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冊 登錄
鳴醫軒 / MedYeah! 返回首頁

Kevin的個人空間 https://medyeah.zenith-healthcare.com/bbs/?6 [收藏] [複製] [分享] [RSS]

日誌

再讀傷寒筆記(3)——整書的框架

已有 1026 次閱讀2006-10-28 22:25 |個人分類:醫學筆記

1. 傷寒的含義:
「傷寒」的含義在古代有廣義和狹義的區別。

廣義「傷寒」的含義是指一切外感病的總稱。外感病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有發熱,所以常常寫成「一切外感熱病的總稱」。「熱」不是指邪氣的性質,而是指這類病證是以發熱為主要特徵。一切由於外來邪氣所導致的以發熱為主要特徵的證候在古代都叫做「傷寒」。
日本西惟忠的《傷寒之研究》中「謂邪而為寒,蓋古義也」。
《孟子·告子》篇『吾見也罕矣(我見皇上的這種機會和時間也是很少),吾退而寒之者至矣。』此「寒」指獻異端
邪說的人。

狹義的概念是指人體感受風寒邪氣,感而即發的病證。(感而後發屬伏氣溫病)

《黃帝內經·素問·熱論》「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廣義
難經》「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前者廣義,後者狹義

2.「論」的含義:
劉勰《文心雕龍》「論也者,彌倫群言,而研一理者也。」「彌」指廣泛,「倫」是收集,「群」是眾,因此,論是廣泛的收集眾多的醫家的觀點,去研究、去探討一個問題。「論」的體裁是一種綜述,因此《傷寒論》應當是眾多醫家治療傷寒病經驗的一個綜述、總結。

3. 《傷寒論》的內容:
共10卷22篇。
第一篇辨脈篇——主要辨病脈
第二篇平脈篇——有一大部分內容是講平人的、正常人的脈象,也有一部分內容是講病脈的
此兩篇是仲景脈學的精華。

仲景脈學介於《黃帝內經》和王叔和的《脈經》以至李瀕湖的《脈學》之間的過渡階段。因此它的脈象含義和今天所講的並不一致。
如:
《傷寒論》遲脈主陽虛,也主陰血不足
「尺中遲者,不可發汗,何以之然,以營氣不足血少故也。」

《傷寒論》中浮脈可以主表,也可以主熱
「傷寒,脈浮滑,此表無寒,裡有熱,白虎湯主之」
「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小陷胸湯主之」
「心下痞,按之軟,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

第三篇傷寒例——是張仲景對外感熱病的認識的總論。它引用了大量已經遺失的《陰陽大論》的內容,也引用了《黃帝內經》的一些內容。講了人和自然的關係,自然界正常氣候的變化,自然界異常氣候的變化,外感病的成因和分類,
外感病的治療原則、護理原則、預防原則,也講了伏氣溫病的內容。

第四篇痙濕暍——痙病是角弓反張、四肢抽搐、牙關緊急的抽風一類病;濕病是感受外來的濕邪所導致的病;暍病就是中暑。由於《傷寒論》中的「六經病證篇」主要描述的是狹義傷寒和狹義傷寒發生以後,在它的演變過程中所發生的一系列的病證的辨證論治。所以《痙濕暍》主要是和後面的狹義的傷寒相鑒別比較的。

《金匱要略》的「辨痙濕暍病脈證並治」,有證候、有方藥,《傷寒論》的濕暍病只有證候,沒方藥,因此主要是和狹義傷寒作鑒別比較。
以上稱為前四篇。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第五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第六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第七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下第八
辨少陽病脈證並治下第九
辨太陰病脈證並治下第十
辨少陰病脈證並治下第十一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下第十二
辨霍亂病脈證並治第十三
辨陰陽易差後勞復病脈證並治第十四
稱為中10篇,也稱六經病證篇。一共398條,112方。
教材內容選自此。

辨不可發汗病脈證並治第十五
辨可發汗病脈證並治第十六
辨發汗後病脈證並治第十七
辨不可吐第十八
辨可吐第十九
辨不可下病脈證並治第二十
辨可下病脈證並治第二十一
辨發汗吐下後病脈證並治第二十二
稱為後8篇,也稱為「可與不可」諸篇。

內容絕大多數出自中間的「六經病證篇」的條文,是前面的「六經病證篇」按照治法重新進行歸類和編排的一種東西。但是有一些很重要的條文,並不見於「六經病證篇」。
作用:
1. 作為補充
如:桂枝湯方後關於發汗的要求,要求「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遍身的含義和發汗的時間在「辨可發汗證脈證並治篇」裡交代:說「凡發汗,欲令手足俱周,漐漐然,令一時間許」。

2. 文字校勘
如:太陽病篇有病程已經很長,說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在「不可發汗病脈證並治篇」是「清便續自可」,因此「欲」字應當是「續「字的通假。指大便是持續是正常的,而不是將要正常。

路過

雷人

握手

鮮花

雞蛋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手機版|Archiver|鳴醫軒 / MedYeah! 創用 CC 授權條款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香港 授權條款授權.

GMT+8, 2024-5-2 18:19 , Processed in 0.05346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頂部