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醫軒 / MedYeah!

 找回密碼
 註冊
尚醫堂
搜索
查看: 3632|回復: 1

[分享] 金針王樂亭的中風十三治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8-9-28 15:30:3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金針王樂亭的中風十三治
  中風十三治是王樂亭老醫生從事針灸臨床50年中,經大量的實踐,探索,驗證,對各類型中風的患者,找出有效的穴位,逐漸積累、歸納,考證療效,形成精確、合理的十三套配穴處方。
    1、針灸預防中風以及它病
    手足十二針:曲池、合谷、內關、陽陵泉、足三裏、三陰交。
    雙側十二穴灸法預防精確選定氣海、關元。
    春夏相交灸氣海(一名丹田,丹田就是爐灶,它能補陽虛,陽虛指的是氣火不足),每日灸7壯,灸7次。
    夏秋相交灸關元(一名血海,因其穴在下腹內,男藏精,女儲血,故名血海)。它能補陰虛,陰虛指的是精血虧損。每日灸7壯,灸7次。
    功效:平陰陽,和臟腑,調氣血,通經絡
    人在未得中風時,一兩個月前,或三四個月前,不時手大指食指麻木,或足腿發酸麻,良久方解,發麻側為將中風之候。如無以上情況,有高血壓得人不時頭暈,也可用此法預防。或用滋陰益肝腎得藥,再保守元陽,也能預防。
    2、中風閉證
    【形狀】忽然昏倒,喊叫不知,口噤,面赤,氣粗,痰鳴,手握,二便閉阻,脈象弦勁滑實。
    【治法】開關通竅,泄熱降痰。先用鋒針刺百會、四神聰、手十二井穴出血,後用毫針刺瀉人中、風府、頰車、合谷、勞宮、太沖、湧泉補。
    3、中風脫證
    【形狀】忽然昏倒,不省人事,面白,目閉,口張,氣憋,自汗,肢體涼,脈微細如無,或無脈。
    【治法】回陽固脫,溫腎複脈。先灸神闕,(一名生門),用炒鹽將肚臍填平,上敷薑片用大艾柱數十壯至百壯,並灸氣海、關元二穴,亦用大艾炷灸數十壯至百壯,以體溫脈複為度。如不效即轉院搶救。
    上述脫證:如現面色蒼白,汗大泄,四肢厥逆,眼閉肝絕,口張脾絕,氣憋或有痰聲肺絕,手撒心絕,遺尿腎絕,如現一二髒脫絕或可救,若現五絕無脈必死不治。
    4、真中風中經絡-風中絡脈-輕型
    【形狀】症現發熱惡寒,口眼歪斜,半面肌肉麻痹,口漏水,眼流淚,咀嚼不利。
    【治法】針未歪之面側
    【用穴】人中、承漿、地倉、頰車、顴髎、陽白、四白、大迎、合穀。
    5、 真中風中經絡-風中絡脈-重型
    【形狀】症現口歪甚,流涎漏水,不能吸煙噴水,眼不能閉流淚,半臉麻木,頰塞飯,舌尖歪,額紋不起。
    【治法】逐瘀血絡,解表散風。
    【用穴】陽白透魚腰,四白透承泣,太陽透顴髎,攢竹透絲竹空,地倉透頰車,口禾髎透巨髎,曲池、合穀、列缺。
    6、 真中風中經絡-風中經脈-輕型
    【形狀】症狀見頭重腳輕,半身沉麻無力,走路歪斜,或半身不遂,無其他症狀。
    【治法】調氣血,通經絡,驅風散邪,健強運動功能
    【用穴】曲池、內關、合谷 陽陵泉、足三裏、三陰交,先針健側,後針患側,手法先補後瀉。
    7、 真中風中經絡-風中經脈-重型
    【形狀】症見頭暈口歪,面紅目赤,語言謇澀,半身不遂。
    【治法】清頭面風熱,調氣血,通經絡,驅風散邪,健強運動功能
    【用穴】百會、風府、風池、肩井、肩髃、曲池、合穀、列缺、環跳、委中、陽陵泉、絕骨、丘墟、太沖,針患側,手法先瀉後補風中經脈輕重型兩套穴,輪換使用,留針30分鐘。
    類中風中臟腑病因病機為勞倦過度,由於忿怒,腎陰虧損,水不含木,肝陰虛弱,肝陽偏勝,上結風火交煽,病成肝風內動所致。
    8、類中風中臟腑-風入陽中腑-輕型
    【形狀】多著四肢,頭暈,眼花,口苦,舌幹,言謇、語澀,半身麻木,手足癱瘓。
    【治法】滋陰平肝,降熱清腦,調和腸胃,生長氣血,強壯肢體,恢復健康。
    【用穴】百會、風府、中脘、章門、曲池、內關、合穀、足三裏、陽陵泉、三陰交。
    9、類中風中臟腑-風入陽中腑-重型
    【形狀】症狀見不思飲食,二便阻隔,六腑不調,腸胃虛弱,消化不良,其餘症狀同上。
    【用穴】六腑俞對刺,先健側後患側,手法同補。
    10、類中風中臟腑-風入于陰中髒-輕型
    【形狀】多滯九竅,是陰虛陽實,內傷說起,語言謇澀,口眼癡呆,半身麻沉,手足拘攣,上肢不能抬舉,下肢強直,此乃陰虛體弱,五臟虛衰。
    【治法】從陽引陰法
    【用穴】五臟俞、膈俞
    11、類中風中臟腑-風入于陰中髒-重型
    【形狀】舌強不語,口流涎,起坐翻身需人扶持,其餘症狀同上。
    【治法】陽虛氣弱,五臟虛衰,不能容養全身,以從陰引陽法,宜內臟腑募穴。
    【用穴】巨闕、中脘、關元、中級、中府、期門、章門、京門、天樞。舌強不語,加啞門、中沖。舌緩不語,加風府、通裏。
    12、陳舊型
    【形狀】中風後遺症,久治不愈,年深日久,氣血瘀滯,經絡不通,上肢軟弱,肩不能抬舉,肘不能伸屈,手不能持握,下肢拘急,強直無力,行動困難等。
    【治法】調氣血,通經絡,壯筋骨,利關節。
    【用穴】風池、肩井、肩髃、曲池、尺澤、合穀、中渚,環跳,風市、陽陵泉、陰交,絕骨,丘墟,太沖。
    上午針健側,下午針患側,手法都用補。
    13、頑固性
    【形狀】中風後遺症治療不當,拖延日久,大筋軟短,小筋馳長,肩脫,肘攣,腕垂,手握,胯、膝、踝、強直,腳內翻,馬蹄足,走路瘸拐,腳或蹭地。
    【治法】貫通皮、脈、肉、筋、骨,舒筋利節。
    【用穴】肩髃透臂臑,腋縫透胛縫,曲池透少海,外關透內關,陽池透大陵,合谷透勞宮,環跳透風市,陽關透曲泉,陽陵泉透陰陵泉,絕骨透三陰交,昆侖透太溪,太沖透湧泉,丘墟透申脈。
    王樂亭認為:脾胃是後天之本,又為五臟六腑之根。人的生命、身體健康,必有水穀之精氣,內沙陳五臟六腑,外營養皮脈肉筋骨。若補脾胃增加飲食,達到全身強壯起來,比補腎勝強多矣。
    調脾胃和胃腸用穴
    上脘、中脘、下脘、氣海、關元、天樞、章門、內關、足三裏、三陰交。
    手法:撚針用補,留針30分鐘。
    若年深日久的身體衰弱,肌肉消瘦,都可以用此法,久留針60分鐘。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錢 +5 收起 理由
nastsin + 5

查看全部評分

發表於 2008-10-12 10:03:29 | 顯示全部樓層
謝謝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Archiver|鳴醫軒 / MedYeah! 創用 CC 授權條款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香港 授權條款授權.

GMT+8, 2024-5-15 17:59 , Processed in 0.04112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