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class=quote><STRONG>以下是引用nastsin在2005-11-17 9:51:23的發言:</STRONG><br><br>原文如下:<br>“病有急當救裡救表者,何謂也?曰:病,醫下之,續得下痢清穀不止,身體疼痛者,急當救裡;後身體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也。” <br></DIV>
<P>沒來得及說說這句的看法,補一下吧。<br>這句在傷寒和金匱中都有(傷寒在太陰篇)。但有時候不能就句論句,必須結合前後上下去領會意思。<br>關於這句,各人有各人的講法。但我比較欣賞胡希恕老先生的講法,我認為他的講法深入淺出,講得非常通透。他在講傷寒論48條,二陽並病的時候提到這個問題,現根據錄音整理如下:<br><br>原文:<br>(48)二陽並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若太陽病證不罷者,不可下,下之為逆,如此可小發汗。設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郁在表,當解之熏之;若發汗不徹,不足言,陽氣怫郁不得越,當汗不汗,其人躁煩,不知痛處,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氣,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更發汗則愈。何以知汗出不徹?以脈澀故知也。<br><br>解釋:<br>......有時候在四肢,有時候在腹中,但是你摸那那也不是,按之不可得。那麼由於表不解,不得汗,這個氣往上涌。所以短氣但坐者就是不汗出而喘,他躺著氣上不來,這個熱往上涌的厲害,所以這種情形呀就得再發汗,不解之薰之小發汗都不行。這個情形咱們看出來是大青龍湯證,肯定要用大青龍,不汗出而煩躁嘛,這就是咱們頭前看看那個大青龍湯就是。那麼怎麼知道這是汗出不徹呢?由於他這個脈澀故之也,這個脈澀呀大家都是根據這個經文呀,這個脈的不及,有的因為這個邪盛阻礙這個血行,而不流利,而發生澀,這是大家一般的解釋,可是這個脈澀呀,總是有些問題,我覺的。他這個脈澀不可發汗,你還怎麼發汗,而且這個澀脈是有關於血液在內的流行的一種反應,凡是澀脈都是虛。真正實還見脈澀的還真少,是不是這個脈澀呀應該是脈緊呀或是脈浮,我看是較對的,也許是錯字,但是現在大家都是根據這個條文的解釋,說是實的太厲害,當汗出不汗出阻礙了血行流暢,這也有澀的情況,但這種澀它絕對是有力的。這是各家都這麼解釋,這麼解釋也能解釋的通,但是事實上我沒遭遇到這種情況,拿我個人的經驗。真正的這種表實證而脈弦澀的,在理論上講講不通,恐怕這個應該是脈浮,因為他這個脈浮還在表嘛,再不就是脈浮緊,這個是比較對的,這個脈澀,這個書里的錯字很多,這個暫時先擱在這個地方,你們看各家的注呀,全是我頭前說的那個,就是因為表實的厲害,不得汗出,這個血在這個脈里頭反到受了阻礙了,這麼一種澀,他把這個澀呀,不按著一般澀者為血虛,津液少,不是那個解釋法,我認為這是敷然古人的論說了,這個不一定是對的,但這個不一定重要,這個頭前這種情況,不汗出而煩躁,一點汗也沒有,那麼這類的情形再發汗就好了,也不關系二陽並病,他這二陽並病呀就是指頭一節。那麼開始太陽病,后來也依法治療,發過汗,雖然汗先出,但是而病不去,那麼這樣子呢,因而轉屬陽明。表都沒去,陽明病就有了,所以續之為汗出,就一個陽明病的外證了,那麼這個時候怎麼治這個並病呢,並病當然是表證沒好先解表。就看這個並病呀,里證如何?他這個二陽並病,它是太陽病與陽明病的並病,<FONT color=#ff0000>如果他外邊有表證,里頭他是一種虛寒的這類的,你看少陰病與太陰病的並病你就不能先解表了。那麼也有太陽病轉到太陰的,也有的。那麼里虛寒,你就不能先解表,當先救里,頭前有過。那麼下利青谷,可是身體疼痛,那你得先救里,而后身疼痛,身疼痛是表證的,也表沒罷。這在他這個書里頭呀,在臨床上都挺重要的,這也是一種定法,咱們在臨床上也是,這個人多少日不大便,他這個里實呀很清,很明顯,但是呢,他還發燒怕冷,這表證沒罷,你不要先給他吃潟葯,要先給他解表。解完表了,你在給他下里,所以古人有一句話呀,說是下不厭遲,說是該下的病,緩了沒什麼大害處。如果里邊要是個虛寒的病,就是有表證,也要舍表救里,這在臨床上都是定法。你要是不守這個辦法呢,那就是為逆,那就不會好病的,這個咱們要知道</FONT>。..........<br><br>個人體會(這個是我自己的了):<br>他這裡已經把這個問題說得非常清楚了,原則也很明確了。說得底,實際裡面要考慮的是邪正關係和病勢。原則是不讓邪進,儘量減少傷正,還有就是順勢而治。</P>
[此貼子已經被作者於2005-11-19 23:41:27編輯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