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冊 登錄
鳴醫軒 / MedYeah! 返回首頁

Chichung的個人空間 https://medyeah.zenith-healthcare.com/bbs/?513 [收藏] [複製] [分享] [RSS]

日誌

向宗暄先生主編的《中醫辨脈症治》

已有 1712 次閱讀2007-8-27 00:04

向宗暄先生主編的《中醫辨脈症治》及向醫生寫的「序」和「跋」

早前買了向先生所寫的這本書,覺得很有趣味,現正慢慢的讀。將部份內容轉載上來,也許大家會喜歡。

 

自序

 

余每覽有見地之中醫者,憑三部九候之脈,知五臟六腑之病。六淫七情,了如指掌。處方用藥,每多中鵠。此未卜先知之術,病者美其神,同道讚其妙,後學稱其玄,此實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亦如梨園台上三分鐘,台下十年功之謂。非爐火純青之程度,診治何能如此的高妙。人之一生,術業難超七旬,壽數難過九十,於歷史長河計算,乃是一眨眼間。然勤奮而達功深藝熟者,須到而立不惑之年。其間需擠多少時辰研索典籍,要多少資材購置資料,又要多少臨床對象實踐驗證,此等條件,缺一不可。余治醫寒暑已近三十,每感脈理深奧。後之學者,於治脈的興趣,想必有其同好,而於治脈之難,可能也有同感。余故上窮秦漢,下窮當代,集脈之精華,冶百家於一爐,博採眾長,匯輯是書,使後學有直捷明快之感。昔時脈學專著甚多,論其根梗樹桿者眾,而涉及枝葉花果者極少。後學研習脈理,仍若昔人發出 若窺深淵,如迎浮雲之嘆。臨診只能重受 心中了了,指下難明之苦。後之覽者,杏林同仁,凡有心於治脈者,不妨將拙著一讀。大凡立說者,皆以論題入門,余故以脈入門,然開門見山,與其他各科是殊途同歸。學者若能舉一反三,洞悉其妙,不難登堂入室。凡患病,有已然之症狀,有病已成而症狀未顯者,亦有病未癒而外症消失者。其症狀顯現者易診,隱匿於內者難斷,當此之時,而脈診有見霰將雪,聞雷將雨之妙,其間倘有風雲變幻,而脈診又有見微知著之功。此等學問,若能尋余所集,如步終南捷徑,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此非余自命不凡者矣。文學之書,可面壁虛構,推理升華。學術之書,重在講究真憑實據,嚴謹求實,故難引人入勝。又不如詩詞歌賦之令人心曠神怡,錦心綉口,故非酷愛脈理者難持卷。唯誠心濟世救人,業醫治脈者,習而有所悟,讀而有所快,學而有所獲矣。余故綴此數語,弁於卷首,以醒同好耳目云。

                             

                                庚午歲首向宗暄字伯夫題於敝舍三余書房

 

脈診之臨床意義

                     

昔賢創脈法,是在千百萬人身上,以彰往察來,以常行變的方法進行總結的。脈法,以最初的遍診法,至《難經》創獨取寸口,以辨表裡寒熱虛實之病變,使脈學更臻完善。血脈者,外運周身,內榮臟腑,筋骨肌肉,無所不至。故仲景云﹕「脈者,人之根本也。」何以獨取寸口,而知五臟六腑,六淫七情之病變﹖蓋脈者心所主,心主血,肺朝百脈,則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寒熱虛實之病變,無不由氣血反映於脈。《脈法解析》云﹕「寸口為脾胃之氣所歸,全身、臟腑、經脈、氣血情況,都可以在寸口上表現出來。」故《診家樞要》云﹕「百家者流,葵莫大於醫,醫莫先於脈。」清代汪昂亦云﹕「醫學之要,莫先於切脈,脈侯不真,則虛實莫辨,攻補妄施,鮮不夭人壽命者。」

 

疾病雖浩繁,病因不外風寒暑濕燥火之六淫﹔喜怒憂思悲恐驚之七情﹔房室金刃蟲獸傷,痰飲瘀血寄生蟲三因。病機不外升降之失常﹔正邪之相爭﹔陰陽之偏勝。脈象雖複雜,皆從浮沉遲數強弱化出。以浮沉定表裡,遲數定寒熱,強弱定虛實。經云﹕「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是之謂耳。

 

脈診之道,以以別陰陽為首務,否則浮泛無窮。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察陰陽之法,《醫宗必讀》謂﹕「脈者氣血之先,陰陽之兆,貴得其綱領而提挈之也。左手為陽,右手為陰。關前為陽,關後為陰。浮取為陽,沉取為陰。數躁為陽,遲慢為陰。有力為陽,無力為陰。長大為陽,短小為陰。明乎此,而脈之大端已在是矣。」譬以四診合參,切脈之浮數大滑實為陽,沉遲小澀虛屬陰。望診色之鮮明屬陽,色之晦暗屬陰。聞診聲音宏亮為陽,低微斷續屬陰。問診訴其便秘尿赤,口渴惡熱為陽﹔便溏尿清,口不渴惡寒屬陰。故《內經》云﹕「微妙在脈不可不察,察之有紀,從陰陽始,始之有經,從五行生。」

 

《難經.六十一難》云﹕「切脈而知之者,診其寸口,視其虛實,以知其病,病在何臟腑也。」如診其脈弦,視其色清,問其嗜酸,聞其善怒,喜太息,診斷為肝病。如脈洪,視色赤,聽聲急喜笑,口苦,診斷為心病。如春脈應弦而和緩,今診脈浮短而澀,是知金盛乘木,治當補肝強心火,以約束肺金之太過,則金自不乘木,而木癒,餘臟准此。

春得沉細脈,謂之春得冬脈,是腎病及肝,古謂母病及子,虛則補其母,補腎即是補肝,餘臟准此。春得洪大脈,此為肝實,實則瀉其子,瀉心火即是瀉肝火,餘臟類推。春得獨緩脈,是知土侮木,土多必剋水,水虧則無以涵木,治以補腎養肝,肝自能制脾,其餘類推。春當弦而緩和,今純弦太過或弦而無力,屬本臟之虛實,此虛實之治,治在本臟,學者知之。

 

常見脈象推演法

 

李言聞云﹕「脈理浩繁,總歸於四,既得提綱,引申觸類。」把握浮沉遲數四大綱脈,其他皆從此派生。如舉之有餘,按之不足曰浮﹔浮而有力,中空,曰革﹔浮而柔細曰濡。舉次不足,按之有餘曰沉﹔沉而至骨曰伏﹔沉而堅實曰牢﹔沉而柔細曰弱。一息三至曰遲﹔遲大而浮曰虛﹔遲不流利曰澀。一息四至曰緩﹔緩而時止曰結。一息六至曰數﹔數而關上浮起,寸尺俯下曰動﹔數而時止曰促。遲數不定,止有常數而不能回曰代。至數不齊,按之浮亂曰散。如按琴弦曰弦。如彈繩轉索曰緊。如循長竿曰長。來盛去衰曰洪。

細而按之欲絕曰微。較微粗,如絲線之應指曰細。遲而兩頭俯下,關部突起,應指即回曰短。浮沉皆大而長曰實。浮沉俱有,中候無力曰芤。

 

所謂脈象,即脈之形象。形成脈象之原理,是脈搏每一心動週期,血流從心臟進入動脈造成的壓力波,使動脈擴張和回復而產生的搏動所造成的形象。且定脈象又是從脈搏的速率、節律、強度、位置等組成,與心逼血量,心瓣膜功能,血壓之高低,血管內血液之充盈度,以及末梢血管的功能狀態。如遲數以速率辨﹔結代以節律辨﹔虛實以強度辨﹔浮沉長短以位置辨﹔弦滑細澀以形態辨。故《醫宗金鑑》云﹕「脈象雖多,然不屬部位,則屬至數。不屬至數,則屬形態。」診脈一道,比較精微,非深入理會,臨診揣摩,則不易辨別。

 

脈証從捨及四診合參

 

經云﹕「望而知之謂之神,是以目察五色也﹔聞而知之謂之聖,是以耳識五音也﹔問而知之謂之工,是以言審五病也﹔切而知之謂之巧,是以指別五脈也。神聖工巧四者,乃診病要道。」四診必須聯繫,方不被假象所迷惑。致於四診孰先孰後,不可泥定。然四診之不可偏廢,昔賢每有告誡,故《素問.五臟生成篇》亦云﹕「夫脈之大小浮沉,可以指別﹔五臟之病可以類推﹔五臟之音,可以意識﹔五色微診可以目察。能合脈色,可以萬全。」

 

醫者當通其脈証相合之常,亦當達其脈証不合之變。如《傷寒論》脈浮為表,當從汗解,但有用下者。仲景云﹕「若脈浮大,心下硬,有熱,屬臟者,攻之,不令發汗。」沉脈主裡,此自經常,但有用汗者。仲景云﹕「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微汗之。」脈促為陽,用葛根芩蓮湯清熱。若脈促厥冷,為虛脫,非灸非溫不可,此又非促為陽盛之脈。遲脈為寒,當用溫藥,附子干薑之屬,但陽明脈遲,不惡寒,身體濈濈(水行出也)汗出。則用大承氣湯。此又非遲為陰寒之脈。此四者皆從証不從脈。又有從脈不從証者,醫者不可不知。如表証宜發汗,此其常也。然《傷寒論》有「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身體疼痛,當救其裡,宜四逆湯,」此從脈之沉。裡証用下法,此其常也。然《傷寒論》有「日晡發熱者,屬陽明,脈浮虛者,發汗,用桂枝湯,」此又從脈之浮。結胸病當用大小陷胸湯下之,然《傷寒論》云﹕「脈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則死」,此又從脈治其表。身疼痛當以桂枝麻黃解之,然仲景云﹕「尺中遲者,不可發汗,以營血不足固也。」此又從脈而調其營。綜上觀之,醫者必具靈心慧眼(靈巧的心思,敏銳的眼力),應具備堅實的基礎知識,臨診方可知其常而達其變,循變而不捨其常也。

 

 

脈診是中醫最常見的診斷方法,源遠流長的祖國醫學,經歷了漫長的歷史跨度。在幾千年的歷史跨度上,不知有多少探索者們做出了艱苦卓絕的努力。這和接力賽跑一樣,筆者接過接力棒,充當了這段距離的賽跑者,留下了這段距離的足印。當一些涉獵者在治脈路上望脈輕嘆而苦心尋找捷徑的時候,拙著有幸得到杏林界專家學者權威人士的讚許,肯定其學術價值。在編寫過程中,曾蒙母校光明中醫函授大學校長白永波老師提出了寶貴的修改意見﹔全國高等教材《中醫學》副主編譚复成先生,耳提面命,對拙著修飾潤色﹔遼寧中醫學院教授,《中醫函授通訊》主編楊連成先生多次寫信指教,並在萬忙之中審閱拙編﹔本縣鄧守梅女士,十分關心和珍惜我的勞動成果,為拙編早日問世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同濟醫科大學官純壽先生多次打電話鞭策鼓舞,為拙著付梓做了大量工作,在此一一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草創期間,業師雷其銘先生將苦心經營五十多年的一百多部藏書,惠賜給我充實資料﹔長陽土家族自治縣衛生局馮強,倪兵萬二位領導同志,多方推薦拙編﹔縣委會覃世清老友,已故楊世耀同志,縣科協毛開華同志,曾多次過問拙編撰寫進展情況﹔縣文化館覃發池同志贈送稿紙鼓勵我進行第三次大修改﹔縣新華印刷廠李小林、覃少平同志解囊尋求名人薦引﹔胞弟向宗耀西進巴蜀,東游漢水,也給了大量支持﹔妻子覃遠珍願自己多吃苦耐勞,擠時間讓我寫作,節衣縮食把資金盡量投入到我事業上,又豈能忘記她在三十多公里的崎嶇山路上奔波給我寄信及稿子。郵費猛漲她不遲疑。使我書稿能迅速得到專家學者過目,她的遠見是令人佩服的﹔女兒敬峽協助編寫,男兒向健利用課餘收發信件﹔鄰友鄧先覺老師贈資料並序﹔以及家鄉親友病友提供燈油紙張等,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謝。

 

寫到這裡,悲喜交集,不覺往事湧上心頭,兩行淚水齊下。當寫到第二篇時,不幸被盜賊刺殺,幾於玉石俱焚,背上一刀時常作痒,左淚道刺傷,常流冷淚,讀書作文,視力模糊,得鄧守梅女士和官純壽先生鼓舞,含辱負痛又奮筆疾書。在這荊棘叢林裡,創業艱難,曾兩次死裡逃生。事務繁雜,加之時代變更節奏快,精神負擔倍增。本篇所得固有,疏漏恐多,極望大雅君子,有以匡正。

 

公元1995.乙亥仲秋中旬十八日凌晨寫於敝所。

 

==========

看完了這個「跋」,留下了幾行眼淚,哭了一場,女兒家眼淺,不要笑!向醫生是一位值得敬重的醫家。

 

這幾篇的讀後感﹕成功非必然,先天稟賦、後天努力,時、地、人,學者、親友、家人、同伴、同志間的互相勉勵,支持……缺一不可。成事在天,謀事在人,應該做的事,我相信得失進退間,總有上天的護蔭和庇佑。願天下有心人,有志者事竟成。

 


路過

雷人

握手

鮮花

雞蛋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手機版|Archiver|鳴醫軒 / MedYeah! 創用 CC 授權條款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香港 授權條款授權.

GMT+8, 2024-5-5 04:27 , Processed in 0.01592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