他胃氣不復嘛,胃氣一複,水谷之氣一行,血液馬上就恢復了,所以他是用四逆湯加人參湯,治陰寒而血如注,他用這個方子。咱們這個呢又加上茯苓了,那麼在這個人參四逆湯證又加上一個煩躁心悸這類的情況,你只是用人參四逆湯不夠了,還得加茯苓。茯苓這個藥啊,睡覺安眠都用茯苓啊,它治悸煩,心跳,煩,它同茯神差不多。應該有這些問題,那麼他這個書也沒明說。他沒明說這個道理,就是四逆湯,你們看去,四逆加人參,後頭也有,那麼茯苓,這一段都講茯苓呢,都講這個利尿藥呢,他就不明說,這個與一般的四逆湯證的不同點就是煩躁。那照著本文說呢這兩段都要不得,一個病,發汗不好,惡寒,那你就給吃芍藥附子甘草湯,這也不行。這一段也是一樣,發汗,若下之,若煩躁就給吃茯苓四逆湯,也不行。所以他這個內容啊不這麼簡單,文字是一個簡文,可這個非知道不可,要不然的話,我們遇到這個病就根據這個,照這條文來用就錯了。
茯苓四逆湯方
   茯苓四兩 人參一兩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兩(炙) 幹薑一兩半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二服。

70、發汗後,惡寒者,虛故也;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胃氣,與調胃承氣湯。
這個在這一點就看明白了,他講這個發汗能造成虛寒的這種情況,頭前講的都是,這是由於虛,虛達到一個相當程度就轉入陰,轉入陰寒證。
“不惡寒,但熱者”,一點也不惡寒,但熱,就是反惡熱,這是實,實指著胃家實那個實。雖然這個發汗,能得到兩種問題,一個由於虛極而入陰證,上邊講了,另一個由於喪失津液,胃中幹,那就能轉陽明病,這個底下要講這個。所以主要講的就是為這個,所以這個發汗不可等閒視之,要是不得法,造成這個疾病相當地多,上邊這個虛寒的這種,底下還能夠轉成實熱證。
實熱怎麼治呢?就是調和胃氣了,可以與這個調胃承氣湯,這也是一個概要的說法,所以擱個“與”,不說“主之”。那麼但熱者,實也,也有白虎湯證,熱結於裏,也是但熱不寒呐。也有調胃承氣湯,真正實了,有潮熱,可以用調胃承氣湯,要說大實呢,當然還得用小承氣湯、大承氣湯。
他這個意思呀不是在太陽病、太陽篇裏頭,專講這個調胃承氣湯,不是,和上邊這個芍藥附子甘草湯、茯苓四逆湯一樣,不是專為講這個,因為我們講太陽病依法要發汗,但是發汗你得守規律,該用哪種發汗藥用哪種發汗藥,而且就是該這麼用,也常常地發汗之後,由於他素日身體的關係,也興許有這個那個的後遺症發生了,也有這種情況,也得知道啊。要是錯了,錯了更不行,錯了不為虛,就為實,這個虛寒上面舉兩個例子,芍藥甘草加附子、茯苓四逆湯就是。那麼實呢,也舉一個例子,調胃承氣湯就是,和胃氣,他是這個意思。主要的意思還是講太陽病為主,那麼調胃承氣湯不能說是這樣子,不惡寒但熱就使調胃承氣湯也不對的,因為後頭還要講的,咱們到陽明篇的時候就要詳細講了。
這個發汗,根據頭前那一條啊,汗、吐、下,要是用之不當,也屬於亡血液亡津液,那麼這個結果呢?由於這個津血虛極,必轉為陰寒虛證,所以他要怕冷,頭前講這個就是了, “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和那一條也是69, “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這全是由於發汗,亡失體液,體液亡失一個相當程度,轉為陰虛證,所以惡寒。那麼也有呢津液喪失太多了,胃中幹,轉成為裏實證,就是陽實證了,那麼這個就是不惡寒但惡熱,“不寒但熱者,實也”,我們後頭講陽明篇就知道了,這是胃家實這個實呀,就變成陽明病了。那個虛寒呐就是屬於太陰病的範疇,這個書上沒明說,意思就是這個意思。那麼轉向實證怎麼辦呢?虛證頭前都有了,當和胃氣,那就得調理胃。調理胃的方法也很多呀,那麼他也是舉一個例子而已,“與調胃承氣湯”。那麼只是不惡寒但熱,也不應該用調胃承氣湯,所以他說“與”,不擱個“主之”,這就是明證了,還要加以細審啊,當然一般是用調胃承氣湯的機會多,所以他說個“與調胃承氣湯”,可以與調胃承氣湯的機會,那麼在什麼情況之下呢?我們後頭是有的,在這都沒明說。
那麼在這個書上呢,在《玉函經》上說是小承氣湯,一樣,小承氣湯是以脹滿為主,大黃、枳實、厚朴配伍到一起的,但是它去熱的力量差,沒有芒硝啊,這個調胃承氣湯啊偏於去熱,對這個脹滿作用不大,沒有厚樸、枳實。這也就是說我們根據其他的證候,有用小承氣湯的機會,當然也有用調胃承氣湯的機會,他說個“與調胃承氣湯”,就讓人啊臨證細審的意思,不一定得用它,那麼一般說呢可以有用的機會,因為我們上次講過,他不是專為調胃承氣湯立論的,他講的是太陽病,那麼太陽病依法當發汗,但是發汗不合法,可以轉為虛證,也可以轉為實證,主要的意思在這一點。實證就要攻實呀,所以調胃承氣湯是攻實之法。
那麼這個方劑呀就是芒硝、甘草、大黃這三味藥,這是一個瀉下,它叫調胃承氣湯,就是調和胃氣呀,其實這個藥呢瀉下力量很重,這個大黃與芒硝合用,根據藥物配伍的關係呀,這個大黃能加強腸子的蠕動,腸子蠕動就使著大便往下走。這個芒硝能稀薄大便,儘是幹便,怎麼蠕動也不下去,再配合芒硝,鹹能軟堅嘛,能稀薄大便,使之稀,那麼加上大黃這個蠕動就了不得了,大黃配合芒硝啊,古人有句話,說是大黃沒有芒硝,就像快刀不開刃一樣,它這個攻破的力量還是差的,所以擱一起呢瀉下比較重。但是裏面配伍大量的甘草,這個甘草啊,在病情上緩急迫,可是它也緩弱藥力,所以調胃承氣湯用甘草的關係,甘草這味藥啊你象我們用瀉下藥啊,有甘草不會有虛弱的情形,所以甘草這味藥也能緩和藥力,所以叫調胃承氣湯。大小承氣湯裏都沒甘草,那就是急攻。那麼這個藥啊就是裏實證,大便不通,發潮熱,這個芒硝同石膏的寒性差不多,但是石膏沒有瀉下作用,這個芒硝有瀉下作用,這個藥是鹹寒的藥,解熱的作用相當強。也就是說裏實證,發潮熱,熱得厲害,大便不通,可以用調胃承氣湯調和其胃氣。

71、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幹,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那麼這一條前一半是承接上一條說的,說太陽病當然可以發汗了,如果發汗不合法,造成大汗出。這個發汗,頭前講了,不要大汗,這與護理也有關係,你不那麼大捂大蓋,不會出大汗的。要不合法,指著大汗出,身上水分喪失太多了,那麼這胃中水分也被奪,外面舍水分,胃裏頭水分也被奪,所以胃中也就是幹了。幹了,他想喝水,而且胃中幹,胃氣就不和,煩躁不得眠。那麼這個時候啊沒有其他的病,也沒有大便幹等等這些情況,也不譫語煩亂,光是人煩躁而渴,這個時候可以“少少與飲之”,他就是胃缺水。
“少少與飲之”這是個重點,不要大,這個胃中幹就是人想水喝,你要不限制他,他猛喝,就壞了,那人非喘不可,因為渴得厲害,喝的水存到胃裏頭,壓迫橫膈膜就要喘的。那麼少少給他,一點一點給他,胃得了滋潤了,胃氣和,不但不渴了,他也不煩躁了。這個我們在臨床上也常遭遇的,那麼發汗後,汗出多了,病是好了,但是呢由於胃中幹,他有這麼一種反應,人是煩躁不得眠,渴欲飲水。那麼這個時候不必給他吃藥,少少給他水,胃氣和就好了,這是一個。
那麼底下這一節呢,與這個就不一樣了。底下這一節就是誤發裏有停水人的汗,這根據頭前啊,頭前不有嘛桂枝去芍藥加茯苓白術湯,覺著小便不利,水不下行,裏有停水,這個發汗表不解,非得利小便不可。那麼就即便發汗汗出而脈仍浮,“脈若浮,小便不利”,他原來就有小便不利了。“微熱消渴者”,這個表不解,還有微熱。消渴就是隨飲隨渴,叫做消渴。那麼這種渴就與上邊不一樣了,上面那個渴,喝點水就好了,這個不對。要是小便不利,脈浮微熱這種渴,這是由於小便不利,裏有停水。那麼裏有停水怎麼渴呢?裏有停水一般都不渴,比如胃有停水,人都不渴,唯獨這個由於小便不利而裏有停水,非渴不可。這個也很好理解,由於小便不利,我們身上這個廢水呀,應該排出的水而不得排出,那麼你再喝水呀也沒法吸收,這個物體呀不可入性啊,你比如我們靜脈裏頭充斥一種廢水,分解到腎臟,到小便那排不出去,那麼達到一個飽和量,你再喝水也不吸收,沒法吸收了。可是組織上缺少水的營養,他渴,反應到人的食欲上面就渴。這種渴相當地凶,它叫消渴呀,你怎麼喝,這水還在胃腸裏頭,它不吸收,而這個組織還是需要水,所以渴得相當厲害。
這五苓散的渴是兩個內因,這是一個,由於小便不利。另一個就是熱不除,有熱,那麼各組織細胞又缺少水的營養,他渴,同時有熱,他煩渴。這兩個加到一起了,所以形成這個微熱消渴,這是五苓散證。
我們用五苓散一方面是解表,利水解表,那麼就逐其熱了。那麼同時通利小便,就是包括水代謝機能整個恢復了,舊的去了,新水自然也就吸收了,他就不渴了。
在後面注的有幾句話,“即豬苓散”,這個是錯的。豬苓散在《今匱要略》上有,豬苓、茯苓、術這三味藥,就是白術了,這個叫豬苓散。大概也解渴,但不是五苓散。這後頭五個字大概是注錯了,“即豬苓散是”這錯了。你們回頭找一找《今匱要略 嘔吐噦下利》那一篇裏頭有豬苓散,是嘔吐而渴者,吃豬苓散。他渴想水喝,水停這個地方還是吐,這個惡性循環。那麼這個怎麼辦呢?這個豬苓散利小便,還解渴。他要是不渴,裏頭也不停水了,這個裏頭也不能再有了,你們看看《今匱要略 嘔吐噦下利篇》。那麼這一節後頭注的這五個字是錯的。這個五苓散啊,茯苓、豬苓、澤瀉、白術,這都是利尿藥,而伍以桂枝,配伍桂枝,小量,你看桂枝才擱半兩啊。那麼這個方劑,桂枝也治氣上沖,桂枝湯裏是主藥了,它也解表,解表去熱。我們這個小便不利呀,常由於氣上沖,所以利尿藥都擱桂枝的多,擱桂枝呢鎮其氣上沖,不讓氣往上來,氣淩於上,往往誘導水往上不往下。那麼另外寄利尿藥的群力,達到小便行於下,利尿。這個在利尿藥裏是相當重的一個方子。
那麼這幾味藥雖然都是利尿藥,在臨床上應用是不相同的。豬苓這個藥利尿的作用相當強,同時這個藥利尿之中還解渴,它是寒性利尿藥,你們看是利尿要是渴的話,都有豬苓。這個澤瀉是甘寒的藥,也是寒性利尿藥,甘寒,它入胃,所以胃有停飲(就用它),這個白術也入胃,白術偏於溫,這個澤瀉偏於寒,那麼假設胃有停水,又不是那麼寒,而且反而有熱,用澤瀉。這個澤瀉,凡是胃有水,都是致頭暈,澤瀉、白術,這個藥都治頭暈,所以也是個利尿藥,它還治頭暈。在臨床上,由於裏頭有停飲而頭暈,那麼我們用一樣利尿藥,小便不利,有頭暈,白術、澤瀉這藥我常用。這個茯苓呢咱們講過了,這個茯苓治心悸,心悸、心煩,象肉跳,這都是用茯苓,它也利尿,它也入胃。茯苓啊性最平和,所以一般利尿藥常用它,尤其咱們現在說神經官能症,關於神經方面的,由於停水造成的多用茯苓,你看安眠藥,酸棗仁湯也是大量用茯苓,你不擱茯苓都不行的,它對神經官能這方面的病最多,尤其心悸、心跳,不但心悸、心跳,其他地方跳,它也治。所以這幾個藥啊,共同的作用 。

72。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
此條略去胃有停飲,小便不利這一前提。發汗后脈浮數,說明表不解,煩渴為有熱之象,此處即是誤發汗,胃有停飲,小便不利這類病人的汗,汗雖出而表不解。設想若非這類病人,僅有從條文字句來看,應為白虎湯或白虎加人參湯証為是,說明白虎加人參湯証與五苓散証的主要鑒別要點在于小便的利和不利。

73、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這一段更簡了,也是根據前一條說的,本來就是傷寒,無汗的傷寒證,那麼經過發汗汗出,而渴者,也就是表不解而煩渴的,還是有小便不利,還得用這個,他這個五苓散主之呀,他就讓你看頭前,他這個書就是這樣。假設要沒有這些話,那麼就是傷寒,汗出而渴,就用五苓散,那是錯的,尤其底下這句話,不渴了,那麼就喝茯苓甘草湯了,就更錯了,就不可理解了。主要這一段給五苓散與茯苓甘草湯並提出來,讓你鑒別,鑒別的方法就這兩個方劑是渴、不渴的關係。那麼這個五苓散證呢,你得根據頭前這個說法,仍然有脈浮、小便不利而渴者,用五苓散。那麼上證不渴的話,可以給茯苓甘草湯,是這麼個意思。
這個茯苓甘草湯啊也是桂枝甘草湯的加減方,加茯苓,加生薑。這個茯苓量用得非常重了,這個二兩是錯的,在《玉函經》就是三兩,頂少得擱三兩,因為這個方劑在厥陰篇裏頭還有這麼一段,他說的傷寒,厥而心下悸,應該給這個茯苓甘草湯,他說不然的話,水氣入胃,必做利也,這個意思是什麼意思呢?你看這個藥物組織就看出來了,既有桂枝,又有生薑,這個水氣沖逆,水往上合氣沖的氣,逆滿心下而心下悸,心下就是胃口這塊呀,這個水和氣都往上來,甚至於人就要嘔的,所以他心下悸,那麼這個在這段都沒明說,這個在這段的主要意思,就是五苓散與茯苓甘草湯的鑒別點就是渴與不渴的問題。我們用這個方劑,只是不渴就用它,是錯的,主要得心下悸,氣沖、心下悸,或者有嘔逆,這個生薑嘛,而小便不利,也得有小便不利,我們才能用茯苓甘草湯。他不渴,不但沒有豬苓,同時呢利尿的作用照五苓散差多了,他影響不到消渴的程度上。
那麼這個方劑呀也很常用,茯苓甘草湯,一般由於裏有停水失眠啊,這個方劑也挺好使,這個方劑加上這個龍骨、牡蠣,治心悸、失眠,我常用這個方子,挺好使挺好使。假設遇到頑固的失眠證,那麼他有這個心下悸得厲害,用其他的藥不行,你用這個藥,每每見效。龍骨、牡蠣都可以擱12克,一樣擱12克,很好使。這個茯苓可以加重,要是治失眠的話,茯苓起碼要擱4兩,4兩就多了,4兩就是12克,還可以加,茯苓關於神經方面的證候用得相當多。
這兩個方劑的比較啊,其他都類似五苓散證,五苓散也有心下悸呀,也有茯苓嘛。那麼同時五苓散治消渴,這個不渴。
茯苓甘草湯方
  茯苓二兩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一兩(炙)生薑三兩(切)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74、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裏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他說“六七日不解而煩”,原起這個人得的是中風證,中風沒有不發熱的,在六七日這麼一個過程,當然是暗中就是說已經服過桂枝湯了,還不解,這個人啊反而煩。不解指著表不解了,“有表裏證”,表證就是上面說的不解,還是中風發熱那種證,裏證就指著下麵這個水逆,飲水則吐這個水逆。他說“有表裏證”,這也是倒裝句,先把結論擱頭前了,底下詳細解釋。“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這五苓散證就渴,渴,喝還渴,這叫消渴嘛,你怎麼樣子喝,也不吸收,這胃停水多了就要嘔吐,所以“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吃東西不吐,就是水在胃停多了,水下不去,那麼專吐水,可是渴,一喝就吐,那麼這叫作水逆證,當然也用五苓散治之。開始是消渴,小便不利,有發熱,微熱,那麼這個時候就吃五苓散就好了,不至於得水逆,這個時候再延遲,不利小便,一直喝,這個水喝到相當程度,再喝就要吐了,這叫做水逆。這個水逆還是五苓散證的繼續,所以仍然用五苓散。

75、①未持脈時,病人手叉自冒心,師因教試令咳而不咳者,此必兩耳聾無聞也,所以然者,以重發汗虛故如此。
“未持脈時,病人手叉自冒心,師因教試令咳而不咳者,此必兩耳聾無聞也,所以然者,以重發汗虛故如此”。這是一段,下面應該是另一段。“未持脈時”,就是這病人來到,還沒診脈呢,看著情形,那麼這個人“叉手自冒心”,交叉著手按著心下的部位,這就很清楚了,桂枝甘草湯頭前講過了,氣往上沖得厲害,心也跳得厲害,他按著這個地方比較舒服,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那麼我們看著這個病人就看出這種情形了,不用診脈就知道他是發汗太過了,亡失津液太多,他亡津液亡血液,血不足以養心就心下悸,尤其這個氣上沖也厲害。“師因教試令咳”,他看看這個喪失津液血液這個程度,如果要厲害的時候,他閉耳聾,所以要試驗試驗,“因教試令咳”,你咳嗽咳嗽。他耳朵聾他聽不著啊,他也不咳嗽,從這可以明明白白看出來發汗太厲害了,不但心還必須得按,耳朵,這津液不能灌於上了,所以血不榮於哪,哪就不好使呀,他兩耳已經聾了。這就是中醫講的望聞問切了,你不用診脈,在這個情形之下,就可以看出這個誤治的結果。這是一節,主要的是由於發汗太過,亡津液亡血液,氣沖、心悸、耳聾,造成這種情況。我遇到過這個病,那耳朵聾得一半時好不了,他總得津液恢復之後,逐漸逐漸就好了。
底下這是又一條了,“發汗後,飲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②發汗後,飲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這就根據那一條,“胃中幹,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就根據那條來的。由於發汗,喪失水分太多,胃裏頭水也被奪,胃中幹,那麼這個時候給他喝水,一點點給他喝,不要大灌,“飲水多,必喘”,這就是根據那條來的。所以他一時猛喝,他渴嘛,可是這個水汪到胃裏頭,一半時不吸收,尤其在病人的胃都不好,那麼在胃裏頭停水,壓迫橫膈膜,他呼吸就困難,他就喘。
“以水灌之,亦喘”,拿水灌之,是古人治病一個方法,拿水澆身,這就現在西醫用冰袋是一個方法。他是本來裏頭有停水,就根據五苓散那地方來的了,發汗,表不解,身上發熱。那麼這個去熱的法子,古人用澆水的辦法,拿水灌之,這個也不行。凡是這個表證啊,如果表不解,詳細斟酌所以表不解的道理來,古人有用水灌之之法,一灌之使這個熱不得外出,熱壅於裏一定要喘的。所以這一點都是非法的治療,現在在中醫沒有拿水灌之的了。他這個病在臨床上必須分表裏的,那麼這個病人發熱,他是表證,你非使之由表解不可,由表解的方法多端了,他如果小便不利,你利小便就可以了,這表也解了,是不是。你要從外往裏頭治,越治越壞。我們在臨床上常遭遇的事情,你象風濕這類的病,它也在表,應該由裏吃藥,讓它由外解,所以這個烤電啊,這我可不是隨便反對西醫了,這種治療都是違背治療原則的。你們觀察吧,凡是由外治關節炎的,好的很少很少的,治來治去都是這個病越治越往裏,出來其他的毛病。它是表證啊,這個表證咱們講太陽病,頭一回就講了,這個表證什麼意思,就是這個疾病在人體的量能上,願意由表來解除疾病而發生的病,發生這種證。那麼這個大夫呢應該因勢利導嘛,這個病要由表解,你想方設法讓它由表解,你要往裏頭捂,越捂越壞,這是違背治療的原則。所以以水灌之這種法子也是不對頭,所以他也喘,他這個熱不得卻於外而壅於裏,他一定要喘的。

76. ①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
梔子豉湯方
   梔子十四個(擘) 香豉四合(綿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梔子甘草豉湯方
   梔子十四個(擘) 甘草二兩(炙) 香豉四合(綿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甘草取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梔子生薑豉湯方
   梔子十四個(擘) 生薑五兩(切) 香豉四合(綿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生薑取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這也是一條,以下另一條。這個說的水逆證,本來他是小便不利,那麼裏有停水的這種人,你發汗不行,那是誤治。發汗後,那麼就得五苓散的這種水逆證,微熱、消渴,直門兒喝,他就 “水藥不得入口,為逆”,這個所謂逆者就是施治造成的,就是我們治療給造成的逆證、逆治,由於逆治造成的,就是誤發了裏有停水人的(汗)這種病。這樣你再發汗,越發汗表越不解,“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你再發汗,激動這個裏水,這個水不得出入,而上吐下瀉不止,所以這個水逆證啊只能用五苓散之類的辦法,把水排出去就好了,你要再發汗,這個水上下而為上吐下瀉這種病。在這是給五苓散作總結,五苓散這樣很多了,水逆到這個地方,只是用五苓散。在有五苓散這個水逆證更不可發汗,發汗能為上吐下瀉這類的惡變,這個當醫者不得不知。
底下這個他又另起爐灶了,另講一個問題了,與上節是不相關的。底下講的是虛煩這類的病。
②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儂,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
他說也有這麼一種病,在汗吐下之後,也發了汗了,也吃過吐藥了,吃過下藥了,那麼這個人呢虛煩不得眠,這個虛煩不得眠不是真正虛了,雖然用過發汗、吐下藥之後,他比原來還發煩,這個發煩不是有實證,也吃過吐藥、下藥,沒有實質的證候,表也沒有象我們說的麻黃湯那種表實證,也沒有,這個虛就是指著這個虛,不是一種實證的虛,可是這個拿著現在話說就是一種炎症,發汗吐下之後遺熱不出,熱在裏頭還有,那麼這個人煩躁不得安眠,這個病很多呀,這種病一般說就是虛煩不得眠,要說厲害的話,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憹。反覆顛倒就是睡不著覺,翻轉不安啊,翻來覆去的,等他厲害的時候就是輾轉反側,不能安臥在床上,而心中懊憹,這個懊憹是煩躁劇烈的一個狀態。這個懊憹,煩惱謂之懊憹,說這個煩躁,人啊不可名狀,叫心中懊憹。那麼這都是這個熱衝擊人的腦子,影響心臟的這種情況,才能發生這一系列的毛病。這都是熱,在中醫說是熱毒啊,雖然吃過發汗、吐下的藥了,但是這個熱還不盡,拿著現在話說就是裏頭有炎症,那麼這得用梔子豉湯。
梔子豉湯這個藥也是很常用的藥,它是以解煩為主,解煩去熱,不是真虛,真虛用不得苦寒藥啊,象咱們說那個虛勞那個虛,用這個藥不行。
“若少氣者”,所以這個熱盛啊人氣就短,內經說壯火食氣嘛,那麼這個少氣也是呼吸短嘛,這個是一種急迫狀態,並不是真正的虛,為什麼擱甘草啊,就是這個熱煩陷入急迫狀態,呼吸短促,這個在梔子豉湯中加入甘草就行了,甘草緩急迫嘛。同時這個甘草啊,多少都有點補益性,但是在本草上沒有這麼說的,根據臨床上的應用來看,它也多少有安中的意思,是甘藥都有補益作用,甘藥補脾胃。
“若嘔者”,就是上邊那個證候啊,我們還用梔子豉湯,但是要加生薑,生薑治嘔。這個梔子豉湯啊就是梔子、香豉這兩味藥,這個藥雖少,在臨床上應用很多,凡是這個胸中啊說不上來的煩躁,大概都是梔子豉湯證較比多。
這個方劑後面的注解有錯誤,他說是這兩味藥,“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這錯的,這個梔子豉湯我常用,差不多用到這麼大歲數,我一回也沒遇到吐的,沒有這個事,這個藥不吐。這都是這個書注家這麼搞的這個。瓜蒂散這個藥啊裏面擱的豆豉,總是看瓜蒂散中有豆豉,梔子豉湯中也有豆豉,就尋思這個是吐藥,不對的。這個豆豉是個什麼東西?它是大豆做的東西了,那個東西不能使著人吐啊,根本也不使著人吐啊。這個瓜蒂散湧吐的作用也不在豆豉。
 樓主| 發表於 2009-4-28 18:11:45 | 顯示全部樓層
胡希恕先生《傷寒論》系列講座---第十講

這個就是不經臨床,這個臨床試驗,誰吃梔子豉湯吐啊,沒有一個,哪有這個事呀。而且這一段,文章你們看看,他說發汗吐下後,你還給吃吐藥啊,哪有這個事呀。這個本文,在發汗、吐下之後遺留下來的虛煩不得眠,你再給吃吐藥,哪有這麼治療的?在這個文章上講也不行。那麼在這個方劑本身,通過實踐,它也不吐。所以這個不是吐藥。這個書流傳時間比較長了,但是也沒有給它更正,很奇怪,這個決不通。
梔子甘草豉湯,就是梔子豉湯加二兩甘草,也不吐,後面也是“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也是錯的。後頭這個梔子生薑豉湯更錯,怎麼說呢?梔子生薑豉湯本文明明這麼說的,梔子生薑豉湯它治嘔,好嘛這個方子還吐哇,這不是瞎鬧嘛是不是。所以這個地方啊,講書人怎麼能在這個地方講下去,我就納悶。它治嘔啊,怎麼能吐啊,所以這是錯的。這個我們不要信這句話。
那麼方劑好明白,這個梔子和豉全是解煩去熱的藥,消煩,去熱,止煩。這個梔子豉湯是好藥,在臨床上最常用了,別看藥少。後頭的比較最重要。

77、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梔子豉湯主之。
無論是發汗,或下之,煩熱,胸中窒,胸中就是當間,就是胸部中間,就指著食道說的了,人發煩熱,感覺這個地方啊堵得慌,滯塞,這個病很多,你象食道上的食道炎啊,食道上的病很多是這種情形。我治一個食道憩室,他就是這麼種病,我就給他吃梔子豉湯就好了,西醫也是奇怪,中醫就是辨證,他有這種證候,你用這種藥是准行。我也不知道梔子豉湯還能治憩室,它之所以能治憩室,是因為憩室發生這種證,他就是心中懊憹,煩熱,這塊覺得滯塞,這個病最多,食道方面的病啊梔子豉湯證很多很多。這個胸中指著當間這一道啊,不是整個胸,整個胸那是柴胡證了,這個胸中就是指著食道說的,這個很要緊啊。也不吐,我們治食道憩室那個人啊,他吃了梔子豉湯那麼多,有二斤,他也沒吐過,他一天吃兩遍,他越吃越好,他老吃,後來再拍片就沒有憩室了。
可是我們遇到這種病啊,象頭前說這個,“發汗,若下之”之後,一般不會使鬱熱不除而產生這種病。假設不是發汗或下之,也有煩熱,胸中窒,也可以用這個方子,不必非得發汗或下之之後。那麼就是我們在臨床上,不一定是發汗或下之之後見這種證候,就象方才說那個(患者),沒吃過發汗藥,也沒下過,他就有這種證,你就用這個方子就行的。那麼這個書呢(這個地方)講的是太陽病啊,太陽病當然講發汗。他說發汗之後,又吃過瀉藥,他意思說呀不是實證,不是胃腸裏頭有實,也不是表不解那種實,這種煩熱大致都是咱們說的這種炎性的這種證候,所以擱個虛煩。

78.、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豉湯主之。
這也是給治錯了,傷寒沒有給吃瀉藥的,五六日表不解,還得解表啊。這個“大下”,下就錯了,大下就更錯了,這時就指著邪陷於裏了,熱邪被陷,所以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這個心中不是指著心下,大概這個可能指著心臟,他這個書啊是指著心中的這個話,都是指著心臟這個部位。“心中結痛”,心中有支結疼痛的感覺。那麼這個病我是沒遇到過,據我的體會呀,可能類似心囊炎的這類的病,由於這個表熱,他吃瀉藥,使邪熱內陷,影響到心囊發炎,可能是這種情況。
心中結痛啊,“未欲解也”,說這個不是好病的樣子了,不是要好了,這個可以用梔子豉湯。但是我用梔子豉湯治這個急性心囊炎的時候,我治過,是有效應的,但我不是只用的梔子豉湯,我配合旁的藥物。那麼根據這段象心囊炎的這種情況,我也不敢說,因為主人沒有明說呀,不過我們這麼研究的。他寫的心中,不是心下,不是胃。

79、傷寒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樸湯主之。
梔子厚樸湯方
   梔子十四個(擘) 厚樸四兩(炙,去皮)枳實四枚(水浸,炙令黃)
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這個病也很多,同是誤下,使著表熱內陷的一種病。“心煩腹滿”,心煩就是上面虛煩的這種狀態了,厲害了也心中懊憹,而且腹脹滿,臥起不安。臥起不安就說明心中懊憹的這麼一種狀態,劇者必反覆顛倒,他不能安臥嘛,起來,爬下,起來,爬下,就這樣。那麼這個用梔子以解煩熱,用厚樸、枳實以去脹滿。這個病也很多,這是這個病在心煩的時候,抑止了腸胃的這種情況。這個就是梔子加上厚樸、枳實這兩味藥,我方才說了梔子去煩躁,臥起不安,厚樸、枳實去脹滿。這個臥起不安有兩種原因,一種是因為脹的,另一種是熱煩,兩種原因擱到一起更使他臥起不安。

80、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幹薑湯主之。
梔子幹薑湯方
梔子十四個(擘) 幹薑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這個大下呀,古人這個大下就是指巴豆劑。這個巴豆劑古人常用的,究其實是個好藥,但是巴豆劑呢是一個下寒的(方劑),它是個熱藥。所以經過大下之後,身熱不去,藥用的不對,不應該用這個熱藥來去熱,熱還是不能去的。
“微煩者”,這擱個微煩,這個煩是梔子證,但是這裏頭擱個“微煩”這兩個字就是暗含著有“幹薑(證)”這種寒證。這個病由於這個大下呀,這也是誤治了,寒熱錯綜發現,所以既用梔子,又用幹薑。那麼梔子證是煩得最厲害了,他擱個微煩,當然這裏頭有幹薑,由於大下傷中氣了,傷胃了,同時寒也生了,這個方劑裏頭,在這一段裏頭沒明白地說明,恐怕這個人有下利、嘔逆這種情況,要不他擱幹薑幹什麼?所以這個熱煩也不太明顯,但是還有,所以他用梔子、幹薑,寒熱並用,兩個藥,那麼這個方劑呢,既有梔子證,又有幹薑證。這個幹薑證我們知道了,嘔逆呀,胃虛於寒呀,或者有下利,這個幹薑都可以治療的。那麼梔子呢,當然就治煩,煩熱。
所以經過誤治之後,寒熱錯綜,那麼這個藥也是寒熱並用,這是不相悖。現在有人說呀你看你既用梔子,又用幹薑,這沒關係的,他只要有這種證,你這麼用就不會錯誤的。他沒有幹薑證,你當然不能用幹薑,沒有梔子證,你不能用梔子。
這個段落呀都說得太簡單,不夠清楚,那麼這個道理呢,他講的是太陽篇,象這個方劑呀,你象幹薑附子這類的方劑在三陰篇都有詳細的說明的,在這裏就本段,他說梔子是一個苦寒藥,但是要有寒熱錯綜的話呀,也可以與溫性藥配伍,意思不過如此。

81、凡用梔子湯,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服之。
梔子是苦寒去熱的藥,所以用梔子為主藥的這種方劑,這個病人舊微溏,有習慣性的大便溏瀉,這是久寒的病。那麼久寒,這個梔子是萬萬用不得的,尤其這個梔子與黃連,都治煩了,黃芩,它們不同的,這個黃連、黃芩呢能治瀉肚,梔子不行的,你看看治下利的藥都不用梔子,所以這一段他也是大有用意的。梔子這味藥啊,它是解煩,同時也去黃,咱們講到黃疸,梔子茵陳蒿湯裏頭也有的,它有利小便的作用,但是它不能治下利。這個黃芩、黃連、黃柏也治煩,但是這些藥都是苦燥,能治下利,不利小便。所以它們也有些不同,全是苦寒藥,在臨床的應用也不一樣,在方劑中的應用我們也知道,如果病人煩躁,當然要用苦寒藥了,大便要是溏薄,當然就不用梔子,可以用黃芩、黃連這類的藥。

82、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目閏動,振振欲僻地者,真武湯主之。
真武湯方
   茯苓 芍藥 生薑各三兩(切) 白術二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這一節可與苓桂術甘湯那一節互看,67條,“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就這一條,這個就是裏頭有停水,所以吐、下,這都是誤治,非利水不可,發汗更不行。上面那個他說是呀,“心下逆滿,氣上沖胸”,由於停水,表不解,吃瀉藥,或者吐藥,表不解就氣上沖,氣上沖就心下逆滿,氣上沖胸嘛。 “脈沉緊”,上面這個病要是發汗則“動經”,一發汗,動其經脈,“身為振振搖”,只是身為振振搖,還可以用苓桂術甘湯。那麼這一節呢他是重了,你們好好看看,這個是不會發汗來的,“太陽病發汗”,這個是小便不利,裏有停水的這種人,你不利水,只發汗是不行的,這個就是這個,所以雖然汗出而表不解,“其人仍發熱”,表不解嘛,還發熱。“心下悸”,就是水逆滿於心下導致心下悸呀。“頭眩,身瞤動”,這個水氣上沖,腦袋就要暈的。“身瞤動”,這個瞤就是跳,身上肌肉或者是筋跳,筋惕肉瞤,這是虛的現象啊。“振振欲僻地”,上面那個“身為振振搖”,只是站不安穩而已,這個呢,振振,打寒戰,欲僻地,要倒下,這個是不但表未解,水沒去,而反陷於虛極而入了陰寒的證候了。振振就是打顫顫,就是頭前說那個“虛故也”。那麼這個用苓桂術甘湯不行,得用真武湯。
真武湯也是利小便的一個藥,但是它利於陰虛證,那麼苓桂術甘湯還是陽虛證,陽證之中的虛證,這個是陰證之中的一個虛證。由哪來的呢,都由於小便不利,而裏頭有停水,這是給發汗誤治了。真武湯方藥是這樣的,茯苓、芍藥、生薑、白術、附子,那麼茯苓、術是利尿藥了,咱們頭前都講了。那麼生薑,他這個水往上逆,甚至於人也有噁心,這個生薑的量用的也挺重,3兩,所以擱生薑,心下悸嘛,我們方才講這個苓桂姜甘湯,就是茯苓甘草湯啊一樣的,那個也擱薑。這個水氣往上沖逆,但是這個不擱桂枝,沒有氣沖,並沒有心下逆滿這種情形,可能有噁心,這一段沒說,我們從方劑中分析可能有噁心。擱芍藥,這個水陷於陰證,恐怕裏頭也有腹痛,這個芍藥治腹痛。另外呢由於陷於陰虛證,得擱附子,有振寒,惡寒得厲害。那麼真武湯整個看起來,不但能夠治小便不利、振寒、肉瞤、欲僻地這種情況,也能夠治裏頭有停飲,有下利的機轉,我們看芍藥也是的,而腹痛的情況,那麼這個時候他也是良工治未病了,所以這個真武湯啊共附子湯,這個我們講到三陰篇就有了,它也治心下有水氣,但是這個全是陷於陰虛證,我們在臨床上“遇到”的病人都是惡寒得厲害,尤其有這個振振欲僻地,打寒戰,必振寒呐,這個振寒都是陰虛證的一個反映,若是這種的小便不利,頭暈,那麼你用苓桂術甘湯就不行了,苓桂術甘湯沒有陰虛的證候,沒有陰寒的證候,這個在後面少陰篇對這個證候還要詳細講的。所以裏有停飲而發汗,這個變證多端啊,你看這都是的,必須得利小便,尤其小便不利,更在表證上必須要利小便而解表,就按一般的發汗法是絕不行的。這個根據桂枝去芍藥(湯)那篇以下到這,對這個反復來說明,小青龍湯也是的,小青龍湯雖然不是小便不利,而是心下有水氣,心下有水氣表不解,你要用普通的方劑是不行的,必須一方面去水,一方面解表,才能夠達到表解的目的,換個法就不行。這個在咱們研究的太陽病裏頭有這麼一種客觀事實,這是中醫的一種特別發現,那麼小便不利,有表證,在臨床上很容易找到,那麼這個時候就是吃發汗藥啊,吃吐藥、瀉藥全不行,你非利小便不可,一利小便這表也自然解了,但是這個方劑呢不是一種,不是隨便哪個利小便藥就行的,這方面的藥很多了,桂枝去芍藥加茯苓白術湯、苓桂棗甘湯、苓桂術甘湯、五苓散、茯苓甘草湯,這很多。
底下這些是另一個段落,不可發汗的集中到這個地方說明。

83、咽喉乾燥者,不可發汗。
這個咽喉乾燥啊,一方面有熱,咽中幹嘛,燥,就是有熱象,一方面是缺津液,津液枯燥。這個發汗啊,胃熱不能發汗,表熱才能發汗呢,發汗是個解熱的法子,但是對裏熱、內熱都不行的。
津液虛,不能發汗。那麼這一條呢,既有熱,津液也虛,這麼一種證候,尤其在咽喉。這一段就說明,咽喉腫痛這類的病,當然也不可發汗了,凡是咽喉腫痛都是有炎性證候的多,但還都咽喉乾燥,所以咱們對咽痛,都擱到少陰篇是有道理的。開始時都象外感似的,但是呢咽喉乾燥,所以這個是不能發汗的。可是也有這麼一種情況,如果在臨床上我們遇到外感,以外感為主,這個咽痛不可發汗,一般象這個用葛根湯啊加桔梗,也可以的。但是如果只是一個以咽痛為主的病,那就是有些形似外感也不能發汗,這個要注意啊。小孩子這個病最多,常由感冒,再到咳嗽,嗓子疼,有這個情形,但是不是以嗓子疼為主的,那個嗓子疼也不重,你該用桂枝湯啊,你桂枝湯加桔梗也行,該用葛根湯,葛根湯加桔梗也行。但是確實是以咽痛為主的這種病,那麼大概都不能發汗的,這種我們要注意,所以擱到頭一條。你象這個小孩子病啊,出疹痘,那麼最後餘熱不盡,回到嗓子了,那麼這個時候發汗差不多就能死,非這個發汗封喉啊,所以有一些咽痛之類的病,所謂急喉風這類的,也是嗓子特別幹,這個痰乾巴到嗓子上,疼得特別劇烈,這種病啊都不能發汗,所以這一段擱到頭一條,很有意思。

84、淋家,不可發汗,汗出必便血。
那麼這個淋家也是一種炎症,是亡津於下,那麼再發汗奪其津液,必傷陰血,所以發汗汗出之後,這個便血不是小便便血。這個淋家,現在這個病少見了,舊社會這個病多得很呐,是前陰發炎,我遇到過這個病,也有淋血的,出血的,總而言之是傷陰啊,就是傷陰血了。他久傷陰血於下,已經陰血就虛,你再竭其津液,那麼陰血受傷,必要便血的。

85、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發汗則痙。
所謂瘡家,不是起一個小瘡就不能發汗了,所以說瘡家是頸帶瘡、瘺啊這種惡瘡,這也是喪失人的精血最厲害的,這個瘡沒有不出膿出血的。
“雖身疼痛”,身疼痛是表證的證候了,雖然有身疼痛也不能發汗,汗出則痙,他陰血虛,你再奪其汗,這個肌肉組織更枯燥了,完了就要抽。痙,這是一種病名,就是現在咱們說抽,厲害了就是背弓反張,這都是肌肉不和了。肌肉不和有多種原因,這個就是津液、血液枯燥的這種不和。

86、衄家,不可發汗,汗出,必額上陷脈急緊,直視不能目旬,不得眠。
衄家,就是鼻子常出血的人。衄家,不是鼻子一次出血,是經常,擱個“家”了嘛,所以這個不是說鼻子出血就不能發汗,而是經常鼻子出血的人。這個是津液亡于上,于淋家正好相反的,那個是陰亡於下,這個是陰亡於上。再一發汗,他額上這個地方,上面血平常就傷耗得挺厲害了,那麼你再奪其汗,上部血更少了,額上這個地方沒有血液了,就要塌陷,就是這個肉,也可以說是脈管,也可以的,但是還是指著肉,人的體重啊體液占最大的,在人身上占最大的部分,哪個地方體液特別的消失,哪個地方特別顯出瘦削的樣子。這個人久衄,再奪其汗,那麼這個地方更消減了,所以額上陷。那麼這個脈呢失去柔韌了,所以要急緊。眼睛失去津液,組織枯燥啊,光能直視而眼球不能動。那麼這個腦袋不動,光拿眼球瞅人,古人叫做動目失視。這個地方是眼球不能活動,因為組織枯燥,血液不足以流散了。由於上面這個特殊貧血,血液不足以養心就睡不著覺,“不得眠”。

87、亡血家,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栗而振。
亡血家,就是大失血的人。那麼這個虛,頭前有了,所以發虛人之汗,虛厲害了,要寒栗而振,就是打寒戰,就是虛極必要陷陰證的,就是陰寒證。

88、汗家重發汗,必恍惚心亂,小便已陰疼,與禹餘糧丸。
禹餘糧丸方(方佚)
汗家,就是平時出汗的人,老盜汗呐,身上老喜出汗。那麼這個不是一般微微有汗,就不能發汗了,不是的。所謂這個汗家,就是久久體虛出汗的人。你再發其汗,那麼奪汗者亡血呀,血不足以養心,所以恍惚心亂,小便已陰疼,這是組織枯燥的表現。
“與禹餘糧丸”,這個方劑根本就沒有,你看這幾段都沒有說怎麼治療,是發汗禁忌,舉一種證候不要發汗而已,不是一個治療。那麼這個他特殊提出禹餘糧丸,這個方劑沒有,可能是一個錯誤,這句話不應該有,根據前後的行文,都沒有,單獨這條擱個禹餘糧丸,沒意思。

89、病人有寒,複發汗,胃中冷,必吐蚘。
發汗,是解熱的一種手段,非熱不能發汗。這個“病人有寒”,尤其內寒、裏寒,象下利清穀就是虛寒在裏了,那就不能夠攻表,本來就有寒,再退其熱,以發汗的法子,那麼如果這個寒在裏,那裏更冷了,就是“胃中冷”,就有蚘啊,就是蛔蟲,迫於寒而往上跑,所以蚘上入膈,在厥陰篇有這一段,那一定要吐蚘的。蛔蟲由於胃中太涼,迫於這個涼要往上跑。要是入膈了,人就要吐,一吐,這蛔蟲就吐出來了,所以必吐蚘。
那麼以上這幾條啊雖然是舉的各種不同(不可發汗)的情況,概而言之一個就是津液虛、血液虛、有熱、組織枯燥,這都不可發汗,再一個就是淋家、瘡家、亡血家呀,無一不是這種問題。如果熱在裏,那更不可發汗了,只能用撤熱的法子,發汗不可,當然用寒性藥就可以了。那麼這幾段,在臨床上,這個病人似有可發汗的樣子,但有這幾種情況就不可發汗了。那麼怎麼治療呢,就要因證而施了,後頭都有的,所以在這他不講治法。咱們在講太陽病,主要是以發汗為法的,表證應該發汗。但是有不可發汗的,不得不知。所以我們治病就是這個樣子,在正面看這個問題,比如遇到一個病要發汗,這個病人應該發汗,總要考察不可發汗這些方面。那麼有不可發汗的,你不能冒冒失失發汗。由於這個汗吐下這三種法子都是攻病的法子,用之得當,那是立竿見影,用之不當呢?危害也相當嚴重。所以我們頭前也講了很多了,在這他就是集中說了一下。

90、本發汗而複下之,此為逆也,若先發汗,治不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為逆;若先下之,治不為逆。
因為這個病啊本來是應該先發汗的病,而不發汗,而反下之,這就是施治之逆了。如果先發汗呢?治之不為逆。這是一個講法,還有一個意思,本來先應該發汗,而先下之,這是施治之逆。如果先發汗了,那麼發汗之後有可下的證候而下之,治不為逆。這麼講也通的。但是底下這一條啊就不行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為逆”,那麼應該先下的病,而反發其汗,這就是治逆。如果先下之呢,“治不為逆”,這個就不能這麼講了,根據上條說本來應該先下,而反先發汗,這是施治之逆。要是下之後,有發汗的機會再發汗,這是治不為逆,這麼講在理論上是講得通的,但在實際上沒有,沒有一個病啊先可以瀉下的病,象陽明病了,瀉下完了還發汗,沒有那個事。所以根據這一條知道上面那一條啊,也不能作那個解釋。
溫×,本先溫之而反汗之,為逆,若先溫之,治不為逆。先溫,後再解表是可以的,這後頭都有的。但是這個下,是沒有這個例子的。我們在臨床上也沒有這種實際的病的反應,也沒有這個樣子的。所以這段講還根據頭前那個講對,就是病啊有宜汗的,有宜下的,那麼古人說了,陽盛陰虛,汗之則死;陽虛陰盛,下之則亡。所以該下的發汗了,或者該發汗的下了,都是逆治。別看剛才說的是後世的說法,其實是內經上的。這個地方陰陽啊,陽就指著熱,陰就指著津液。陽盛陰虛,就是津液虧,他還去傷津液,這個津液不能讓它虧。這個書不這麼講,這個書這個陰陽啊與內經上所講的陰陽是不同的,他這個陽常指著津液,咱們頭前有很多條文了,回頭看看。他說這個陽盛就是熱盛,陰虛就是津液虛,這個不能發汗。熱不盛,而津液特別充分,可以發汗,他這麼說的。這個是有語病的,我們講這條可以的。能真正陽虛,真正沒有熱,也不能發汗,你可知道啊,所以這句話有語病,所以甚至於說“桂枝下嚥,陽盛則斃”,都指著熱盛。其實桂枝湯治的病哪一種沒有熱?都有熱,那個熱是表熱,不是說是有熱就不能用桂枝,這是錯的。表有熱,還是非用不可。所以拿內經來注解傷寒論,有的地方就注得不通。
底下就承著這一條,說這個汗下先後的問題。

91、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裏。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裏,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
傷寒呀沒有下之法,所以他上面說本應汗之,而複下之,此為逆也。看起來是傷寒,法當發汗,而下之,這是錯誤的,因而造成底下這種情況,“續得下利清穀不止”,就繼下藥之後沒完了,繼續下利,同時呢排泄物是清穀不止,清,我們解釋過,如廁叫做清,清穀就是排泄的大便完穀不化,清穀的“清”在這塊是個動詞,就是排便,排的都是完穀,而不是(正常大便)。那麼本來這裏頭沒有病,這就是誅罰無辜了,由於瀉藥,裏邊虛,裏為熱,由於這個誤治,反而為虛寒下利清穀之病了。那麼這個時候表還不解,“身疼痛者”,那麼這個要是裏虛寒,而有表證,應該舍表救裏,這是定法,頭前也講了,我們在臨床上也是這樣的,他不是由於這個誤治,那麼這個人既有表證又有裏證,而裏證需要溫補,你就要舍表救裏。如果裏證需要攻伐,象太陽陽明這種並病,那你得先解表後攻裏。這是定法,是我們要知道的。“後身疼痛”,然後再治身疼痛。“清便自調者”,雖然誤下,但是清便自調,清便自調就是大便正常了,沒有續得下利而清穀不止,沒有這種情況,這個身疼痛還是表沒解呀,那你還得解表,別管裏了,他裏沒有問題嘛,這是一個解釋法。這還可以這麼解釋,那麼續得下利清穀不止,經過救裏而清便自調之後,這時候你再解表,也講得通。這一段啊也有兩個看法,一個說的雖然誤下,沒有上邊的情形而清便自調,那要有身疼痛,急當救表,這個講法也行;另一個呢,就是已經有續得下利清穀不止,急當救裏,裏救之後,已經清便自調了,這陣你再救其表,都講得通。對於這段文字,這兩種說法都有理的。究其實作者著重哪一點,也不得而知。據我看呢,還有我們頭前講的那個對,一個是應該發汗而誤下,誤下不一定就得下利清穀啊,不一定的,要是下利清穀呢,這就是虛寒了,這裏的定法就是先救裏後解表,否則,沒有這個情形,身疼痛還是表沒解,該解表還得救表。那麼救裏呢一般用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為什麼用桂枝湯?這頭前也講得很多了,桂枝湯的應用啊,都是根據體液有喪失之後了,發汗後,下之後,頭前有嘛,亡血,亡津液,這個時候表不解不能用麻黃湯,這個在臨床上很重要啊,這也是定法了。在臨床上,無論他吃了其他的發汗藥,或者吃了瀉藥,這個表沒解,雖然是不汗出,也不能使麻黃湯,要使桂枝湯。所以這個地方他說救表宜桂枝湯,這非常地肯定了,這要注意。那麼開始得病就沒有汗,那你當然用麻黃湯,在傷寒這個階段。

92、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差,身體疼痛,當救其裏。四逆湯方。
應該“宜四逆湯”,應該有個“宜”字。在成無己本上就是“宜四逆湯”。應該有個“宜”字,不是“四逆湯方”。這是前後沒有回文,不銜接了。
“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差,……”很含蓄啊,這個咱們可以看看少陰篇,這就是從少陰篇這節來的,麻黃附子細辛湯。我看看多少節,哦,301,你們看看,少陰篇301這一條,“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它是根據這條來的,少陰病也在表嘛,他開始得的時候,這個少陰病啊,以不發熱為常的,脈也不沉,所以這個少陰病,在太陽篇頭前就有,“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發於陽就指著發於太陽病,發於陰就指著說的發於少陰病,所以這個一般(感冒?)也有的,所以在臨床上要注意,它就來了,不過這個少陰病少見,身體素虛或者是老年人,他開始得病就是少陰病,這個體溫呢,病人不覺得發熱,你要試聞,體溫也挺高的,所以這個發病開始,不發熱,只惡寒,所以大概有少陰病。那麼這個呢就是,少陰病始得之,反倒發熱,本來以不發熱為常,而反發熱,脈一般也不沉,而脈反沉,這說明什麼問題呢?這就是表證內有停飲。這個沉啊,《金匱要略》上有,脈得諸沉,當責之于水,裏有水,脈就現沉。那麼少陰病這個病啊,又裏有水,這個少陰病為之在表的期間最短,就是兩三天,他如果裏頭有水一傳裏,非傳到太陰不可,所以這個時候啊趕緊去飲,他擱細辛嘛,細辛也是主水飲的一個藥,所以小青龍湯裏頭也擱細辛嘛,我們這一段就是接著這來說的,“病發熱頭痛,脈反沉,”就指著這個“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就指著這段。“若不差”,就是服了麻黃附子細辛湯,而病還不好,“身體疼痛”,
發表於 2009-5-4 16:11:50 | 顯示全部樓層
請問有沒有出vcd 影音可聽講
 樓主| 發表於 2009-5-4 17:19:43 | 顯示全部樓層
書有出, vcd就不知有否.
發表於 2009-5-4 18:42:17 | 顯示全部樓層
最初的一版沒有,後來出了一版帶碟的。
但胡老的鄉音非常重,一般不是太容易聽明白的。
發表於 2009-5-4 18:48:47 | 顯示全部樓層
錄音課有 學苑出版的金匱 及傷寒 均附DVD錄音課可聽講 不過鄉音重
看Lydia整理的不錯 每天一小段 1-2個月就再念一次傷寒
 樓主| 發表於 2009-5-5 13:42:37 | 顯示全部樓層
我也在溫故知新。《傷寒論》愈看愈有收獲!
 樓主| 發表於 2009-5-5 13:48:05 | 顯示全部樓層
胡希恕先生《傷寒論》系列講座---第十一講
身體疼痛還可以有表證啊,可是有表證,已經吃過麻黃附子細辛湯,而脈沉,不愈呀,那麼說明不能再發汗了,少陰病更不像太陽病,那麼這也得趕緊救裏了,溫其裏以去其中。由於這個少陰病要轉入太陰,這個死亡率相當地高啊,所以近來,大家留心老年人得感冒死亡的非常地多啊。這個要得少陰病這種感冒,傳裏而併發太陰病的時候,死亡率相當地多。所以這個時候,得了麻黃附子細辛湯證而脈沉,還主為裏,雖然有表證,這個裏頭陰寒太盛了,趕緊舍表救裏,或者是個當救其裏呀,這根據上一條啊,當然也有四逆湯,這個地方都很好。不過這個一般注家都搞錯了,他沒前後看,他覺得若不差,你看這個書上的不解呀不差呀,都有用意的,不是隨便擱這麼兩個字,隨便擱兩個就沒意思了,象這個頭痛發熱,脈反沉,他擱個若不差,什麼意思啊?若不好,在這就講不通了,就是根據那一條(301),他說“病發熱頭痛,脈反沉”,不應該脈沉,它是表證啊,由於裏頭有停水,裏頭停水有時候胃虛才停水,也就是虛寒,一方面要解表,依法呀,根據那一條,同時要用細辛去其寒飲。那麼吃這個藥還不行,這個陰寒太深,得趕緊舍表救裏,它是這麼一個。所以這一段根據字面講,講不通。
那麼四逆湯頭前講過了,就是甘草、幹薑、附子,甘草幹薑湯加附子,這是溫裏最有力量的藥了,後頭說的溫裏回陽啊,其實就是溫裏。

93、太陽病,先下而不愈,因複發汗,以此表裏俱虛,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裏未和,然後複下之。
這個太陽病,法當汗解呀。這都根據這頭一條,就是“本發汗,而複下之”,“本先下之,而複發汗”,就根據這一條,所以呢這個治誤就是逆治。太陽病依法當汗解,當發汗,那麼“先下”,那病不會好的,“而不愈”,一看,不好,又給人發汗,這是錯誤的。那麼太陽病誤下,表不解,也不能再發汗,只能用桂枝湯,所以桂枝湯要特別記住桂枝本為解肌,我們方才也講了,汗下之後表不解,只能用桂枝湯。他說多發汗啊都指著麻黃湯。那麼這個大夫就亂來了,先吃瀉藥就錯了,而表不解應該用桂枝湯以解肌,不應該用麻黃湯以發汗。“因複發汗”,他又用麻黃湯來複發汗了,一誤再誤,這個下之虛其裏,發汗呢虛其表,以使表裏都虛,表也虛了,裏也虛了。“其人因致冒”,這頭前不有嘛,“發汗,若吐、若下,”這都能夠亡津液亡血液。這個就是由於表裏俱虛,人喪失了大量的體液,就是貧血了,這個“冒”,就是昏冒,就是現在咱們說腦貧血,這是一時的,不是素日貧血了,由於治療的關係,一時他腦貧血而昏冒。“冒家汗出自愈”,那麼沒有其他的毛病,他一時的現象,津液恢復就好了。津液恢復,表和了就要出汗,這個就是自愈的現象。冒家汗出自愈,不是讓你發汗,這個汗出說明津液已和了,營衛已調了,恢復了,津液恢復,血液也不貧了,這冒就好了。那麼底下這有個解釋,為什麼呢?就是“汗出表和故也”。這個汗出啊,由於這個汗下失法,一時津液血液都虛,一時地眩冒發作。那麼如果他要是出汗了,津液已恢復了,表和了,表和了,津液也恢復了,他這個冒就自然好了嘛,就這麼個道理。如果這時候你看還沒和,喪失體液太多了,那麼大便也幹,那麼你再“然後複下之”,再和其胃,底下這一段都是接著這一段講的。

94、太陽病未解,脈陰陽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陽脈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陰脈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調胃承氣湯。
這個就是接著那一段,本來是太陽病,先下而不愈,因複發汗,這個太陽病還未解,這個未解也不是隨便擱個未解呀,本來就是太陽病,“脈陰陽俱停”下來就完了唄,,擱個“未解”幹什麼呢?他要澄清這麼個道理,就是汗下失法而太陽病還未解。那麼這時候看他的脈,“脈陰陽俱停”,陰陽啊就是外以候陽,裏以候陰,脈陰陽,咱們在太陽中風頭一條就講了,“陽浮而陰弱”,浮取這個脈就是候其陽,沉取其脈就是候其陰,那麼浮沉這個脈“俱停”,咱們說這個停停當當地,停停當當,就是沒有什麼偏差,就是脈無論浮取,無論沉取,脈都停當,也可以說都挺寧靜,這就是陰陽自和了,那麼這個“發汗吐下後,陰陽自和者必自愈”,就是表裏內外沒有什麼特殊的情形,這個脈也陰陽自調,這個停不是停止那個停,有的給解釋錯了,說有停水,那是怎麼成自愈呀。這個古人有這麼一個講法,停停當當。
“必先振栗汗出而解”,那麼這個暗含著也有這個“冒”啊,就是頭前這個,這個我們看看《金匱要略》婦科就有這個,所以亡失體液太多就那麼病。那麼這個病還是沒好,但是這個脈呢陰陽自調,“必先振栗汗出”,這是什麼意思?就是津液恢復了要自汗出,但是必先振栗汗出,振栗汗出就是咱們說的戰汗,那都是冥眩狀態。所以久病或者是誤治之病,這個人虛了,如果要是治癒的話呀,要發作冥眩,他恢復的時候,本來津液恢復要出汗的,但是這個出汗以前要顫抖,戰汗,打寒戰,振栗,打戰戰,然後複以大汗,好了,這是說這個脈陰陽俱停。
“但陽脈微者”,這個微也不是脈微欲絕這個微,這個微當作弱字講,陽脈微者就是浮弱的脈,浮緩浮弱的脈。浮緩浮弱還是在表嘛,就是桂枝湯證。但是這個脈不象有毛病了,它是脈浮但是弱,這不是太陽中風脈嘛,桂枝湯證了,“先汗出而解”,這個不是自愈的樣,得讓人再出汗,用什麼法子?用桂枝湯。這是在言外用桂枝湯了,書上沒有寫,但是我們要理解。
“但陰脈微者”,浮取沒問題,脈沉而緩弱。那麼仲景這個脈呀,浮緩為中風,沉緩為亡血呀。咱們開始講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陰弱,你死勁按,脈內不禁按,那血少。這個血少那是裏不和呀,這個書這是簡略,那麼怎麼個裏不和呀?就是胃中幹,胃有熱,喪失人的陰分,所以按著緩。但是在臨床上我們不能根據這一條就吃調胃承氣湯,你總是要問的,這個人口幹啊,大便秘結不通啊。他的書可都沒提,但是我們在臨床上也不能光憑脈,必須脈證結合起來看。那麼一般上說,根據這一條,汗下失法而造成這個病不解,有可能脈浮緩,這是個表證;脈沉緩沉弱,這是裏不和,病在裏,一般說是宜調胃承氣湯。但是我們在臨床上呢不能說是遇到一個沉緩的脈,不問證候就給開調胃承氣湯,那是不行的,你必須要證與脈對照起來,頭前這個也是,脈浮緩,也得有證候,他這個沒詳細說,這是個略筆,這一段接著前一段。

95、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
這本來是太陽中風重出了,他主要是讓你認識脈的陰陽候愈的問題。“發熱汗出者”,太陽中風證,太陽病,發熱汗出,這是太陽中風證。他擱個“此為榮弱衛強”,你們看看頭前那個太陽中風,“陽浮陰弱”,陰就指著榮,陽就指著衛,那個是陽浮陰弱,這個擱個榮弱衛強,這是互詞,他是特意讓你在這明白,我們說的陽浮陰弱,也是衛氣向外,他在底下解釋好了,“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這個營之所以弱,由於汗出,或者汗出於營啊。那麼這個衛不共營協調往外跑,所以它強,脈也浮,這個就告訴你陰陽,所以在《金匱要略》上有的,他說是“浮緩之為中風”,我們輕取脈浮,這是中風脈,沉緩則為亡血,就是浮而緩弱,就是太陽中風的脈。那麼就這兩個分開呢,外以候衛,內以候營。就是脈的陰陽,要不擱這一節沒有用啊。擱這一節就告訴你,營衛診法就是陰陽,就是輕取沉取而已。
那麼這是太陽中風證,那麼這一節也是說上面一節“脈陰陽俱停”那個陰陽的問題。在這他又重申陰陽以候營衛的問題,要不然的話,擱這一節就一點意思沒有,就是重複太陽中風證嘛,發熱惡寒,陽浮陰弱。

96、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小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了 人參三兩 半夏半升(洗) 甘草(炙) 生薑各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鬥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煩而不嘔者,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一枚;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栝蔞根四兩,若腹中痛者,去黃岑,加芍藥三兩;若脅下痞硬者,去大棗,加牡蠣四兩;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枝三兩,溫服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子半升、幹薑二兩。
這個頭前講了,也有病的轉變,都是一個誤治。那麼太陽傷寒也好,中風也好,在五六天的時候,這個病一般地說要由表傳入半表半裏,他說“傷寒五六日,中風”,不是太陽傷寒五六日了又中風的,不是的,五六日呢有個逗點,他說傷寒五六日,或者中風五六日,他這個口氣呀就是無論傷寒和中風,在五六日的時候,一般這個病要由表傳入半表半裏,這一般是這樣的。
“往來寒熱”,這個太陽病啊是發熱惡寒,尤其惡寒為“必惡寒”嘛,發熱與惡寒同時發作。這個陽明病在裏頭,是不惡寒但發熱。這個半表半裏呢,是寒熱交替出現,“往來寒熱者”就是寒往熱來,熱往寒來,交替出現。那麼這個道理呢,後面要講的,現在先不說這個所以然。那麼就這個寒熱來分析呀,表與半表半裏有這麼些不同,發熱惡寒太陽病,不惡寒但發熱這是陽明病,往來寒熱,這個熱型啊也不一樣,根據熱型啊也能辨太陽、陽明、少陽。
“胸脅苦滿”,胸、脅,這個半表半裏的部位呀,就在胸腹的兩個腔間,胸腔、腹腔,就在這個大部位裏,那麼外接近表,內接近裏,胃腸也在胸腹腔間啊。那麼這個地方有邪氣結之,所以胸脅苦滿,就是胸脅這個部位,苦滿,就是以滿為苦,當作苦,勞苦,意思就是苦於勞動。
“默默不欲飲食”,“默默”,在這個地方就是昏昏然而不願意吃東西,這塊有熱,這個熱郁於胸腹腔間,頭昏昏然而不願意吃東西。
“心煩喜嘔”,凡是熱都往上炎,這個火往上來,所以這個胸腹腔間有熱呀,這個熱也是容易波及到心臟,心煩。那麼這個熱呢,也能夠激動胃腸的,胃腸啊尤其這個胃,是水穀之海了,那麼激動這個裏水裏飲,他要嘔。
那麼這四個“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這是柴胡四證,這是柴胡湯應用的四個主要的證候。那麼底下有些或然的證候,這說明什麼意思呢?就是半表半裏的部位,是諸臟器的所在,如果這個地方,這個邪熱鬱結在這個部位,能夠影響很多臟器,失去常度的,就是失去正常而有證候的反應,所以這個相當複雜。“或胸中煩而不嘔”,一般是要心煩喜嘔,如果這個熱不太重,只胸中覺煩熱,心中不煩,也不激動裏飲,所以不嘔,這個是較比輕,這個邪熱輕,也或者是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渴,咱們都知道了,渴屬陽明呀,那麼這個熱涉及到胃了,那就要渴。“或腹中痛”,腹中就是胃以下腸子,涉及到腸子了,那肚子疼。“或脅下痞硬”,這個脅下就是兩側了。痞,有痞塊謂之痞了,痞是不通了,痞塊也是的,硬,從這個硬上說是有痞塊了,有腫結的地方,這就是肝和脾了。那麼涉及到肝脾而脅下要痞硬,所以這個小柴胡湯,柴胡劑,我們治肝病常用的。
發表於 2009-5-10 16:15:05 | 顯示全部樓層
Lydia
[color=Red]54。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这一条啊,它是表里病情很混淆,这个头痛有热,落一条——[/
color]
這好像不是54條文, 請看看是否有遺漏.
謝謝!
發表於 2009-5-10 19:52:44 | 顯示全部樓層
54與56重復了!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Archiver|鳴醫軒 / MedYeah! 創用 CC 授權條款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香港 授權條款授權.

GMT+8, 2024-11-22 02:55 , Processed in 0.048242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