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冊 登錄
鳴醫軒 / MedYeah! 返回首頁

Kevin的個人空間 https://medyeah.zenith-healthcare.com/bbs/?6 [收藏] [複製] [分享] [RSS]

日誌

抗生素、超級細菌與耐藥性(一)——黔驢技窮的抗生素

熱度 6已有 1635 次閱讀2010-9-29 16:27 |個人分類:醫學雜論|

超級細菌
最近有新聞說(其實也一段時間前了),發現了超級細菌。甲型流感才以多數人感染後產生抗體而告終,超級細菌又來了。

超級細菌並非今時今日才有。基本上,從青霉素發明以來,超級細菌就不斷地出現,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來形容就最合適不過了。二十世紀40年代青霉素問世後,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受到較大的控制,但隨著青霉素的廣泛使用,有些金黃色葡萄球菌產生了青霉素耐藥。於是又研究出一種新的能耐青霉素酶 的半合成青霉素,叫甲氧西林,1959年應用於臨床後曾有效地控制了金黃色葡萄球菌產酶株的感染,但在1961年旋即出現了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或Multiple-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簡稱MRSA),能抵抗所有青霉素,包括甲氧西林及其他抗β內醘胺酶的青霉素。但是還有萬古霉素這種超級抗生素,可以殺滅MRSA,萬古霉素曾被用作「最後一線藥物」,用來治療所有抗生素均無效的嚴重感染。但是之後又再出現了耐萬古霉素金黃色葡萄球菌(VRSA),由於越來越多的抗萬古黴素耐藥性病菌的出現,其地位又被其他新一代抗生素所取代。

除了以上提及的這些,還包括多重耐藥結核分枝桿菌、萬古霉素耐藥腸球菌等等都可以稱為超級細菌。倒是最近報道的被稱為NDM-1的所謂超級細菌嚴格來說並不是一種細菌,NDM-1全稱是新德里金屬β-內酰胺酶1基因。是發現的一種新的超級耐藥基因,這種基因編碼一種新的耐藥酶。這個編碼NDM-1酶的基因位於一個140KB的質粒上。而質粒是獨立於染色體之外的DNA分子,具有自我複製能力,能遺傳給子代,也能在細菌之間傳遞。所以簡單而言NDM-1厲害的地方在於可以通過基因水平從一個菌株轉移到另一個上,而以前的超級耐藥菌是無法 傳遞它的耐藥能力給別的細菌的。因此,任何細菌只要裝備上這種NDM-1都能變成「超級細菌」!雖然現在含有NDM-1基因質粒的細菌還對另外兩種抗生素敏感,可是如果有其他細菌本身已經不怕這兩種抗生素,同時又接受了NDM-1的質粒,那這些細菌對於抗生素而言就真是所向無敵了!

抗生素耐藥

細菌之所以稱為超級細菌,就是有超強抗生素耐藥能力。抗生素與耐藥性如同「矛和盾」的關係,抗生素殺死微生物,耐藥性又可以使微生物「免疫」抗生素。然而抗生素耐藥並非使用抗生素以後才有的。在自然界中存在著廣泛的耐藥基因,產生抗生素的真菌、放線菌,其抗生素合成基因簇中本身就含有「耐藥基因」。這是因為 微生物產生抗生素的目的是為了抵禦環境中的天敵或競爭者,而它自己是對抗生素的毒性「免疫」的。因此編碼抗生素的基因簇本身往往就含有「耐藥基因」。而在這些抗生素產生菌周圍環境中生活的微生物,為了生存也會進化出「耐藥基因」。

那麼,人類大量運用抗生素會產生一種怎樣的作用呢?在自然環 境下面,產抗生素菌和受抗生素菌之間儘管有天敵關係,但競爭維持在一定的強度下,因此少有進化的壓力。然而大量的抗生素以及生態環境中毒性物質運用,等於 對細菌產生了一種「篩選壓力」,於是這種壓力選擇並進化了這些耐藥菌,將原本不成氣候的耐藥菌篩選出來形成致病的優勢菌群!

解決方法?
面對耐藥菌越來越厲害,西醫也想了好些辦法來應付,歸納起來只有兩點——研發更強新藥和減少抗生素的暴露。問題是:這些方法真的有效嗎?下面逐一分析之。

  • 研發新藥?
1943 年青霉素大規模使用,1945年院內感染的20%金黃色葡球菌對其產生抗藥性;1947年鏈霉菌素上市,同年該藥耐藥菌出現;1952年四環菌素上 市,1956年其耐藥菌出現;1959年甲氧西林上市,1961年其耐藥菌出 現;1964年頭孢噻吩上市,1966年其耐藥菌出現;1967年慶大霉素上市,1970年其耐藥菌出現;1981年頭孢噻肟上市,1983年其耐藥菌出現;1996年,發現萬古霉素耐藥菌;2001年利奈唑胺上市,2002年其耐藥菌出現……顯然,耐藥性產生的速度遠比抗生素的研發速度要快,因此通過研 發新藥來取得這場與細菌之間的戰爭的勝利是不現實的。也正因為如此,許多製藥公司開始不再關注抗感染用藥的研發,一種具有抑菌活性的化學實體藥的研發往往 歷時十餘年,耗資過億元,而上市不足數年臨床上就會出現耐藥菌,因此在利潤上遠遠低於治療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的需長年服用的藥物。

  • 減少抗生素的暴露?
細心者會發現,耐藥菌的產生時間通常很快,但有一種例外:萬古霉素在在1958年開始生產,但到了1996年才發現耐藥菌。這時有原因的,因為萬古霉素從來沒有成為治療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的一線藥物。原因是萬古霉素必須靜脈注射給藥,口服無法吸收,其他抗生素的快速發展使得萬古霉素被降級為抗感染的「最後一 線藥物」。換句話說,它暴露得較少所以不容易產生耐藥性。所以乎減少抗生素暴露是一個有效控制耐藥性產生的方法。

問題來了。抗生素生產出來的用意就是要來對付細菌的。你要對付細菌就要暴露,你要不暴露就不能對付細菌。總不能每種藥都放到『最後一線藥物』的位置上。因此,這存在著一個無法解決的矛盾:不可能不暴露的情況下又能殺滅細菌。

於是出現了一些折衷的方法,大致的想法是儘可能少地暴露抗生素。例如:
通過藥敏試驗選擇使用抗生素?這樣的話,選擇最有效的抗生素來對付細菌,將抗生素暴露降到最低。問題是理論上是對的,實際上是行不通的。一方面臨床上面大量的例子說明,藥敏試驗的結果往往與臨床實際不符,即藥敏試驗結果與臨床藥效差異很大,常出現敏感藥物無效,而不敏感藥物有效的情況。這是因為抗生素的靶點 是細菌,但受藥的是人,與體外細菌培養不是一回事。另一方面,藥敏試驗需要時間,除了大規模感染可以使用外,一般的個體短程感染採用藥敏是不合實際的。因此,這個方法對於減少抗生素暴露實際上效果並不大。

減少預防用藥?預防用藥的意思是在可能出現感染前提前服用抗生素,這等於增加的抗生素 的暴露,所以儘量減少這樣的情況。問題是,實際上臨床上沒多少西醫遵從(至少香港如此),哪個非污染手術前後不使用抗生素的?而且用的都是廣譜抗生素。感 冒和上呼吸道感染多數是病毒感染,沒有出現細菌感染的情況下是不應使用抗生素的。不過,大多數情況都不管三七二十一地使用廣譜抗生素。

抗 生素要使用足夠長時間,將細菌完全殺滅,以減少耐藥性產生?這是一個根深蒂固的誤解。很多研究表明這是錯的:Dunbar等對社區獲得性肺炎(CAP)的 研究發現,左氧氟沙星750毫克每日一次5天短療程與500毫克每日一次10天療程的臨床成功以及細菌學清除率沒有差異;1998~2001年間發表的 6629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抗菌治療研究結果表明,不同藥物3~5天療程與8~14天療程的臨床和細菌學療效相當;近年來進行 的隨機對照研究表明,新喹諾酮類藥物如莫西沙星5天短療程與傳統10~14天療程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AECB)近期療效一樣;近期歐洲一項多中心 隨機對照研究表明,除了銅綠假單胞菌等非發酵菌外,抗菌治療8天和15天治療組病死率、復發率沒有差別。而香港的西醫開抗生素,往往一開就是一個長療程, 而且還叮囑病人一定要吃完,然後病人也就信以為真了。而且當一個療程沒治療好的話,又接著開一個療程。於是反而更容易導致抗生素耐藥的產生。我只是為這些 病人不值,無謂地讓身體接受那麼多地抗生素。

基於對上面錯誤的糾正,於是又有了新的短程療法?因為既然長時間使用抗生素不會增強療效,於 是加大抗生素的使用量同時減少使用時間,以減少抗生素耐藥的產生。於是新的問題又來了。身體裡面既有感染的致病菌,也有人體需要的正常菌,加大用量不單增 加了副作用,而且同時殺滅更多的正常菌,對身體造成更大的損害。可見,也不是一個好辦法。

聯合用藥?聯合用藥的目的是加強協同效應,希望減少抗生素使用的同時增強效力。這是一個很不錯地想法。但是,用不好的話,不但會減弱效果,而且會更容易產生耐藥性。問題是,在聯合用藥的理論與實踐上,西醫跟中醫都差上十萬九千里。效果是不難想像的。

可見,耐藥性所謂的解決方法根本無法解決。可以預見,抗生素與耐藥性之戰總歸是敗局。套用這裡所 說的「這個世界是它們的,這個世界也是我們的。歸根結底,這個世界是它們的。因為連我們都是它們的」。一個根本點是:抗生素作用的人體同時存在著感染細菌 與對人體有益的細菌,要不產生耐藥性的話必須把全部細菌殺死,包括對人體有用的細菌,這樣會引起很大的副作用,是不可行的。但如果不這樣就算把所有感染性 細菌殺死了,還有有益菌存在,同樣會產生耐藥性,而NDM-1的出現,提示了耐藥性存在菌間傳遞的可能,所以耐藥性可以由有益菌傳遞給新的感染菌。所以無 論如何,抗生素最終還是會敗下來。

所以平時有事沒事都最好儘量少吃抗生素,真的要吃,病好了就停了,不要相信抗生素必須吃完整個療程的說法。服用太多抗生素,體質會變差,體內的菌群也會改變,更容易被超級細菌感染。所有現在有些抗生素對成人沒有效果但是對兒童有效果,原因就是吃太多了,產生耐藥性了。

路過

雷人
3

握手
3

鮮花

雞蛋

剛表態過的朋友 (6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3 個評論)

回復 hastar 2010-9-29 22:25
這讓我想到中醫基礎理論中“陰陽互根”,病菌和抗生素這對事物,就是抗生素的不斷使用、改進,才使得病菌也不斷的進化、變異。如流感疫苗的長期使用(一年流行菌株)產生自然壓力使得其基因漂移產生更具侵襲力的毒株。我想甲流也是這樣來的吧。
回復 Kevin 2010-9-29 23:30
hastar: 這讓我想到中醫基礎理論中“陰陽互根”,病菌和抗生素這對事物,就是抗生素的不斷使用、改進,才使得病菌也不斷的進化、變異。如流感疫苗的長期使用(一年流行菌 ...
正是如此!當然也同時存在『陰陽對立』。
可惜多數人並不會從更高的視野、更深的層次、更整體的思維上去考慮整個事情。本文的目的就是通過陳列一些常被忽略的事實和儘量通俗的表達來儘可能讓更多人去明白一個本來是很根本的道理。
回復 melmel 2010-10-3 09:13
謝謝分享!

facelist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手機版|Archiver|鳴醫軒 / MedYeah! 創用 CC 授權條款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香港 授權條款授權.

GMT+8, 2024-5-6 05:20 , Processed in 0.02706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